索 引 号 | 002482146/2025-00089 | 主题分类 | 其他 |
发布单位 | 省民政厅 | 成文日期 | 2025-07-07 |
文 号 | 主题词 |
陈利民、张治国委员:
你们在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提出的166号提案《关于进一步建设浙江省嵌入式无感化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截至2024年底,浙江户籍老年人1405万,老龄化率27.36%,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家庭小型化“四化叠加”趋势严峻。专业护理人员的全球性短缺,让传统养老服务模式面临挑战。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快速迭代发展,让智慧养老从一道选择题,成为了关乎亿万长者福祉的必答题。自2022年起,我省印发政策文件,启动智能服务终端配置,构建智慧助餐、健康支持和无感监测等3个场景,努力促进居家养老设施长效运营,便捷老年人享受养老服务。目前,近6000家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村(社区)居家照料中心完成终端配置。推动智能终端在居家、社区等养老场景集成应用,被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列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重点任务分工方案》。
智能服务终端配置,有力促进浙江智慧养老发展,但正如提案所说,也还存在消费比不高,获得感不强,缺乏互动性等问题。针对你们提出的建议,省民政厅会同省委改革办、省财政厅和省数据局进行了认真研究,主要有:
一、关于精准构建养老地图,梳理“需求清单”形成“改造清单”
依托基本养老服务综合平台国家试点,推动养老服务供需精准对接,便捷养老服务行为智慧监管,提升养老服务便利化、精准化和数字化水平。一是便捷社区使用养老地图。结合社区工作职责,立足基层治理、民生服务和社区发展等领域,利用管理协调、资源联合和便民代办等机制,依托智能终端和信息系统,为老年人提供生活帮扶、服务链接和意见收集等服务。迭代“浙里康养”数字化应用,研发可视化养老地图,收集、整合、展示养老资源,配置地图引擎,智能匹配推送养老服务机构,权限向社区开放,便捷社区参与资源调配,协助务供需对接等。二是构建老年人精准画像。通过“线上+线下”采集数据,线下由网格员等入户收集基础信息、健康状况等,线上对接能力评估场景、医疗健康平台和户籍登记、社会保障等系统,整合智能终端数据,利用水电气数据反映生活规律。运用大数据和算法清洗、分类数据,按健康状况、收入水平、失能等级、居住状态等建立标签体系,生成老年人精准画像。支持社区根据画像精准识别需求,协助高风险老人定制服务,向普通老人推送问卷,通过动态调整资源配置,实现养老需求精准摸底、服务精准供给和改造清单形成。三是推广养老服务“爱心卡”。发挥党建统领养老服务作用,推行养老服务“爱心卡”制度,建立服务(企业)机构白名单制度,规范“六助”服务项目、内容和标准,依托自动采集的服务定位、服务时长、服务图像等,建立质量监管机制。“爱心卡”集成于社保卡发放,通过财政投一点、集体担一点、社会捐一点、家庭出一点等四个一点筹资模式,便捷老年人享受助餐、助浴、助洁、助行、助医、助急等“6+N”服务,2025年,争取服务300万老年人,积分发放超过2亿分。
二、关于强化嵌入无感联动,推动“细致关怀”融入“生活点滴”
聚焦居室老年人安全保障,推动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配置智能设备,监测生命健康,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与安全感。一是深化家庭适老化改造。针对99%老年人居家养老,高龄、失能老年人增多实际,依托老年人精准画像,组建专业团队,开展“一户一策”实地评估,针对高龄、失能、残障老人,围绕如厕洗澡安全、室内行走便利、居家环境改善等方面,结合老人健康状况、生活习惯等定制差异化方案,构建“精准评估、多元供给、长效服务”全链条体系。针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重点改造卫生间防滑设施、加装扶手、更换坐便器、配置洗澡椅等,提升老年人获得感。二是推进智能类无感化改造。以需求为核心,通过技术融合、场景拓展与服务闭环进行改造。基于老年人健康画像,精准匹配智能设备,为慢性病患者配置自动监测血压、血糖物联网终端与智能药盒,自动同步异常数据,语音提醒服药等。将智能门禁、照明、安防系统与语音交互中枢连接,打造全场景无感联动生态,老人无需手动操作,进门自动亮灯、离床触发安全提示,努力让智能改造融入老人日常生活。三是推广“安居守护”模式。健全“政府+企业+社区+家庭”协同机制,支持独居老年人配置烟感、气感、门磁、睡眠呼吸监护仪等,主动感知家中着火、久出未归特殊情况;安装水电气用量监测设备,或共享用水用电用气数据,依托算法模型,自动预警用水骤减、用电异常情况。预警时,自动启动联动响应机制,第一时间通知紧急联系人,未联系成功,通知社区人员,形成“监测—预警—处置”闭环,确保及时发现突发状况,为老年人安全保驾护航。
三、关于完善服务监管体系,强化“正负反馈”形成“全程闭环”
厘清政府、社会、家庭责任边界,规范财政投入,加强适老化服务、智能化终端质量监督,促进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强源头把控。构建“全链条监管+多元化协同”机制,探索联合住建、市场、经信等部门研究制定适老化改造、智能终端等规范,在硬件设施上,明确扶手承重标准、防滑材料等级等标准;在智能终端上,明确数据传输稳定、个人隐私保护等标准,定期开展安全施工、智能设备操作等培训,探索建立动态评价机制。同时,第一时间公布纳入失信联合惩戒企业名单,禁止市场进入。二是加大质量监管。畅通投诉热线,及时受理举报案例,努力化解矛盾纠纷。针对适老化改造,积极委托第三方组织抽查,开展质量评价,及时公布检查结果。针对智能终端,组织编制技术性能检测标准,组织第三方随机抽检,检测结果实时公开,方便社会各界择优选购。针对养老服务,建立事前教育、事中随访和事后追溯机制,加强服务过程大数据分析,发现违规行为,从严从重处置,构建风清气正消费氛围。三是创新投入机制。集约智慧养老发展,建立智能服务终端台账,记录配置时间、型号和功能等信息,加强设备维护使用,加大人员培训,减少闲置浪费。提升财政资金绩效,支持各地不再直接购置智能终端,转为对老年人自购终端进行补助,比例原则上不超过50%。家庭养老床位、安居守护等涉及智能终端的项目,支持政府购买服务的企业自带智能终端、自行维护设备、自行预警处置、按需传输数据等。及时组织开展有需求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争取100%动态全覆盖。
四、关于聚焦养老核心场景,发展“银发经济”促进“老人福祉”
围绕老年人养老需求,从场景迭代、产业培育和政策保障等三个方面,健全智慧养老发展机制,促进“银发经济”发展,增进老年人福祉。一是迭代核心场景。以需求为导向,推动技术与服务深度融合。适老化改造上,融合智能监测、远程诊疗等技术,结合老人健康与生活需求,提升设施实用性与安全性。智慧助餐上,大数据分析老人饮食偏好与健康需求,定制营养均衡餐品,引入智能配送机器人,实现“线上下单、无接触配送”。安居守护上,整合智能穿戴设备、居家监测系统,链接市场化服务平台,加强老人家庭、服务企业、医疗机构等联动,实现异常预警,快速响应,提升服务体验。二是加大产业培育。重点扶持智慧养老设备研发、老年健康管理、养老服务培训等潜力产业。打造银发经济产业园,探索设立“银发经济”专项基金,对创新型企业给予研发补贴。搭建产业孵化平台,促进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加速智能护理床、智能终端、养老机器人、远程诊疗设备等产品的成果转化。鼓励企业开发年旅游、文化娱乐等“适老化+”服务,丰富养老消费市场。三是优化政策环境。规范申报国家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助力优质企业发展,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推动机器人赋能智慧养老发展,组织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试点,发展前沿科技。依托“两重两新”项目,健全适老化改造、养老服务促消费机制,及时足额对购买适老化产品、享受养老服务的家庭给予补助,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养老消费,让“银发经济”发展成果转化为老人福祉。
衷心感谢你们对我省智慧养老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再提宝贵意见建议。
联 系 人:浙江省民政厅养老服务处 俞品仕
联系电话:0571—87055491
浙江省民政厅
2025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