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市县动态

湖州市“深化社会救助资源配置模式变革”入选全省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第二批经验做法

发布日期:2025-07-04 12:05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社会救助处 湖州市民政局

近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通报了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第二批9项经验做法,由浙江省民政厅指导,湖州市民政局牵头实施的“深化社会救助资源配置模式变革”案例成功入选。

湖州市打破传统救助模式局限,以“浙有众扶”金名片为依托,以社会救助“扩围”改革为引擎,创新构建低收入人口“六无六有”综合救助模式,构建起“政府统筹领航、社会深度参与、市场积极赋能”的低收入人口综合救助体系,实现救助资源配置最优化与社会效益最大化,致力推动救助帮扶资源省域均等化进程。

一是搭建分层分类的救助政策体系。出台低收入帮扶对象认定办法,构建起以特困、低保对象为核心层,低边、支出型和低收入帮扶对象为延展层,突发困难的其他社会公民为辐射层的政策体系。配套编制《低收入人口“六无六有”救助帮扶服务规范》,系统构建“政策执行有标准、资源调配有机制、监督考核有依据”工作体系,确保工作有序开展。

二是建立以需定供的项目设计流程。建立8大类40子项救助服务需求模型,实施低收入人口“敲门问需”常态化机制,动态捕捉救助需求。编制“基础+特色+微心愿”服务供给目录,聚焦高频共性需求、特殊群体需求和低频个性需求分别打造基础化、特色化和“微心愿”项目。完善“幸福吴忧一站式服务”等数字应用平台,保障项目精准到人。

三是建立协同整合的资源调配机制。发挥三级助联体“资源交换中心”功能,通过社会组织承接管理,对社会组织、慈善机构、企业、志愿者等各类主体资源进行统一管理、高效流转。发展以购代捐、盈利反哺、留本捐息等多种方式拓展救助“资金池”,设立“慈善助力共富”专项资金,充分撬动慈善资金用于社会救助。

四是打造“六无六有”湖州特色品牌。根据项目性质、目标受众等多元因素,打造学无忧、业无忧、病有助等12个特色“跑道”30余个项目。每年根据上年度项目评估结果和当年度慈善资金规模实行“一年一立项、一年一更新”机制。对内以品牌为纽带凝聚队伍共识,明确发展路径,对外宣传工作成果,形成良好示范效应。

通过深化社会救助资源配置模式变革,湖州市救助视野从最初常住人口的4%扩大到现在的22%,改革做法获评民政部2024年度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优秀案例;以30%的财政资金撬动70%的慈善资金,有效破解社会救助领域共性难题;累计吸纳慈善资金3.25亿元,惠及低收入人口41万人次,有效改善低收入人口生活品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湖州市“深化社会救助资源配置模式变革”入选全省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第二批经验做法
发布时间:2025-07-04

近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通报了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第二批9项经验做法,由浙江省民政厅指导,湖州市民政局牵头实施的“深化社会救助资源配置模式变革”案例成功入选。

湖州市打破传统救助模式局限,以“浙有众扶”金名片为依托,以社会救助“扩围”改革为引擎,创新构建低收入人口“六无六有”综合救助模式,构建起“政府统筹领航、社会深度参与、市场积极赋能”的低收入人口综合救助体系,实现救助资源配置最优化与社会效益最大化,致力推动救助帮扶资源省域均等化进程。

一是搭建分层分类的救助政策体系。出台低收入帮扶对象认定办法,构建起以特困、低保对象为核心层,低边、支出型和低收入帮扶对象为延展层,突发困难的其他社会公民为辐射层的政策体系。配套编制《低收入人口“六无六有”救助帮扶服务规范》,系统构建“政策执行有标准、资源调配有机制、监督考核有依据”工作体系,确保工作有序开展。

二是建立以需定供的项目设计流程。建立8大类40子项救助服务需求模型,实施低收入人口“敲门问需”常态化机制,动态捕捉救助需求。编制“基础+特色+微心愿”服务供给目录,聚焦高频共性需求、特殊群体需求和低频个性需求分别打造基础化、特色化和“微心愿”项目。完善“幸福吴忧一站式服务”等数字应用平台,保障项目精准到人。

三是建立协同整合的资源调配机制。发挥三级助联体“资源交换中心”功能,通过社会组织承接管理,对社会组织、慈善机构、企业、志愿者等各类主体资源进行统一管理、高效流转。发展以购代捐、盈利反哺、留本捐息等多种方式拓展救助“资金池”,设立“慈善助力共富”专项资金,充分撬动慈善资金用于社会救助。

四是打造“六无六有”湖州特色品牌。根据项目性质、目标受众等多元因素,打造学无忧、业无忧、病有助等12个特色“跑道”30余个项目。每年根据上年度项目评估结果和当年度慈善资金规模实行“一年一立项、一年一更新”机制。对内以品牌为纽带凝聚队伍共识,明确发展路径,对外宣传工作成果,形成良好示范效应。

通过深化社会救助资源配置模式变革,湖州市救助视野从最初常住人口的4%扩大到现在的22%,改革做法获评民政部2024年度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优秀案例;以30%的财政资金撬动70%的慈善资金,有效破解社会救助领域共性难题;累计吸纳慈善资金3.25亿元,惠及低收入人口41万人次,有效改善低收入人口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