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衢州市衢江区聚焦解决助老食堂长效运营困难、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单一等问题,积极探索“幸福食堂+”模式,扩展服务对象,延伸服务内容,在提升运营效率的同时丰富养老服务供给,全力推动养老服务优质共享。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幸福食堂75家,日均就餐2300人次,2024年以来累计助餐52.95万人次。
“幸福食堂+餐饮企业” 推进城区助餐融合发展
转变模式,引入企业运营更专业。在城区,衢江区探索“幸福食堂+餐饮企业”模式,与满庭芳等6家快餐连锁店签订协议,依托有资质、有信誉、有爱心的餐饮企业设置“老年餐桌”,为老年人提供“满10减4”(政府补助3元+企业让利1元)的优惠,免费为前来就餐的老年人提供米饭,菜品采取小份菜拼盘方式,吸引了大量城区及周边老年人。
政策扩面,补贴不限户籍更便民。衢江区持续扩大惠民范围,对衢江外户籍的老年人本人或其子女在衢江购房的,凭房产证等有效证件在衢江区幸福食堂登记并录入信息,可与户籍老年人享受同等助餐优惠政策。家住樟潭街道霞飞社区的老蔡跟随子女来到衢江,每日午餐时间家中只有其一人,往往以剩菜剩饭应付。户籍限制放开后,其每日中午前往小区附近的满庭芳快餐店就餐,一荤一素补贴后只需支付6元,价格实惠、菜品新鲜,老人对此很满意。
强化监管,转变服务属性更普惠。引入社会餐饮企业参与幸福食堂共建后,衢江区民政局联合市场监管等部门不定期开展食品安全检查,要求其严格按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执行采购、储存、加工烹饪、餐具消毒、从业人员健康管理等食品安全要求,以卫生、安全、便捷的品质吸引周边全年龄段居民用餐,推动实现由“老年食堂”到“社区食堂”的转变升级,形成以老龄服务带动全龄参与、以全龄消费支撑老龄服务的双向互赢。2024年以来,该区共对幸福食堂开展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等检查4次,发现问题已全部整改到位。
“幸福食堂+共富工坊” 推进农村食堂长效运营
把就餐老人带进共富工坊。在农村地区,衢江区促进幸福食堂与共富工坊双向合作,积极探索在幸福食堂中引入简单易操作的来料加工项目,按照“多劳多得”的激励机制,在解决低龄老年人“闲不住”需求的基础上,拓宽其增收渠道,并可覆盖其在食堂就餐费用,有效吸引老人前来用餐。如廿里镇里珠村将共富工坊和幸福食堂毗邻而建,老年人在共富工坊每加工一件浴花可获报酬0.1元。该幸福食堂收费标准为60—79岁每餐6元、80岁及以上每餐1元,劳动报酬可完全覆盖老人每日就餐费用,目前每日约有30名老年人在食堂用餐。
把工坊工人带进幸福食堂。衢江区深化共富工坊和幸福食堂合作模式,通过引入共富产业园加入运营,工人每月缴纳一定的餐费补贴到食堂搭伙就餐,共享食堂资源,推动食堂可持续运营,实现幸福公益事业和乡村产业振兴的双赢。如云溪乡希望新村幸福食堂每日有三四十位老人用餐,食用菌共富产业园工作人员搭伙就餐后,每日用餐人数可达80人左右,促进了幸福食堂提供稳定可持续的服务。
把幸福食堂带向社会大众。衢江区不断完善村镇基础设施,推动研学、旅游等产业发展,进一步扩大幸福食堂服务范围,利用富余的资源对接市场,逐步向游客、研学的学生等开放用餐。如全旺镇楼山后村利用入选浙江省第一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契机,大力发展旅游业,周末平均游客量约200人。该村幸福食堂面向游客开放后,对外经营盈利的资金重新补贴回食堂,在减轻村集体负担的同时,推动了幸福食堂长久运营。
“幸福食堂+N” 推进养老服务优化拓展
幸福食堂+文化空间,增进社会参与。衢江区将幸福食堂作为社区“15分钟幸福生活圈”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在食堂中配备沙发、电视、报刊、棋牌等,帮助老年人建立社交网络,克服晚年生活的孤独感。如樟潭街道乌溪桥村幸福食堂定期开展老年人舞蹈教学,全旺镇马蹊村幸福食堂每日播放戏曲、老电影等,在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拉近邻里距离的同时,有效增强了老年群体的社会参与度与社区认同感、归属感。
幸福食堂+养生讲堂,提升健康素养。衢江区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基础,引导乡镇(街道)卫生服务中心走进幸福食堂,就老年人关注的身心健康问题进行解答,并结合老年人电子健康档案,开展养生保健指导等服务。
幸福食堂+志愿服务,强化困难帮扶。衢江区将幸福食堂延伸为党群服务场所,组织敬老、爱幼、助残、帮困等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以“社工+志愿者”模式,对老年人进行关心关爱,并帮助困难老年人及时通过“助联体”平台上报救助需求。2024年以来,累计上报救助需求13871件,协同完成救助工作12341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