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宁波市镇海区注重满足困难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生活需求,积极探索政策主动找人、服务主动传递、资源主动链接的“N+”多维服务类社会救助模式,加快形成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救助格局,用心用情绘就民生保障“幸福底色”,营造“弱有所扶、困有所助、难有所帮”良好氛围。
一、三级联动,夯实社会救助保障基石
(一)“线上线下”联动。聚焦主动发现、快速响应、精准救助,构建“区-镇街-村居”三级联动网络,组建社会救助协理员队伍,开展“铁脚板”式走访排查困难群众救助服务需求,主动发现潜在救助对象和急难情形,构建低收入人口服务类社会救助需求库,实现“人找政策”+“政策找人”双线合一。今年以来,累计探访关爱走访2000余人次,为900余户困难家庭建立家庭服务需求台账,对220户高龄独居困难对象进行巡访登记,主动发现困难户6户纳入最低生活保障。
(二)“四下基层”联动。聚焦“政策宣传进基层”、“调查研究入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到基层”为抓手,开展“联镇街入村社、走基层访群众”救助政策进村(居)活动,统筹司法、医保、残联等部门资源,通过现场宣讲、座谈答疑等多种形式向群众宣传、解读政策,实现社会救助工作覆盖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今年以来,开展“春日之约,与民同行”“社会救助进万家”等志愿服务活动10次,实地走访慰问困难群众家庭100余人次,分发宣传册1000余份,解决服务救助需求30余件。
(三)“圆梦帮扶”联动。坚持力量统筹,联合组织部围绕“征集、认领、圆梦”三个阶段,利用进村入户、探访关爱等契机,征集在册低保、孤残、困境儿童等困难群众微心愿,全区机关党员根据自身能力、爱好和专长实行“组团式”认领,对于认领难度大的由民政整合力量协调解决。今年以来,已征集困难群众、困境儿童“微心愿”460余个,65个机关部门、学校、社会组织等2000余名党员群众上门“圆梦”,合计资金约10余万元。
二、三重赋能,建立多元力量帮扶机制
(一)平台“升级赋能”。加快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规范运行,迭代政策、力量、服务“三张清单”。坚持示范先行、以点带面,围绕“场地建设、标识设置、人员配置、站点运营、项目开展”等方面,启动镇(街道)助联体服务站品质提升工程,引导镇(街道)助联体服务站结合自身优势,差异化探索,不断丰富资源统筹、场景体验、项目展示等功能,积极打造服务类社会救助品牌项目。今年以来,已累计投入100余万元优化助联体软硬件设施建设,助联体规范运行指数持续保持100%,为打造“一镇街一品牌”奠定基础。
(二)政策“码上赋能”。通过新闻媒体、网络平台、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展播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政策宣传公益小视频,及时发布活动信息和服务内容,引导群众了解社会救助工作。开通民政“一码通”,创新设置救助政策“码上询”平台,包括低保、特困、临时救助、残疾人福利等政策,实现社会救助政策随手查、随时查,全面提升社会救助政策的知晓率,推动民生服务更加快捷、优质、高效。
(三)队伍“充电赋能”。坚持分层分类、线上线下结合,通过专家讲座、个案座谈、点单培训等形式,组织开展基层社会救助经办人员集中赋能培训,下沉各镇街及村社助开展“一对一”实地政策解读辅导,通过互学互评互促,解决个性化难题,制定个性化帮扶措施,不断提高救助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为民服务能力。今年以来,全区累计参训人员达200余人次,解决个案问题5个。
三、“N+”多维模式,探索服务类社会救助发展
(一)“服务+”精准救助。聚焦“一老一小一弱”等困难群众需求,充分发挥区级助联体在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中的平台和阵地作用,整合群团组织资源、部门政策资源、镇街服务资源,提升多元救助协同性,深入开展“救助+就学”“救助+心理咨询”等“救助+”精细化服务,推动全市首个“心理社工定期驻校项目”“独居高龄困难群众特殊天气探访关爱”等项目落地,目前,全区参与社会救助服务的社会组织达19家,服务项目数量34个,项目投入资金180万元,服务覆盖困难群众1500人次。
(二)“慈善+”个性帮扶。做深做实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制度,合力解决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今年协同慈善资金360余万元投入我区困难群众“善居工程”“善医工程”“善养工程”以及山海协作等项目。开辟“救助+保险”兜底保障新路径,全市首推“政府+慈善+保险”模式,连续6年实施“特定困难人群救助保险项目”,累计投入300余万元为全区困难家庭、困境儿童、特困供养等人群提供医疗保险,有效提升了困难群众风险抵御能力。整合区级助联体功能,启动慈善空间打造,开设“议事座谈”“微心愿墙”“慈善走廊”等功能区域,为困难家庭提供健康监测、心理疏导、社会融入等服务类社会救助。
(三)“监管+”服务增效。注重发挥社会救助大数据平台作用,主动监测低收入人口情况,定期比对动态管理。加强对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监督管理,聚焦“前期调研、中期评价、事后反馈”等关键环节,对第三方机构服务质量进行全流程闭环监督管理,通过电话访谈、实地走访、查阅资料、听取意见等方式进行满意度评价,针对性提出优化意见,改进服务质量,确保服务类社会救助取得实效。坚持社会救助综合治理、低保专项治理与审计、巡察反馈问题整改衔接贯通,强化资金监管,今年以来开展随机抽查和专项检查7次,发现3条问题已全部整改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