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市县动态

苍南县“四链协同”优化全域“营善环境”探索山区海岛县慈善事业发展新路径

发布日期:2024-12-26 08:2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苍南县民政局

自今年3月入选省山区海岛县慈善事业发展试点县以来,苍南县聚焦慈善政策供给不足、慈善项目供需不匹配、慈善队伍建设不强等问题,以“优化县域营善环境”为切入点,创新打造组织链、阵地链、服务链、品牌链“四链协同”体系,率全国之先出台优化“县域营善环境”政策和配套激励措施,并探索出一套慈善事业与信用体系建设结合新机制,持续擦亮“善行苍南”金名片。今年11月,该县试点经验获省民政厅充分肯定,为全省乃至全国优化“营善环境”提供可复制、可推广、可应用的经验和模式。主要做法为:

一、做强“组织链”,强化慈善发展政策供给

(一)高位统筹做大慈善组织架构。成立以县委副书记为总召集人、分管县领导为副召集人,组织、宣传、民政等近40个部门联动推进的县慈善试点工作专班,制定出台全国首个以优化“县域营善环境”推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以及《加快山区海岛县慈善事业发展试点工作方案》《慈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等系列制度,明确部门责任,并以“月调度、周研讨”模式节点化、清单式加快推进任务落地。

(二)政社联动加速慈善组织孵化。用好“政府资金”和“社会资源”两大关键力量。针对初创慈善组织“缺钱、少人”情况,投入600多万元为120余个高质量的公益项目推介运营;建立物资“公益仓”,清点国有企业置换淘汰的电脑、桌椅等物资材料,经申请审核后暂借慈善组织使用。扶持成立县壹加壹慈善基地,该基地已孵化资助型、行业性公益慈善组织28家。

(三)跨域协作加强专家智库建设。建立“专家出谋、合作引资”的外部资源合作机制,引入省内外领军慈善专家,成立县优化营善环境专家智库,为慈善工作出谋划策。与龙湾区民政局、浙江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发达地区、优秀机构、头部专家达成慈善工作战略合作协议,开展多领域合作。同时,加强慈善人才培育,安排县内优秀慈善组织负责人到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先进组织挂职锻炼、学习经验。

二、构建“阵地链”,加强慈善资源供给

(一)建立县级慈善基地,加强慈善资源整合。打造龙溪湖整体公园苍南县慈善基地、苍南县壹加壹慈善基地,建成集慈善文化展示、慈善资源整合、慈善活动集成、慈善组织孵化、慈善教育体验、慈善项目策划、民生服务供给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慈善综合服务平台,其中,苍南县壹加壹慈善基地连续3年被授予“浙江省示范性慈善基地”称号。

(二)建立特色镇级矩阵,提升慈善服务空间。形成“一镇一品”慈善矩阵,结合乡镇“助联体”“社工站”,以及慈善氛围浓厚的公园、游步栈道等场所,建立乡镇慈善服务空间20余个,定期引入社会组织力量开展公益服务,充分发挥其基层服务阵地作用,方便群众就近就便参与慈善服务。

(三)建立村社慈善阵地,健全慈善毛细网络。将“村级慈善站”建设纳入县民生实事项目,推动建成村级慈善站427个,三年建设规划一年实现全覆盖,并实现每个村级慈善站配套成立至少5万元的公益基金。充分发挥村级慈善站成立在村里的地理优势,及时掌握村民动态,在村民受灾遭困时,第一时间开展慈善帮扶。

三、做优“服务链”,完善慈善项目供需匹配

(一)健全慈善救援帮扶体系。打造边缘救助信息系统,建立22438名低收入群体数据库和6大类11个慈善服务项目库,并对低收入群体进行需求“画像”与服务匹配,实现精准匹配。同时,构建“资金+物资+服务+赋能”的立体式慈善帮扶体系,鼓励慈善组织、社会服务机构多形式全方位帮扶困难群众。对较为复杂的受助对象开展“个案追踪记录”,在一定时间内提供可持续服务,如设立“秉政民族木兰班”,向56名少数民族困难女生实行三年中专免学费资助活动。

(二)健全慈善优待激励体系。建立“慈善+信用”“慈善+表彰”“慈善+税收”“慈善+推介”四大激励体系,将公共服务优待、政府表彰激励、企业税收减免、社会职务推介向热心慈善、参与慈善的个体倾斜。推出“信易行”“信易医”等11类守信激励举措62条,并在“信用苍南”小程序上开通“信用超市”,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和商家建立积分兑换点101个,运行3个多月已兑换物品金额3.36万元、惠及群众2000多人。

(三)健全群众慈善参与路径。结合“数字门牌”推出苍南慈善地图“公益慈善·一码暖”,采集26家慈善组织和9个市级慈善空间的介绍和定位信息,方便群众扫码数字门牌一键掌握周边慈善组织和空间情况。在群众有意愿参与慈善公益活动时,可第一时间发现身边的慈善站点。自功能上线以来,全县登记在册志愿者数量增加600余人。

四、做大“品牌链”,助力慈善事业长效发展

(一)打造“造血型”慈善扶贫帮扶品牌。通过建产业、促就业、帮就学等方式,推动“生存型”慈善走向“发展型”慈善。如引导爱心企业在桥墩镇、矾山镇利用当地的茶叶、水稻种植传统,建成2个市级造血型扶贫基地,带动低收入群体脱贫致富325户;为660多名有就业潜力、有就业意愿的低收入人员定制职业培训方案,实现就创业439人;实施“1619”接续奋斗计划,对低收入家庭青少年在职业院校就读期间进行连续三年补助。

(二)打造“救援先锋队”慈善应急品牌。通过理论教育、模拟培训以及实践参与,提升应急救援组织的能力水平。今年以来,先后组织消防、应急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应急救援组织开展20余次理论知识授课。鼓励应急救援组织制定或参与实践训练计划活动,并在训练过程中深入挖掘和精心培育骨干成员,本年度新增持应急救援证队员35人。目前苍南县已拥有社会应急救援组织21个,其中县壹加壹应急救援中心作为全国首家登记成立的民间救援组织,已吸纳志愿者3000余名,在2024年全国首届水域救援综合技能公开赛中获团队一等奖。

(三)打造“身边的微公益”慈善服务品牌。以慈善站、党群服务中心、爱心岗亭等为主营地,为慈善组织服务提供活动空间支持,引导慈善组织进村开展公益活动。如在苍南168黄金海岸线上打造慈善救助示范带,建立5个“168红社驿站”,邀请应急救援社会组织和志愿者进驻,在站内设置应急救援、便民服务等项目,为周边居民和过往游客提供就近便捷服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苍南县“四链协同”优化全域“营善环境”探索山区海岛县慈善事业发展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4-12-26

自今年3月入选省山区海岛县慈善事业发展试点县以来,苍南县聚焦慈善政策供给不足、慈善项目供需不匹配、慈善队伍建设不强等问题,以“优化县域营善环境”为切入点,创新打造组织链、阵地链、服务链、品牌链“四链协同”体系,率全国之先出台优化“县域营善环境”政策和配套激励措施,并探索出一套慈善事业与信用体系建设结合新机制,持续擦亮“善行苍南”金名片。今年11月,该县试点经验获省民政厅充分肯定,为全省乃至全国优化“营善环境”提供可复制、可推广、可应用的经验和模式。主要做法为:

一、做强“组织链”,强化慈善发展政策供给

(一)高位统筹做大慈善组织架构。成立以县委副书记为总召集人、分管县领导为副召集人,组织、宣传、民政等近40个部门联动推进的县慈善试点工作专班,制定出台全国首个以优化“县域营善环境”推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以及《加快山区海岛县慈善事业发展试点工作方案》《慈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等系列制度,明确部门责任,并以“月调度、周研讨”模式节点化、清单式加快推进任务落地。

(二)政社联动加速慈善组织孵化。用好“政府资金”和“社会资源”两大关键力量。针对初创慈善组织“缺钱、少人”情况,投入600多万元为120余个高质量的公益项目推介运营;建立物资“公益仓”,清点国有企业置换淘汰的电脑、桌椅等物资材料,经申请审核后暂借慈善组织使用。扶持成立县壹加壹慈善基地,该基地已孵化资助型、行业性公益慈善组织28家。

(三)跨域协作加强专家智库建设。建立“专家出谋、合作引资”的外部资源合作机制,引入省内外领军慈善专家,成立县优化营善环境专家智库,为慈善工作出谋划策。与龙湾区民政局、浙江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发达地区、优秀机构、头部专家达成慈善工作战略合作协议,开展多领域合作。同时,加强慈善人才培育,安排县内优秀慈善组织负责人到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先进组织挂职锻炼、学习经验。

二、构建“阵地链”,加强慈善资源供给

(一)建立县级慈善基地,加强慈善资源整合。打造龙溪湖整体公园苍南县慈善基地、苍南县壹加壹慈善基地,建成集慈善文化展示、慈善资源整合、慈善活动集成、慈善组织孵化、慈善教育体验、慈善项目策划、民生服务供给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慈善综合服务平台,其中,苍南县壹加壹慈善基地连续3年被授予“浙江省示范性慈善基地”称号。

(二)建立特色镇级矩阵,提升慈善服务空间。形成“一镇一品”慈善矩阵,结合乡镇“助联体”“社工站”,以及慈善氛围浓厚的公园、游步栈道等场所,建立乡镇慈善服务空间20余个,定期引入社会组织力量开展公益服务,充分发挥其基层服务阵地作用,方便群众就近就便参与慈善服务。

(三)建立村社慈善阵地,健全慈善毛细网络。将“村级慈善站”建设纳入县民生实事项目,推动建成村级慈善站427个,三年建设规划一年实现全覆盖,并实现每个村级慈善站配套成立至少5万元的公益基金。充分发挥村级慈善站成立在村里的地理优势,及时掌握村民动态,在村民受灾遭困时,第一时间开展慈善帮扶。

三、做优“服务链”,完善慈善项目供需匹配

(一)健全慈善救援帮扶体系。打造边缘救助信息系统,建立22438名低收入群体数据库和6大类11个慈善服务项目库,并对低收入群体进行需求“画像”与服务匹配,实现精准匹配。同时,构建“资金+物资+服务+赋能”的立体式慈善帮扶体系,鼓励慈善组织、社会服务机构多形式全方位帮扶困难群众。对较为复杂的受助对象开展“个案追踪记录”,在一定时间内提供可持续服务,如设立“秉政民族木兰班”,向56名少数民族困难女生实行三年中专免学费资助活动。

(二)健全慈善优待激励体系。建立“慈善+信用”“慈善+表彰”“慈善+税收”“慈善+推介”四大激励体系,将公共服务优待、政府表彰激励、企业税收减免、社会职务推介向热心慈善、参与慈善的个体倾斜。推出“信易行”“信易医”等11类守信激励举措62条,并在“信用苍南”小程序上开通“信用超市”,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和商家建立积分兑换点101个,运行3个多月已兑换物品金额3.36万元、惠及群众2000多人。

(三)健全群众慈善参与路径。结合“数字门牌”推出苍南慈善地图“公益慈善·一码暖”,采集26家慈善组织和9个市级慈善空间的介绍和定位信息,方便群众扫码数字门牌一键掌握周边慈善组织和空间情况。在群众有意愿参与慈善公益活动时,可第一时间发现身边的慈善站点。自功能上线以来,全县登记在册志愿者数量增加600余人。

四、做大“品牌链”,助力慈善事业长效发展

(一)打造“造血型”慈善扶贫帮扶品牌。通过建产业、促就业、帮就学等方式,推动“生存型”慈善走向“发展型”慈善。如引导爱心企业在桥墩镇、矾山镇利用当地的茶叶、水稻种植传统,建成2个市级造血型扶贫基地,带动低收入群体脱贫致富325户;为660多名有就业潜力、有就业意愿的低收入人员定制职业培训方案,实现就创业439人;实施“1619”接续奋斗计划,对低收入家庭青少年在职业院校就读期间进行连续三年补助。

(二)打造“救援先锋队”慈善应急品牌。通过理论教育、模拟培训以及实践参与,提升应急救援组织的能力水平。今年以来,先后组织消防、应急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应急救援组织开展20余次理论知识授课。鼓励应急救援组织制定或参与实践训练计划活动,并在训练过程中深入挖掘和精心培育骨干成员,本年度新增持应急救援证队员35人。目前苍南县已拥有社会应急救援组织21个,其中县壹加壹应急救援中心作为全国首家登记成立的民间救援组织,已吸纳志愿者3000余名,在2024年全国首届水域救援综合技能公开赛中获团队一等奖。

(三)打造“身边的微公益”慈善服务品牌。以慈善站、党群服务中心、爱心岗亭等为主营地,为慈善组织服务提供活动空间支持,引导慈善组织进村开展公益活动。如在苍南168黄金海岸线上打造慈善救助示范带,建立5个“168红社驿站”,邀请应急救援社会组织和志愿者进驻,在站内设置应急救援、便民服务等项目,为周边居民和过往游客提供就近便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