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上级关于清廉建设的指示要求,近年来,三门县民政局不断探索廉洁文化教育新路径,深挖本土廉洁文化资源,创新廉洁文化内容和形式,打造地名文化、婚姻文化、生命文化、公益文化等四大廉洁文化教育基地,着力发挥清廉社会组织引导、宣传、教化的功能,让广大干部群众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感受廉洁文化,进一步增强清正廉洁意识,让优良传统和作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推动廉洁文化“实起来”“活起来”“强起来”。截至目前,清廉地名馆每年接待游客超1万人次,影响人数超20万;婚姻文化展厅共接待省内外考察团300余个,吸引参观群众4万余人次;生命文化教育基地正在积极打造中,以“廉”为主题,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和殡葬礼仪元素,开展有温度的生命教育;有为图书馆已举办3000多场活动,影响18万余人次。
一、聚焦清廉地名,引领廉洁思想文化之风
在省民政厅和省地名学会的支持下,三门县深挖传统文化、地名文化中的“廉洁因子”,在亭旁镇积极打造300多平方米的地名文化教育基地——浙江古代清廉地名馆。该馆于2021年9月建成,选取来自11个设区市的20个清廉地名,涵盖镇村街巷、江塘堤桥等各类地名,以卷轴作背景,梅、兰、竹、莲等清廉意象镶嵌其中。通过挖掘拓展清廉地名背后的文化内涵,设置清廉文化墙、清廉名言警句墙、清廉书画展览墙,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实物等形式,将廉洁文化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元素。生贤里、钱清江、却金馆……这些清廉地名,蕴含着浙江人民对清正廉洁的崇尚,以及对清朗社会风气的向往。
自开放以来,清廉地名馆全力筑实教育基底,以馆为媒,以展为介,与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合作,策划举办了“英雄树下话初心”“志愿服务我先行”等具有亭旁革命老区特色的活动,切实让爱国教育掷地有声;开展“我的初心-1928”公益晚会、“薪火传承·初心相守”文化节、“悟初心、践初心”系列主题活动等,传播廉洁文化,提升社会风气,影响20万多人次。目前,清廉地名馆已成为融思想性、教育性、观赏性于一体的三门廉洁文化地标,每年有超1万人次走进清廉地名馆,接受廉洁文化的洗礼,在廉洁文化熏陶中见贤思齐,体悟清正为人、清白为官的情怀,为助力推动浙江古代清廉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凝心聚力构建社会清廉体系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聚焦婚俗改革,深耕婚姻礼仪文化之土
作为浙江省唯一一个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三门县在婚俗改革上大胆破冰,深耕“家”文化,在2016年就开始积极探索,以主题式、分区域、特色化为方向,投资400万元于2018年2月建成浙江省首个婚姻文化示范基地,向新人传递传统婚姻仪式之美、夫妻相处和谐之美、上慈下孝和睦之美。基地总面积1500平方米,分为两层四厅,包含婚姻服务教育厅、婚姻礼仪厅、婚俗文化厅、婚姻和合厅,并设有“十里红妆”艺术长廊、婚礼体验区、婚俗文化展等区域,将传统婚礼元素,如花轿、婚房、婚嫁习俗等融合其中,彰显优秀的传统婚姻文化、优良的家风家训,推动传统“轻登记、重婚宴”理念向“重登记、轻婚宴”转变,全力打造“风雅、节俭、文明”的婚俗新典范。自开放以来,三门县婚姻文化展厅好评不断,共接待省内外考察团300余个,吸引参观群众4万余人次,成为集颁证、观光、体验为一体的现代化婚姻文化教育示范基地。
为了弘扬婚俗新风,三门县还依托三门县婚姻家庭协会,大力推广集体婚礼、县长颁证日、金婚庆典等活动,遏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陋习,让婚姻回归本质。同时,聚焦婚前辅导、婚中体验、婚后跟进等全生命周期服务,设立“和合一生”婚姻家庭辅导室,推出发放一张婚俗改革倡议书、观看新婚一堂课、送出一封幸福婚姻信笺等特色服务,目前累计发放倡议书、幸福信笺2600多份。在全国最早成立婚姻家庭协会婚姻文化团体标准化专家委员会,推出包括简约婚礼仪式庆典礼仪规范、集体婚礼庆典礼仪规范等在内的3个行业标准,《三门县婚姻家庭协会社团标准管理办法》成为全国团标。此外,婚协围绕“婚姻关系辅导、婚姻法律、婚事新办”等内容,举办婚姻文化“五讲五进”宣传活动,已累计开展宣讲190多场,影响5400余人。大力宣传“文明家庭”“三好妇女”“移风易俗好青年”,倡导风清雅致、简约嫁娶、和谐婚姻等良俗新风,已有一定成效,如“海誓三盟·甬结同心”微心愿认领活动,新人把婚嫁结余资金用于公益事业,帮助解决特殊家庭儿童求学等问题157个。
三、聚焦生命教育,沐浴先贤清正廉洁之光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殡葬改革工作的决策部署,三门县以殡葬改革为契机,坚持惠民利民原则,创新工作载体,于2021年注册成立三门县生命文化服务协会,大力倡导文明节俭治丧,引导群众转变观念、革除陋俗,树立厚养薄葬、文明节俭、生态环保的殡葬新风尚,先后发放宣传资料3000多份,引导群众选择海葬、树葬10余人。此外,协会还出台了《三门县生命文化服务协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发布了《殡葬服务礼仪规范》《祭奠服务礼仪规范》《安葬服务礼仪规范》三个团体标准,弥补了殡葬服务规范领域的空白。
在协会的推动下,该县殡仪馆充分利用馆内闲置资源,精心打造集思想性、人文性、教育性于一体的生命文化教育基地,以“廉”为主题,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和廉政教育元素,挖掘古今名人两袖清风、高风亮节的故事,推进生命文化教育,传承发扬前贤克己自律、拒腐防变的优良作风。其中廉洁文化墙和廉洁文化长廊已建成,通过“戒奢以俭”“反腐倡廉”“俭以养德”等廉洁警句的浸润,将清廉意识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丧属心中,为馆内增添了一缕“清风”。同时,通过策划家庭追思会、故人沐浴、生平事迹回顾等具有仪式感的服务,致悼词、献鲜花,营造清雅祥和的氛围,让参加追悼仪式的丧属得到心灵慰藉,并领悟生死教育真谛。开展陪伴式服务,根据丧属需求温情陪伴治丧,及时给予丧属帮助和安抚,将人文关怀融入服务全过程,让逝者安息、给生者慰藉,同时现场进行生命文化教育,倡导丧属清白做人、干净做事,方能行稳致远。
四、聚焦公益事业,发挥服务社会建设之能
作为浙江首家民间公益图书馆,三门县有为图书馆位于县城核心地区的地标建筑“文创1号”,占地面积680平方米,使用面积1200平方米,现有藏书37308册,读者4531名。“有为”不断探索阅读新方式,推出层出不穷的各类社区阅读活动,用阅读和公益为三门共富先行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力量。自2012年成立以来,“有为”借阅量达15万余册,年均举办活动300余场、吸引上万人次参加。
十余年来,“有为”积极打造公益文化教育基地,通过漂流书、冬夏令营、绘本剧、真爱梦想课程等项目,聚集起一群热爱公益的人,目前拥有注册志愿者1500余名,为三门县的文化教育贡献4.5万余小时,每年的捐赠人有近万名,已累计获得近1000万元社会捐赠,先后组建有为志愿者团队、初中生义工、教师义工、女人俱乐部等义工团队,吸引4万多人参与阅读推广及文化活动,不断改变本土市民的阅读习惯,提升精神文化水平,成为三门县的文化地标、精神栖所,荣获2021年中国慈善项目大赛30强、2020年度浙江省志愿服务先进典型“最佳志愿服务项目”、首届浙江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等多项荣誉。
“有为”在“深耕”本土公益文化的同时,不断向外辐射。2020年,在嘉兴开设梅里有为图书馆;2021年,在三门县横渡镇开设横渡艺术分馆;2022年,成立浙江省有为公益基金会。从一个图书馆辐射到整个文化产业,公益版图不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