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为进一步探索“党建+”背景下开展社会治理的有效载体,提升党员发展管理和志愿服务的科学化水平,按照社会组织党建工作高要求,我们坚持将专业社工“芯片”嵌入天宜党建工作,深入探索实施“党建+社工”融合发展模式,启动“‘党建社工邦’社会组织党建项目”以期构建基层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新格局。
“党建社工邦”,一方面代表“党建”和“社工”紧密结合,党建引领,社工助力,捆绑发展,互帮共促;另一方面代表“党建”和“社工”工作的一致内涵,即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为人民服务。立足“三帮群体”,致力于实现党建专业化、党员社工化、义工党员化。
服务开展
以社工为“镜”,当好党员培训套餐“设计员”
红色教育篇,强化党性宗旨。依托移动“心”远教、微信公众号推送等灵活化方式,定期组织党务知识学习培训,进一步增强党员的党性观念和服务意识。社工专题篇,引导“党员社工化”。以农村党务工作者培育工程为抓手,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以“启能-培能-展能-传能”为路径,孵化发展村居党员领袖。具体实践篇,注重真知会用。建立“社工协同骨干党员、骨干党员引领义工团队、义工团队服务群众”的工作机制,采取工作坊、小组沙龙以及社工一对一帮带等方式,增强党员队伍的实战服务能力。
以社工之“谋”,当好党日活动菜单“小诸葛”
一是党组织生活“有声有色”。结合“三会一课”、基层党组织集中活动日等制度,由社工协同党组织重点开展培训、个案跟进、大型活动和义工服务等内容。二是党日活动“私人订制”。建立“党组织+社工+先锋义工”联动机制,为各个党组织量身定制“公共+个性”的志愿活动菜单。三是党组织建设“步步提升”。由社工运用专业小组、社区等工作方法,为党组织开展义享汇、趣味运动会等活动,增强党组织团队协作和凝聚力。同时,大力引导党组织组建护航“创国卫”先锋队、老城改造宣讲团等党员工作队伍,积极服务党政中心和重点工作。
以社工为“媒”,当好党群无缝对接“连心桥”
一是推进社区自治规范化。开展社工“进村居、进社区”服务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基础和党员先锋作用,通过多方调研访谈、共建自治委员会等途径,巧补了社区治理“软肋”,进一步提升村级组织民主议事和依法治理水平。二是弥补特殊群体帮扶“短板”。通过党员认领结对、组团服务的方式,为低保户、孤寡长者、服刑人员子女等特殊群体链接各类资源、争取多方支持。三是实现草根社团培育组织化。针对居民精神文化载体上的“空白”,整合有领袖气质的社区党员力量,开发和培育有共同需求的社群,使社会组织发展规范化、有序化。现已发展天宜管弦乐团、楚洲戏曲协会、武术协会、青年合唱团等11个社会团体,成功举办了“小镇风情、和美楚门”春晚、首届社团文化节、文化下乡走亲等活动。
以社工之“益”,当好先锋义工管理“贤内助”
一是建立“一站+一库”支撑。成立全镇党员服务驿站,搭建由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组成的先锋义工数据库,架起党员密切联系群众、专业化服务社会的“益”平台。二是联通“线上+线下”互动。成立先锋义工微信群、QQ群,授权天宜做好党员服务驿站的日常管理,定期发布义工活动和招募公告,通过线上报名、线下参与的方式,为先锋义工打造“指尖”上的志愿活动,实现自主化、规范化的动态管理。三是形成“管理+服务”并重。实施党员志愿服务积分制,要求在册党员每年服务不低于20小时,借助党员先锋指数考评、先锋义工月度表彰等形式,进一步激发党员主动服务、处处争先的积极性,树立了党员干事为民的良好形象。
社会影响
一是补齐了公共服务的短板。较好弥补了党委政府难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的短板,助推了政府职能转变。
二是搭建了志愿服务的平台。将党员力量链接至社会弱势群体,让党员技能充分发挥,让党日活动更加详实有深度,让志愿服务花开遍地、情暖人间。
三是密切了党群干群的关系。借着党员义工服务居民,尤其是弱势群体的机会,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基层群众的真实需求。
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时代潮流大势所趋,相信在党委政府的带领下,社会组织可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仍有广阔的空间值得探索和深入,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