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浙江省第四批未来社区(旧改类)创建项目社区,杭州市上城区小营街道小营巷社区通过不断创新,探索出了一条多元协同的基层社会治理路径。
党建引领社区服务
“三式”齐推,共建组织生活。为推动基层党组织生活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小营巷社区实行基层党组织生活示范式、轮值式、开放式“三式”齐推工作机制。以社区党委统筹抓总,支部轮流承办,辖区单位参与协办的方式,轮值主持、策划和组织每月主题党日,强化制度常态性、流程规范性和活动政治性。聚焦议事协商,社区依托“红巷议事厅”等社区议事平台,建立实时联动碰头会、每月通报联络会、季度主题工作会、年度总结推进会制度等。聚焦基层治理,社区以“问题直播”的形式,将居民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摆出来,发挥党员在小区治理中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先锋模范作用。
资源联动,织密服务网络。小营巷社区积极开展“三行动三共享”联动服务。通过敲门、邀约、携手行动,整合辖区党建资源。由社区党委成立敲门行动小组,了解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和意见建议;邀请辖区单位走进社区,走近在职在册党员,走近群众,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辖区共建;与辖区单位党组织签订《共建协议书》, 与辖区党员签订《党员志愿服务书》,明确双方工作职责,规范服务内容,携手参与社区建设。通过共享服务账户、服务团队、服务产品,织密服务网络。社区鼓励地缘相近的小区共享服务驿站、楼宇微驿站等;梳理党员服务队、居民自治组织、公益性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力量,按养老类、文化类、治理类等细分服务类别,公开服务清单,共享团队资源;从党员群众需求出发,推出红色体验、健康管理、家园文化等系统性项目,加强党建工作渗透力。
联动机制提升共治活力
居民提事。畅通民生诉求反馈渠道,通过组团走访、敲门问需、民情热线等方式,征集居民群众对社区建设的意见建议,实现“居民事居民提”。
墙门议事。制定了明确的议事规则,明确一事一议、集体决策等原则,每月召开一次“墙门议事会”,实现议事规范化。
会议定事。由“红墙门”综合党委牵头,根据会议议题邀请共建单位、居民代表、“两代表一委员”、社区律师等共同参会,充分吸纳各方意见后形成最佳方案。
联动办事。根据事件类型,明确社区、职能部门、物业企业、社会组织、居民群众各方责任分工,加强联动协作, 合力破解难题。
群众评事。通过社区公告栏和社区、小区、楼栋三级微信群,及时公开问题处置决议、推进进度和实施结果,接受群众评议。
居民协同助推共建共享
“红巷老舅妈”推动社区自治。针对社区居民自治能力较弱现状,小营巷社区注重发挥社区能人作用,通过推行“红巷老舅妈”工作法,支持社区矛盾调解。完善“一个案件、一名人员、一个方案、 一包到底”工作机制,对待简易纠纷、专业纠纷、公共纠纷类事件,动员不同调解层面积极解决。
居民协同破解社区困境。老旧小区居民普遍关注社区加装电梯问题。为此,社区积极动员党员、小区业主、“红巷老舅妈”开展30余次民情收集、立项评议、矛盾调处,最终确定了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并完善了设计方案。针对居民提出的康养坊巷停车难问题,社区在2个出入口设置自动识别车牌的道闸系统,并安排专职停车管理人员,协调停车问题。立足老旧小区无物业无业委会的管理困境,小营巷社区引入一体化准物业管理,承接绿化养护、公共保洁、停车管理等“七合一” 服务,创新“社区党委+准物业公司+民情监督队”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使社区管理更加有序、有效。
空间打造助力共建共享。小营巷永宁院的垃圾房在康养坊巷的中心位置。为了方便社区居民活动,社区通过走访和征集居民意见,将垃圾房移至西侧。并在东侧建起一座永宁花园,让居民在投放垃圾后,可以与其他居民休憩聊天。
数字升级推动社区智治
“一表通”提升服务效力。小营巷社区积极推进“一表通”试点工作,通过抽调骨干组建专班,明确进度节点、责任分工和预期成效,对接试点工作;联合区数据资源局、街道专班邀请网络公司技术人员赴社区开展“一表通”理论和实操的专业技术培训;第一时间开展基础信息排查,反复对比梳理社区条线工作需求与日常表格报送频率,有效剔除了一部分“换汤不换药”的报表。
“数字驾驶舱”精准服务范围。小营巷社区聚焦街区治理、景区治理和小区治理工作的精细化总目标,探索打造社区级“数字驾驶舱”,将社区内的人、事、地、物、组织、服务相关数据导入“数字驾驶舱”,建立社区级居民底册中枢,将居民底册与地图地理信息进行统一整合,实现资源与需求的智能匹配、数据和信息的全面共享,让数字化转型为社区治理赋能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