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十四五”开局之年,浙江高站位守好红色根脉,高水平建设“五个标杆区”,把民生底线兜得更牢、治理基础夯得更实,如今,一个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省域案例呼之欲出,一张民生幸福的崭新画卷徐徐展开。
时间的刻度,是奋斗者的足迹。
一年来,浙江民政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刻领会民政工作的政治属性,深入推进政治机关建设,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做“两个确立”忠诚拥护者、“两个维护”示范引领者。
一年来,浙江民政锚定建设共同富裕美好社会,把握和回答好“民政事业实现什么样的高质量发展”“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两个重大问题,积极争取民政部等国家部委支持,推动了一批重大改革和政策突破事项落地实施。
一年来,浙江民政统筹发展和安全,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确保民政领域全面安全稳定有序;深入实施数字民政先行计划等“九大先行计划”,各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连续3年获得民政部重点工作综合评估优秀的好成绩,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肯定。
蓝图绘就 迈向美好社会
实现共同富裕,最困难群体的兜底保障在民政,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在民政,最基层的服务和治理平台在民政,最广泛的社会力量的管理与协同也在民政,民政部门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肩负起越来越重要的职责。
省民政厅积极探索、勇于破题,不断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注入民政力量。按照省委、省政府和民政部部署要求,省民政厅制定了《推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行动方案(2021~2025年)》,5年时间里,我省将高标准打造“浙有众扶”“浙里长寿”两张金名片,高质量打造“善行浙江”“基层治理现代化”两个示范区。到2025年,高水平建成精准保障、幸福颐养、人人慈善、和谐自治、暖心服务“五个标杆区”。6个市和26个县(市、区)成为首批试点。
加强顶层设计,推进改革创新。省民政厅以数字化改革,推进民政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民政事业阔步向前。
低保、特困、临时救助……上“浙里办”,进入“浙里救”,就能开启掌上救助申请。“浙里救”按照“申请、核对、认定、救助、管控”,优化再造流程,整合原有信息系统和核对系统,困难群众通过“浙里救”可实现救助“一件事”联办。
“浙里救”并不是个例,浙江已经制定形成民政数字化改革总体方案和“1349”体系,持续迭代的数字化改革路径。初步建成具有综合汇集民政应用、实时动态展示数据、基本智能分析监督功能的“民政大脑”。“浙里救”“浙里长寿”列入全省重大应用“一本账S0”,“浙里逝安”等3个应用迭代进入“一本账S1”。坚持上下联动,全面谋划创新应用场景,民政重点应用持续落地见效。
民生保障 筑牢幸福基石
聚焦群众“关切事”,解决“为难事”,浙江不断织密民生保障“安全网”。
在浙江舟山的一些偏远海岛,老年人口比例超过80%,养老问题亟待解决。去年5月开始,浙江创新探索“海岛支老”模式,由养老服务专业水平较好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5地结对15个舟山偏远海岛,进行养老协作,参与养老护理服务、完善养老设施、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海岛支老”模式惠及老年人7万余人,为缩小地区差距率先探路。
聚焦破解养老服务堵点难点,浙江还率先实施“机构跟着老人走”计划,11个市和50万人口以上的县(市)正在加快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推进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与评价,每万名老年人拥有持证护理员数达18.26人。超额完成民生实事项目,建成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365家,建设康养联合体试点149个。
养老服务更有力度,社会救助更有温度。浙江不断完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预警机制,全力保障精准帮扶困难群众。推动有条件的市将低边收入认定标准由低保标准的1.5倍放宽到2倍。稳步提升保障水平,全省最低保障标准突破万元大关,最低为每月886元(10632元/年),继续保持全国省区第一位,10个市实现低保救助标准市域统一。全面推行“物质+服务”救助模式,为52万余个困难家庭定期送上纸质“幸福清单”,为每个家庭提供“幸福码”专属服务,累计访问量达168万次。
取得新成绩的还有儿童福利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浙江省市县三级成立了民政部门牵头的未保工作协调机制,编制全国首个省级儿童福利事业“十四五”规划。全省现有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88个,其中经编办批准挂牌52个。全省集中供养孤儿平均养育标准、困境儿童平均养育标准分别达到2310元/月·人和1700元/月·人,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认定实现“全省通办”“跨省通办”。
创新格局 推进基层治理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浙江立足更高起点,深化社区治理,构筑基层治理现代化示范高地,公益慈善事业再上新台阶。
今年1月,“五社联动”助推共同富裕研究项目在浙江德清启动。“五社联动”是指以社区为平台、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社区社会组织为载体、社区志愿者为辅助、社区公益慈善资源为补充的新型社区治理机制。德清县充分发挥优秀社会组织的引擎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激发基层活力,促进公益慈善事业长足发展。
德清只是缩影,浙江着眼基层治理现代化,创新“五社联动”机制,研究制订村民代表履职规范,扎实推进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已经完成第二批19个试点单位结项验收,开展第三批24个试点单位中期评估。着力建设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积极参与未来社区建设,研究制定“居民会客厅”标准规范,建成“居民会客厅”184个,新增引领型农村社区390个。
聚力为山,聚爱成海。省委、省政府出台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在共同富裕主战场中再建新功。到去年底,全省登记社会组织7.28万家,备案25.15万家。约2500家行业协会商会参与“我为企业减负担”行动,减免降低收费1.8亿元,惠及企业5.6万家。推进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动员1.23万个社会组织,惠及群众550万人次。2021年全省8家社会组织被授予“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称号,数量居全国第二位。
在宁波,有一位神秘捐款人,从开始的一笔5万元,到现在的105万元,20多年来,累计捐款达1363万元。这位捐款人第一次捐款时曾留下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好事不说,坏事不做,顺其自然”,因此这位捐款人被大家称为“顺其自然”。
凡举大爱,仍在继续,“顺其自然”并不是一个人。浙江广泛开展“慈善一日捐”活动,全省募集善款3.2亿元,其中省级3006万元,重点用于山区26县困难群体。同时,全面推进慈善事业转型发展,积极向民政部争取支持在我省改革试点、探索示范。中国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批复同意我省分步骤发行“共同富裕”专项彩票,试点传统票恢复发行,探索实施实名制购彩、数字化监管。到去年底,全省登记认定慈善组织1251家,居全国第二位;11个市实现慈善信托全覆盖,慈善信托备案166单,合同金额总规模11.51亿元,居全国第一位。
高质高效 做优公共服务
浙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做优做专公共服务,办好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民政事务,提升服务实效。
在吴兴,这里建起“公园式”婚姻登记中心,走进中式颁证大厅,喜庆红、祥云、同心圆、连理枝,满满中国风。西式颁证大厅以纯洁的白色为主色调,浪漫又不失庄重。这里总面积达2300余平方米,集国内婚姻和涉外婚姻登记于一体,设施完备、功能齐全。
在浙江,像吴兴区这样达到国家5A级标准的婚姻登记机关有17家,达到4A级标准的有13家,全省实现3A级标准全覆盖。2021年,离婚登记申请中38.1%撤回了离婚申请,冷静期执行效果良好。
同时,稳妥实施杭州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树立全国中心城市行政区划优化调整的典型。编纂出版《浙江省标准地名志(第一卷)》,持续开展不规范地名清理整治,完成清单内不规范地名清理整治65个,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扎实推进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专项行动,全年累计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等特殊群体近3万人次。平稳承接“两项补贴”发放职能,全年发放96.6万人次,累计28.6亿元。高质量推进水库移民共同富裕,全年投入扶持产业转型升级类资金8.74亿元,对44个示范项目补助资金3亿元。
民政服务便民利民暖民心,惠民殡葬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制定节地生态安葬标准,建成100个省级公益性节地生态安葬示范点。扩大惠民殡葬基本服务范围,推进6项服务全流程免费,43个县(市、区)出台了惠民殡葬优惠政策。全省免除四项基本服务费用约3亿元。
每一项惠民举措,都践行着民政为民、民政爱民服务宗旨,每一项基本社会服务,都让困难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深,民政系统交出的这份民生答卷始终温暖人心。2022年,全省民政人将保持“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乘势而上、继续奋斗,满怀豪情向着新的奋斗目标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