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市县动态

诸暨:建设一站式“爱心食堂” 打造一刻钟颐养服务圈

发布日期:2022-12-05 16:57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诸暨市民政局

老年助餐服务是关系老年人切身利益的民生实事,也是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诸暨市聚焦老年人关心的“关键小事”,建设推广集助餐便民、文娱服务、基层治理于一体的“爱心食堂”,集成社会资源开展助老服务,形成“一站式”服务体系,打造一刻钟颐养服务圈。目前,已建成覆盖城乡的爱心食堂155家,为231个村(社区)的7600余名老人提供日常助餐服务。

一、突出“门常开”,构建建设运营体系

(一)“一核多点”扩大服务范围。按照“1个中央厨房+N个助餐点”一体设计、一体建设,在中心村社建设集中制餐、分散配送的“中央厨房”,周边村社设置“爱心餐桌”,将供餐服务辐射到每个村,形成“15分钟就餐服务圈”。目前,爱心食堂助餐范围已覆盖全市57.9%的村社,预计2023年覆盖率将超70%。

(二)“一套制度”抓好规范运行。以“市主导、镇主推、村主抓、群众主力”为路径,健全机制规范运行。市级出台建设实施意见、运营管理细则,镇村具体落实推进。组建“管家—理事—监事”运营团队,规范财务收支、社会捐赠、志愿服务“三本账”,实行村民微信群、村务公开栏、村民大会“三公开”。

(三)“一张网络”强化安全保障。线上依托“基层治理四平台”建立数字模块,实现实时监管。线下按照食品安全技术标准定期检查、跟踪反馈、培训整改,压实全程监管链条。同时,办齐场所险、志愿意外险、餐饮许可证等“两险一证”,守住安全底线。

二、突出“人常聚”,健全长效发展机制

(一)畅通“五点”筹资渠道,稳固经费保障。推行“个人出一点、政府补一点、基金捐一点、志愿帮一点、经营筹一点”运营模式。规范个人收费,出台全市指导价,按照年龄实施梯次收费标准。强化政府支撑,统筹5000万居家养老专项经费,给予一次性建设和运营奖补经费。组建志愿队伍、集成爱心资源,帮助减轻运行压力。“爱心食堂”自身探索市场经营模式,创收增收,同时利用村级关爱基金作为兜底保障。

(二)发挥“爱心集聚”效应,降低运营成本。发展爱心厨师、爱心送餐员等志愿队伍参与食堂运营。创设爱心菜地、爱心鱼塘等载体,有效减少采购成本。如枫桥镇杜黄新村开设爱心菜篮、“红色米仓”,接收农户捐赠的蔬菜、大米等。目前全市累计收到各类捐赠1840余万元。

(三)创新“1+X”经营模式,实现自我造血。在保障老人用餐这“1”个固定服务的基础上,利用资源、产业、社群等优势,推出游客餐、特色餐等“X”类经营模式。如同山镇丽坞底村打造“十二道醉美风味”,对外开放游客包厢和敞开式会议区,社会化运作第一个月就实现经营性收入4万多元。

  三、突出“乐常在”,集成多元助老服务

(一)服务场景融合,“小志愿”释放“大温暖”。在爱心食堂增设医疗室、阅览室、健身室等场所,打造集文化、娱乐、便民于一体的“一站式”养老综合体。深化智慧助老,在浙里办暖老“E”家人应用上线“共享五福”功能,线上发布各类团队招募、需求征集、活动组织等信息。目前,以组织注册28家公益志愿团队,开展各类为老服务2000余次。

(二)多元力量融合,“小善行”构筑“大风尚”。吸引3400余名志愿者力量,市级主动下沉开展理论宣讲、健康义诊、光影点心等“专家式”送福,镇村邻里互助开展便民服务、传统节庆、集体生日等“走亲式”送福。如该市民政局联合市餐饮业协会等社会组织一月一次定期开展“我为老人烧餐饭”“我为老人送服务”等公益活动。

(三)共建氛围融合,“小切口”实现“大牵引”。聚焦“建管用育”全过程,把爱心食堂与基层党建、文明实践、居家养老等工作相互联动、相互促进,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化解村民矛盾,解决实际问题。目前,全市利用爱心食堂推动村民参与村级议事协商108起,减办红白酒席150余场,化解群众矛盾纠纷82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诸暨:建设一站式“爱心食堂” 打造一刻钟颐养服务圈
发布时间:2022-12-05

老年助餐服务是关系老年人切身利益的民生实事,也是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诸暨市聚焦老年人关心的“关键小事”,建设推广集助餐便民、文娱服务、基层治理于一体的“爱心食堂”,集成社会资源开展助老服务,形成“一站式”服务体系,打造一刻钟颐养服务圈。目前,已建成覆盖城乡的爱心食堂155家,为231个村(社区)的7600余名老人提供日常助餐服务。

一、突出“门常开”,构建建设运营体系

(一)“一核多点”扩大服务范围。按照“1个中央厨房+N个助餐点”一体设计、一体建设,在中心村社建设集中制餐、分散配送的“中央厨房”,周边村社设置“爱心餐桌”,将供餐服务辐射到每个村,形成“15分钟就餐服务圈”。目前,爱心食堂助餐范围已覆盖全市57.9%的村社,预计2023年覆盖率将超70%。

(二)“一套制度”抓好规范运行。以“市主导、镇主推、村主抓、群众主力”为路径,健全机制规范运行。市级出台建设实施意见、运营管理细则,镇村具体落实推进。组建“管家—理事—监事”运营团队,规范财务收支、社会捐赠、志愿服务“三本账”,实行村民微信群、村务公开栏、村民大会“三公开”。

(三)“一张网络”强化安全保障。线上依托“基层治理四平台”建立数字模块,实现实时监管。线下按照食品安全技术标准定期检查、跟踪反馈、培训整改,压实全程监管链条。同时,办齐场所险、志愿意外险、餐饮许可证等“两险一证”,守住安全底线。

二、突出“人常聚”,健全长效发展机制

(一)畅通“五点”筹资渠道,稳固经费保障。推行“个人出一点、政府补一点、基金捐一点、志愿帮一点、经营筹一点”运营模式。规范个人收费,出台全市指导价,按照年龄实施梯次收费标准。强化政府支撑,统筹5000万居家养老专项经费,给予一次性建设和运营奖补经费。组建志愿队伍、集成爱心资源,帮助减轻运行压力。“爱心食堂”自身探索市场经营模式,创收增收,同时利用村级关爱基金作为兜底保障。

(二)发挥“爱心集聚”效应,降低运营成本。发展爱心厨师、爱心送餐员等志愿队伍参与食堂运营。创设爱心菜地、爱心鱼塘等载体,有效减少采购成本。如枫桥镇杜黄新村开设爱心菜篮、“红色米仓”,接收农户捐赠的蔬菜、大米等。目前全市累计收到各类捐赠1840余万元。

(三)创新“1+X”经营模式,实现自我造血。在保障老人用餐这“1”个固定服务的基础上,利用资源、产业、社群等优势,推出游客餐、特色餐等“X”类经营模式。如同山镇丽坞底村打造“十二道醉美风味”,对外开放游客包厢和敞开式会议区,社会化运作第一个月就实现经营性收入4万多元。

  三、突出“乐常在”,集成多元助老服务

(一)服务场景融合,“小志愿”释放“大温暖”。在爱心食堂增设医疗室、阅览室、健身室等场所,打造集文化、娱乐、便民于一体的“一站式”养老综合体。深化智慧助老,在浙里办暖老“E”家人应用上线“共享五福”功能,线上发布各类团队招募、需求征集、活动组织等信息。目前,以组织注册28家公益志愿团队,开展各类为老服务2000余次。

(二)多元力量融合,“小善行”构筑“大风尚”。吸引3400余名志愿者力量,市级主动下沉开展理论宣讲、健康义诊、光影点心等“专家式”送福,镇村邻里互助开展便民服务、传统节庆、集体生日等“走亲式”送福。如该市民政局联合市餐饮业协会等社会组织一月一次定期开展“我为老人烧餐饭”“我为老人送服务”等公益活动。

(三)共建氛围融合,“小切口”实现“大牵引”。聚焦“建管用育”全过程,把爱心食堂与基层党建、文明实践、居家养老等工作相互联动、相互促进,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化解村民矛盾,解决实际问题。目前,全市利用爱心食堂推动村民参与村级议事协商108起,减办红白酒席150余场,化解群众矛盾纠纷82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