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市县动态

绍兴市“从心”出发 着力构筑孤残儿童心理服务新体系

发布日期:2021-09-28 17:28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绍兴市民政局

孤残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服务群体,在成长的过程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绍兴市儿童福利机构不回避工作难点,“从心”出发,着力构筑“三心”服务新体系。

以绍兴市儿童福利院为例,该院依托院内外专业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儿童福利机构内特殊儿童的心理服务方法,目前形成了以朋辈辅导为主体、线上线下两个维度、培养个体积极心理的模式,涵盖个性化心理疏导、适应性辅导、职业规划帮扶等一系列心理服务体系。

一是创建朋辈辅导“心”模式。心理学家认为,个体从五岁开始,对心理发展和个性形成起关键影响的是同伴以及兄妹之间的交往。该院主要依托院同龄孩子较多、具有相似背景的优势,把院内品牌活动“大手握小手”延展到“小手握小手”,通过年龄相仿的孤残儿童,特别是成年孤儿之间相似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方式更容易产生亲近感、认同感和安全感的特点,潜移默化地影响孤残儿童的认知、情感、行为等因素,进而实现朋辈之间的交互转化为心理辅导工作的优势,起到辐射和带动的作用,使孤残儿童互相促进,共同成长。今年以来,该院牵手形成亲密的姐弟、姐妹扶助关系5对;成立孩子模拟小社团3个、兴趣小组3个。

二是搭建数字化跟踪“心”平台。在继续推动该院孤残儿童传统心理咨询、团体辅导的基础上,搭载数字化信息工具,进一步拓展沟通渠道,实现线上的监测预警、心理测评、心理疏导等心理健康服务。由于儿童福利机构自身存在的特殊性,孤残儿童的心理问题通常表现为总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低,心理更敏感,心理素质低,行为不稳定,对外界新的刺激难以接受,也更容易出现焦虑、孤独、自责、自卑倾向。因此,以数字化为平台,实时地为孤残儿童提供更多情感慰问和共情支持,并让及时性的、持续性的心理追踪和疏导服务得到实现。今年以来,通过监测预警开展心理测评42人次,个案心理疏导25例,帮助孩子排解心理困惑31个事项。

三是定位积极心理“心”高度。孤残儿童由于身体残疾,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忧虑,生活中较难体验积极情感。该院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运用积极心理教育予以干预,建立新的意向性活动,利用“想象最好的自己”、“时间礼物”等干预技术,形成对未来的积极认知和情感,并且在“怎样才能达到自己最好状态”的思考中,设置积极的生活目标,最终通过建立新意向性活动,改善其情感平衡水平,从而使孤残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得到有效提升。今年以来,该院引导开展积极心理教育32人次,助力2名成人孤儿实现自主就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绍兴市“从心”出发 着力构筑孤残儿童心理服务新体系
发布时间:2021-09-28

孤残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服务群体,在成长的过程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绍兴市儿童福利机构不回避工作难点,“从心”出发,着力构筑“三心”服务新体系。

以绍兴市儿童福利院为例,该院依托院内外专业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儿童福利机构内特殊儿童的心理服务方法,目前形成了以朋辈辅导为主体、线上线下两个维度、培养个体积极心理的模式,涵盖个性化心理疏导、适应性辅导、职业规划帮扶等一系列心理服务体系。

一是创建朋辈辅导“心”模式。心理学家认为,个体从五岁开始,对心理发展和个性形成起关键影响的是同伴以及兄妹之间的交往。该院主要依托院同龄孩子较多、具有相似背景的优势,把院内品牌活动“大手握小手”延展到“小手握小手”,通过年龄相仿的孤残儿童,特别是成年孤儿之间相似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方式更容易产生亲近感、认同感和安全感的特点,潜移默化地影响孤残儿童的认知、情感、行为等因素,进而实现朋辈之间的交互转化为心理辅导工作的优势,起到辐射和带动的作用,使孤残儿童互相促进,共同成长。今年以来,该院牵手形成亲密的姐弟、姐妹扶助关系5对;成立孩子模拟小社团3个、兴趣小组3个。

二是搭建数字化跟踪“心”平台。在继续推动该院孤残儿童传统心理咨询、团体辅导的基础上,搭载数字化信息工具,进一步拓展沟通渠道,实现线上的监测预警、心理测评、心理疏导等心理健康服务。由于儿童福利机构自身存在的特殊性,孤残儿童的心理问题通常表现为总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低,心理更敏感,心理素质低,行为不稳定,对外界新的刺激难以接受,也更容易出现焦虑、孤独、自责、自卑倾向。因此,以数字化为平台,实时地为孤残儿童提供更多情感慰问和共情支持,并让及时性的、持续性的心理追踪和疏导服务得到实现。今年以来,通过监测预警开展心理测评42人次,个案心理疏导25例,帮助孩子排解心理困惑31个事项。

三是定位积极心理“心”高度。孤残儿童由于身体残疾,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忧虑,生活中较难体验积极情感。该院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运用积极心理教育予以干预,建立新的意向性活动,利用“想象最好的自己”、“时间礼物”等干预技术,形成对未来的积极认知和情感,并且在“怎样才能达到自己最好状态”的思考中,设置积极的生活目标,最终通过建立新意向性活动,改善其情感平衡水平,从而使孤残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得到有效提升。今年以来,该院引导开展积极心理教育32人次,助力2名成人孤儿实现自主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