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是脱贫攻坚的最后防线,也是最集中、最直观地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领域。近年来,温州市始终突出民生导向,逐步加大社会救助保障力度,在全省率先实现低保标准城乡一体化,实行低收入农户与低保边缘户认定标准“两线合一”。为推动社会救助转型升级,深化大救助体系建设,作为省厅2019年大救助改革试点、2020年主动发现机制试点单位,市民政局先行先试,建设全省第一个市域“大救助”信息系统,实现了社会救助申请“一证通办”、“异地可办”、“代跑帮办”;打造“红色领航·真爱到家”救助服务联合体,建立完善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实现困难帮扶需求精准对接。在省民政厅的精心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民政系统共同发力,整体推进,主动发现机制试点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主动发现,以“改”为要求健全工作机制
以制定完善三大机制为切入点,将困难群众兜底保障网扎密扎实,确保兜得住、兜得牢。一是改良操作方法,健全“全城发现”机制。常态化开展“全城发现”困难群众帮扶活动,实现了政府社会救助服务从依申请救助向主动发现转型。在仅支持线下电脑端录入全城发现信息的基础上,开发手机端在线录入模块,引导社会组织依托线上平台开展全城发现活动,提升主动发现工作效能。自项目开展以来,全市共有576人被纳入低保、1320人被纳入低保边缘。二是改进工作举措,建立“定期探访”机制。制定《温州市困难群众定期探访入户调查表》,对探访对象经济状况、健康状况、教育状况、居住状况、就业状况、帮扶需求等6方面风险隐患进行记录,并就发现的风险隐患清零情况进行跟踪回访。各地发动村居干部、乡镇干部、党员干部开展探访服务,其中瑞安市、平阳县购买第三方服务落实定期探访;文成县依托“小康码”平台完成干部结对探访工作记录;泰顺县实施“一村一人一监测点”工作机制,挨家挨户上门走访,逐人逐户落实救助,一人一策开展帮扶。三是改革认定方式,探索“监测预警”机制。强化部门救助信息共建共享,通过共享医保、残联、人社等部门的数据,将因病、因残等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家庭、患有慢性病和重大疾病的困难群众、家庭主要劳动力死亡家庭纳入监测范围,并逐步扩大到低收入人群、城乡登记失业人员等困难群体。平阳县启动2万元以上大额医疗费用支出、家庭主要劳动力死亡、新认定的残疾对象等数据动态监测预警,泰顺县启动4.7万元以上医疗费用大额预警,每月开展数据交叉比对,对符合条件的家庭和人员给予主动救助。苍南县民政与检察部门协作,建立低保金公益诉讼协作机制,对低保对象服刑动态进行及时预警反馈,有效杜绝服刑人员违规领取低保金情况的发生。
二、主动救助,以“精”为要素创新救助服务
一是精简审批流程,实施“三统三办”。助力“最多跑一次”改革,最大程度精简社会救助申请材料和审批环节,推出社会救助申请“三统三办”服务,即在全市层面统一社会救助“受理标准、信息平台、工作程序”,率全省之先实现市域社会救助事项“一证通办”、“异地可办”、“代跑帮办”,有效破解社会救助申请材料繁琐、异地无法受理、没有专人代办等问题,申请材料从15项减少至1项,资料精简率达到93%,为切实解决困难群众急忧愁盼问题按下“加速键”。今年上半年,平阳县试点“码上救”平台,整合部门协同办,智能联办直接兑现救助政策17.5万人次、支出4520.1万元,比上年同期社会救助11.8万人次、支出2922.97万元,分别增加48.3%、54.6%。二是精细工作举措,清排困难对象。为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今年4月以来,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全市开展因病致贫等五类困难群众排查清零行动,共排查出拟符合社会救助条件对象6723户10984人。截至目前,所有排查人员审批均已完成,共纳入低保、低边、特困、临时救助对象3805户6444人。下步,我们将严格按照兜底保障“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的要求,加强常态化排查和动态管理,确保“应保尽保”、“应救尽救”。三是精准筛查识别,实施政策研判。运用“智慧救助”工作思路,多地探索“无感智办”救助服务,实现困难群众掌上申请、救助平台政策研判、救助事项快速审批,有效化解困难群众致贫风险,实现救助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将“群众找政府”转变为“政策找群众”。乐清市通过成立全省首家社会大救助服务中心,汇集16个部门67项救助事项,开发救助部门政策研判模块,实现救助政策“一门清”。平阳县、苍南县将“临时救助”与“医疗救助”政策挂钩,系统自动获取医疗支出数据,按照临时救助政策精准给予救助,救助对象无需申请,审批时限缩短至“一日结”。
三、主动帮扶,以“联”为共识形成公益闭环
联合社会各方力量高效有序参与社会救助工作,促进需求发布方、资源供给方与服务提供方三方有效对接,打造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社会力量为骨干、爱心驿站为载体、品牌项目为抓手的“真爱到家”救助服务联合体。2020年,实施“个十百千万”计划,重点搭建1个平台、落实10大服务项目、联合100家爱心单位、招募1000名志愿者、服务10000人次帮扶对象。一是联通救助部门精准摸排需求,破解救助服务与群众需求难匹配问题。以民政、医保、住建等救助部门为需求发布方,运用省级大救助平台数据归集、信息分析、经济核对功能,为救助联合体运行提供基础数据支持;依托市级大救助平台开发家境调查、主动发现、需求发布的微信客户端,工作人员入户手机上传家庭困难情况。打破部门救助信息壁垒,将救助部门排摸的困难群众需求进行汇总,录入系统等待帮扶项目上线。二是联动各方爱心力量精准对接,破解慈善资源不平衡问题。利用市微公益发展协会“互联网+公益”的专业优势,在市大救助平台上专门开发社会力量参与系统,需求信息经脱敏处理后向“微公益”平台进行推送,“微公益”平台对接收到的需求信息开展梳理分类、项目包装,通过“项目冠名、形象推广、要素融合”等方式,寻找爱心力量成为资源供给方,实现困难需求和救助供给的有效对接。三是联合社会组织落地执行,破解帮扶措施难到位问题。引导具有相关资质的社会组织进入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名单。线上,通过微公益平台对已匹配资源供给方的项目进行执行方认领;线下,积极发挥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四级爱心驿站实体平台的作用,通过完善爱心驿站“资源链接”、“志愿招募”等功能,引导当地社会组织成为服务提供方,拓宽社会组织在社会救助领域的协作空间。目前,项目已经完成联合体线上平台的搭建,引入83家社会组织、数千名志愿者加入,已在平台发布“焕新乐园”、“为你安个家”、“真爱同行”微心愿、“筑梦小屋”等15项帮扶项目,全市各社会组织已排摸提交1801条困难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