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市县动态

杭州高新区(滨江)探索“多代同楼”互助养老服务 打造全国首个家园式互助养老创新项目

发布日期:2020-08-05 15:19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办公室

作为国家高新区及年轻城区,建区初期,杭州高新区(滨江)紧紧抓住老龄化程度不高的机遇期,主动应对可预期的老龄化趋势,快速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基本构建全区域“一主三辅多基点”养老设施建设格局。当前,该区已进入养老服务制度完善、体系优化和特色塑形的重要发展期。为进一步深化养老服务结构性改革、完成体系性布局提质,该区创新理念,让跨代人群共同居住、生活互助,年轻人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照料,开阔社交空间;老年人向年轻人传授社会经验及人生见解,探索实施“多代同楼”陪伴式互助养老服务。

 一、用“老人视角”分析需求痛点,探索互助服务改革课题

一是调研分析,转换养老服务定位。传统的养老机构普遍侧重于医疗健康、专业照护等健康类服务,缺乏“老人生活圈”设计。从原有开放生活的社区进入机构这个“孤岛”的老人,从物理上割裂了与原有社会链接,容易形成空间局限、关系局限、活动局限“三局限”及单一空间、单一友邻、单一服务“三单一”的生活形态,致使养老服务,特别是机构养老需要重新定位服务形式,从“单一”属性向“互助”属性“转变,将“兜底”健康服务向重建“新邻里”美好品质生活圈转变。

二是代际互动,叠加互助服务内涵。从2019年11月开始,该区探索开展“多代同楼”,精准聚焦“老人渴求稳定、长期陪伴互动”需求痛点,以“陪伴互助”“多代同住”为主要形式,丰富养老陪伴服务内涵,从单项服务改变为“老年+青年”相互叠加互助的双向陪伴服务,实践新型的家园式养老理念创新改革,增进代际沟通,提升人文关怀。

三是资源共享,切实解决青年实际困难。面向区内创业、就业优秀青年招募 “陪伴者”,目前已有15名“新滨江人”陪伴者入住养老机构。结合青年人刚需,为陪伴者提供标准间户型,保障不少于10小时/月的服务的陪伴者只需支付300元/月管理费用;并在阳光家园6号楼设置专门活动场所,为陪伴者和服务对象提供精良的硬件条件。

二、以“三个导向”制作项目内容,不断延伸互助养老广度深度

一是把握服务导向,设计陪伴场景。“阳光家园”作为项目试点单位,重点聚焦“家园陪伴”的纽带关注、生活关注和精神关注,引入社会工作法开展“个性特长+文化标签+了解日常生活习惯+生活画像”的服务场景设计。调研老人和陪伴者的性格及习惯,设计陪伴场景和陪伴事件,确定陪伴者精准结对2-3个老人,积极寻找激发老人实现自我价值内心撬点。开发了“多代同楼子品牌系列”如:“新邻有戏”“等风来”“想见你e速递”“有间读书会”“‘老漂族’融入记”等。

二是把握暖心导向,拓宽社区链接。该区在完成机构试点基础上,积极深化服务改革向社区推广。按照构建社区整合式照护新生态的要求,推出社区版“多代同楼”项目,以原居安养为导向,依托街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供给,设计未来社区邻里场景下的养老陪伴服务。例如,打造面向独居老人提供陪伴者定期慰问、探访、紧急支持的“青年守护‘邮政’服务”;营造开放式泛家庭文化;社区老少共同认养幼苗盆栽的“多代同楼生命花园”等。

三是把握未来导向,推动科技赋能。坚持高新区(滨江)企业科技创新成果在“多代同楼”陪伴的助餐、助行、康养、交友等场景中广泛应用,定期发布“多代同楼”的智慧养老服务应用场景需求清单5大类26项,建立与本土高新技术企业项目对接合作机制,培育一批智慧养老应用示范平台/项目、示范养老机构、示范养老社区和示范品牌,厚实高新区(滨江)养老服务国际化、现代化质地。例如,为提升对陪伴者的暖心助老激励实效,与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签署了战略合作备忘录,携手阿里巴巴联袂研发“中国版”时间银行。

三、以“4+模式”梳理品牌辨识,助推社会治理模式创新

一是“团队+”,创新城市养老服务“新蓝海”。在各类专业养老服务人员以外,结合众多人才集聚高新区的实际,将高新企业青年才俊和学校医疗机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纳入养老服务队伍中,发挥该类人群的个人特长、专业技能和志愿热情。通过创新陪伴服务模式、出台相应激励政策,实现社会资源向优秀青年陪伴者倾斜,提高陪伴者服务热情,提升陪伴服务品质效益。

二是“项目+”,探索“多赢”协和治理新模式。引入青年陪伴者参与为老服务,是创新社会精准治理的探索。一方面统筹整合床位、人力等社会资源,让外来青年深度融入社会,在陪伴老人中获得生活经验和智慧;更为养老机构注入新“活力”、提升老年人生活热情和晚年生活幸福度。一方面将“多代”项目化、精细化、精准化, 针对老人在社会适应、精神满足、人际交往及文化娱乐等方面的供给缺乏,提升了机构、社区、老人、子女、陪伴者等多方的满意率。目前,阳光家园满意度由原来的80%提升至90%左右。

三是“基地+”,催热助老爱老社会好氛围。该区在条件成熟的养老机构和社区阵地,持续推广“多代同楼”,结合“感恩亲情、实训基地、结对共建、银龄互助、康养融合”等内容,实现资源置换、效用叠加。依托新(改)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综合体,与社区医疗卫生设施同址/邻近设置、内设医疗机构以及和周边综合医院建立双向转诊等,进一步推进医养康养有机融合,实现医养护一体化中的陪伴服务提供,切实提高社区居家养老养护康整体照顾和服务链接。

四是“管理+”,形成多元众筹长效新机制。除了依托时间银行引入数量众多的公益组织及公益合作商提供资源支撑外,该区还整合区内多家企业多个慈善基地参与陪伴服务互动。通过助老基金、公益创投、养老院减免等形式,开展互利合作、增强回报机制。

四、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该区将以十四五规划编制为抓手,以整合式多元养老发展为导向,进一步拓展“多代同楼”代际互助养老的规划布局、空间集成及机制联动模式。

一是加大空间集成,提前谋划布局“原居安养”养老社群。以建设社区美好生活共同体为契机,营造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老、青、幼“代际融合”生活场景。针对现有老幼复合型设施的全龄化功能不多、开放性共享性不够等短板,科学合理集成物理空间,丰富代际交流体验。

二是加快机制落地,多部门联动建立陪伴服务体系。各部门助推资源整合型社区治理,构建多代共同生活及互助互帮养老圈;将老年友好社会、无障碍社区、全龄社区先进理念融入先期规划;条件成熟的街、社适时推出激励举措,吸引更多年轻人为老人提供陪伴服务,通过提供停车、物业管理等便利,打通物业、业委会和社区资源置换瓶颈。

三是加强科技赋能,统筹推进养老服务“数字化”管理体系。主动对接区城市智慧大脑,联合本区高新企业和5050海归专家,运用大数据技术为老年人进行健康评估和分级,精准匹配需求与供给,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针对性时效性,提升老人获得感和满意度。加强信息化运用,将养老服务需求、时间银行、陪伴者招募、活动管理、满意率评价等统一纳入养老服务综合管理平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杭州高新区(滨江)探索“多代同楼”互助养老服务 打造全国首个家园式互助养老创新项目
发布时间:2020-08-05

作为国家高新区及年轻城区,建区初期,杭州高新区(滨江)紧紧抓住老龄化程度不高的机遇期,主动应对可预期的老龄化趋势,快速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基本构建全区域“一主三辅多基点”养老设施建设格局。当前,该区已进入养老服务制度完善、体系优化和特色塑形的重要发展期。为进一步深化养老服务结构性改革、完成体系性布局提质,该区创新理念,让跨代人群共同居住、生活互助,年轻人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照料,开阔社交空间;老年人向年轻人传授社会经验及人生见解,探索实施“多代同楼”陪伴式互助养老服务。

 一、用“老人视角”分析需求痛点,探索互助服务改革课题

一是调研分析,转换养老服务定位。传统的养老机构普遍侧重于医疗健康、专业照护等健康类服务,缺乏“老人生活圈”设计。从原有开放生活的社区进入机构这个“孤岛”的老人,从物理上割裂了与原有社会链接,容易形成空间局限、关系局限、活动局限“三局限”及单一空间、单一友邻、单一服务“三单一”的生活形态,致使养老服务,特别是机构养老需要重新定位服务形式,从“单一”属性向“互助”属性“转变,将“兜底”健康服务向重建“新邻里”美好品质生活圈转变。

二是代际互动,叠加互助服务内涵。从2019年11月开始,该区探索开展“多代同楼”,精准聚焦“老人渴求稳定、长期陪伴互动”需求痛点,以“陪伴互助”“多代同住”为主要形式,丰富养老陪伴服务内涵,从单项服务改变为“老年+青年”相互叠加互助的双向陪伴服务,实践新型的家园式养老理念创新改革,增进代际沟通,提升人文关怀。

三是资源共享,切实解决青年实际困难。面向区内创业、就业优秀青年招募 “陪伴者”,目前已有15名“新滨江人”陪伴者入住养老机构。结合青年人刚需,为陪伴者提供标准间户型,保障不少于10小时/月的服务的陪伴者只需支付300元/月管理费用;并在阳光家园6号楼设置专门活动场所,为陪伴者和服务对象提供精良的硬件条件。

二、以“三个导向”制作项目内容,不断延伸互助养老广度深度

一是把握服务导向,设计陪伴场景。“阳光家园”作为项目试点单位,重点聚焦“家园陪伴”的纽带关注、生活关注和精神关注,引入社会工作法开展“个性特长+文化标签+了解日常生活习惯+生活画像”的服务场景设计。调研老人和陪伴者的性格及习惯,设计陪伴场景和陪伴事件,确定陪伴者精准结对2-3个老人,积极寻找激发老人实现自我价值内心撬点。开发了“多代同楼子品牌系列”如:“新邻有戏”“等风来”“想见你e速递”“有间读书会”“‘老漂族’融入记”等。

二是把握暖心导向,拓宽社区链接。该区在完成机构试点基础上,积极深化服务改革向社区推广。按照构建社区整合式照护新生态的要求,推出社区版“多代同楼”项目,以原居安养为导向,依托街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供给,设计未来社区邻里场景下的养老陪伴服务。例如,打造面向独居老人提供陪伴者定期慰问、探访、紧急支持的“青年守护‘邮政’服务”;营造开放式泛家庭文化;社区老少共同认养幼苗盆栽的“多代同楼生命花园”等。

三是把握未来导向,推动科技赋能。坚持高新区(滨江)企业科技创新成果在“多代同楼”陪伴的助餐、助行、康养、交友等场景中广泛应用,定期发布“多代同楼”的智慧养老服务应用场景需求清单5大类26项,建立与本土高新技术企业项目对接合作机制,培育一批智慧养老应用示范平台/项目、示范养老机构、示范养老社区和示范品牌,厚实高新区(滨江)养老服务国际化、现代化质地。例如,为提升对陪伴者的暖心助老激励实效,与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签署了战略合作备忘录,携手阿里巴巴联袂研发“中国版”时间银行。

三、以“4+模式”梳理品牌辨识,助推社会治理模式创新

一是“团队+”,创新城市养老服务“新蓝海”。在各类专业养老服务人员以外,结合众多人才集聚高新区的实际,将高新企业青年才俊和学校医疗机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纳入养老服务队伍中,发挥该类人群的个人特长、专业技能和志愿热情。通过创新陪伴服务模式、出台相应激励政策,实现社会资源向优秀青年陪伴者倾斜,提高陪伴者服务热情,提升陪伴服务品质效益。

二是“项目+”,探索“多赢”协和治理新模式。引入青年陪伴者参与为老服务,是创新社会精准治理的探索。一方面统筹整合床位、人力等社会资源,让外来青年深度融入社会,在陪伴老人中获得生活经验和智慧;更为养老机构注入新“活力”、提升老年人生活热情和晚年生活幸福度。一方面将“多代”项目化、精细化、精准化, 针对老人在社会适应、精神满足、人际交往及文化娱乐等方面的供给缺乏,提升了机构、社区、老人、子女、陪伴者等多方的满意率。目前,阳光家园满意度由原来的80%提升至90%左右。

三是“基地+”,催热助老爱老社会好氛围。该区在条件成熟的养老机构和社区阵地,持续推广“多代同楼”,结合“感恩亲情、实训基地、结对共建、银龄互助、康养融合”等内容,实现资源置换、效用叠加。依托新(改)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综合体,与社区医疗卫生设施同址/邻近设置、内设医疗机构以及和周边综合医院建立双向转诊等,进一步推进医养康养有机融合,实现医养护一体化中的陪伴服务提供,切实提高社区居家养老养护康整体照顾和服务链接。

四是“管理+”,形成多元众筹长效新机制。除了依托时间银行引入数量众多的公益组织及公益合作商提供资源支撑外,该区还整合区内多家企业多个慈善基地参与陪伴服务互动。通过助老基金、公益创投、养老院减免等形式,开展互利合作、增强回报机制。

四、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该区将以十四五规划编制为抓手,以整合式多元养老发展为导向,进一步拓展“多代同楼”代际互助养老的规划布局、空间集成及机制联动模式。

一是加大空间集成,提前谋划布局“原居安养”养老社群。以建设社区美好生活共同体为契机,营造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老、青、幼“代际融合”生活场景。针对现有老幼复合型设施的全龄化功能不多、开放性共享性不够等短板,科学合理集成物理空间,丰富代际交流体验。

二是加快机制落地,多部门联动建立陪伴服务体系。各部门助推资源整合型社区治理,构建多代共同生活及互助互帮养老圈;将老年友好社会、无障碍社区、全龄社区先进理念融入先期规划;条件成熟的街、社适时推出激励举措,吸引更多年轻人为老人提供陪伴服务,通过提供停车、物业管理等便利,打通物业、业委会和社区资源置换瓶颈。

三是加强科技赋能,统筹推进养老服务“数字化”管理体系。主动对接区城市智慧大脑,联合本区高新企业和5050海归专家,运用大数据技术为老年人进行健康评估和分级,精准匹配需求与供给,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针对性时效性,提升老人获得感和满意度。加强信息化运用,将养老服务需求、时间银行、陪伴者招募、活动管理、满意率评价等统一纳入养老服务综合管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