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市县动态

党建引领 专员下沉 三方协同 杭州市拱墅区探索“三方协同小区微治理”模式全面激活城市社区治理神经末梢

发布日期:2020-08-27 16:21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办公室

杭州市拱墅区现有99个社区、360余个住宅小区。小区类型多样,包括商品房、老旧、撤村建居回迁、廉租房公租房、商业楼宇及混合型等多种类型。拱墅区先后推出“666”社区分类治理、“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三方协同治理等机制,取得了一定成效。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根据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新部署、新任务,在分类治理、三方协同实践的基础上,推动社区治理力量下沉,着力构建“三方协同小区微治理”新模式。

   1、组织引领、保障有力,站位“提得高”。拱墅区委高度重视三方协同小区微治理工作,提高站位、压实责任、细化举措,积极落实组织、队伍、资金等各项基础保障。书记牵头领。由拱墅区委书记朱建明牵头,联合浙江大学课题组组织多次调研、召开3次专题研讨会,提出社工再下沉、社工本地化、管理智慧化等6方面突出问题,在5个街道15个小区先行探索,最终以区委改革委名义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党组织领导三方协同小区微治理的意见》。实体建机构。成立区级社区、业委会、物业三方协同小区微治理办公室,抽调13名区管干部和工作人员实体化运作,负责牵头抓总;街道三方办由街道副书记兼任三方办主任,实行集中办公、指导社区、协调事务;社区三方办由现任社区居委会主任或条件成熟的社区党组织书记培养对象担任,负责具体落实各项工作。综合保障强。落实专项资金,区层面每年固定投入200万以上协同小区微治理专项引导资金,街道按照1:1配比落实,同时积极通过公益创投等形式扶持小区从事微治理的相关组织和项目。强化用房保障,腾出600方办公场地,实行区三方机构集体办公,引导三方治理社会组织、专业机构入驻;各小区统筹用房资源,设立小区专员固定服务点。

    2、选派专员、常驻统筹,工作“沉得下”。推进社区治理精细化,将工作力量下沉至小区,着力构建以“小区专员”为核心力量的三方微治理架构。专员下沉常驻。按照每个小区至少1人的标准选派在职社工担任小区专员,目前已到岗专员334人,6个街道已实现专员全覆盖。专员统一标识、挂出牌子、亮出身份,协同小区多方力量,落实好基层党建、资源统筹等6项职能,同步构建随时呼叫、即时响应的微信联系网,并对特殊群体开展“最多跑一次”代办服务。队伍全面提升。以“专员”强队伍,每年开展以小区专员为主体的三方协同小区微治理比学,将“小区专员”模式作为社工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手段,将小区专员工作经历作为社工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同时加强与院校合作,实施智慧教育、智慧社区、居家养老等方面的合作项目,开展小区专员、党组织、业委会、物业等专业化培训,打造一支高质量的微治理队伍。鼓励本土回流。鼓励本地社工服务本地,不断加大本土社工引育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区内非户籍所在街道社工调动交流、区外本土社工回流。今年全部街道实现本土化社工比例达50%。  

   3、多方协同、多措并举,人气“聚得拢”。由专员领衔,围绕多元参与、民主协商、智慧治理等关键问题,着力构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集多元合力。抓实“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社区组织、小区集合”,由专员调度整合网格员、物业、业委会、共建单位、群团组织等小区各类资源,推动微心愿、微公益、微项目“民生三微”实事领办,共计100多个项目投放小区。发展壮大本土社会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和志愿服务组织,推动建立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名录库,已孵化扎根小区社会组织60余个。积极鼓励引导本地待业大学生、热心居民有偿参与小区服务,充实小区服务力量。促协商议事。充分发挥自治组织、自治章程在社区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全面推进无业委会小区“自管会”建设,全区98个老旧小区已组建“小区自管会”45个、通过小区公约46个。推进小区“微自治”,创新“促动师”主持议事做法,设立小区公开议事日,定期组织开展微项目、微实事及“睦邻节”系列活动,办理老旧小区改造、加装电梯等惠民实事180余件,涌现出大关“民生议事团”、康桥“康康大家说”、小河“红茶议事会”等一系列微自治典型。强数字治理。建立区三方工作互联互通信息平台,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和回迁房建设推进智能门禁、人脸识别、一码通等智慧小区应用,打造善贤社区“居民果果”社区微脑、湖墅街道“湖墅通”大数据平台、小河街道“社区眼、云共治”数字驾驶舱、米市巷街道“小区协商铃”呼叫响应系统等,推进公共服务更便利、小区管理更高效、居民参与更便捷、服务场景更全面。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探索“小区三方微治理”模式,推动社区治理“力量下沉化、资源整合化、为民服务化、议事协商化、数字治理化”,全面激活城市社区治理末梢。夯实治理基础,探索用房规范使用和优化改造,统筹推进微治理综合体,落实小区微治理专项资金,探索通过公共经营性受益、居民众筹、社会力量捐赠等资金资源投入小区治理。强化治理队伍,深化探索落实小区专员工作分配、待遇补贴、上升通道等事宜,进一步提升专员的归属感和积极性,全面提升社工队伍素质。健全治理体系,深化实施社区分类治理,分型分类破解小区难题,打造撤村建居社区、老旧社区、商品房社区、国际化社区、未来社区建设典范。丰富治理手段,继续推进数字赋能、专业赋能、协商赋能,通过以“社区眼、云共治”为代表的智慧社区建设、以“社会工作站”为基础的专业社会工作融入、以“红茶议事会”“促动师”为抓手的高效民主协商,不断为社区治理减负增能。打造治理样本,与浙江大学合作,积极申报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对标创建要求,固强项、补短板,确保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创建工作,发挥品牌效应、提炼经验典型,最终形成党组织领导小区治理体系的“拱墅”样本。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党建引领 专员下沉 三方协同 杭州市拱墅区探索“三方协同小区微治理”模式全面激活城市社区治理神经末梢
发布时间:2020-08-27

杭州市拱墅区现有99个社区、360余个住宅小区。小区类型多样,包括商品房、老旧、撤村建居回迁、廉租房公租房、商业楼宇及混合型等多种类型。拱墅区先后推出“666”社区分类治理、“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三方协同治理等机制,取得了一定成效。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根据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新部署、新任务,在分类治理、三方协同实践的基础上,推动社区治理力量下沉,着力构建“三方协同小区微治理”新模式。

   1、组织引领、保障有力,站位“提得高”。拱墅区委高度重视三方协同小区微治理工作,提高站位、压实责任、细化举措,积极落实组织、队伍、资金等各项基础保障。书记牵头领。由拱墅区委书记朱建明牵头,联合浙江大学课题组组织多次调研、召开3次专题研讨会,提出社工再下沉、社工本地化、管理智慧化等6方面突出问题,在5个街道15个小区先行探索,最终以区委改革委名义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党组织领导三方协同小区微治理的意见》。实体建机构。成立区级社区、业委会、物业三方协同小区微治理办公室,抽调13名区管干部和工作人员实体化运作,负责牵头抓总;街道三方办由街道副书记兼任三方办主任,实行集中办公、指导社区、协调事务;社区三方办由现任社区居委会主任或条件成熟的社区党组织书记培养对象担任,负责具体落实各项工作。综合保障强。落实专项资金,区层面每年固定投入200万以上协同小区微治理专项引导资金,街道按照1:1配比落实,同时积极通过公益创投等形式扶持小区从事微治理的相关组织和项目。强化用房保障,腾出600方办公场地,实行区三方机构集体办公,引导三方治理社会组织、专业机构入驻;各小区统筹用房资源,设立小区专员固定服务点。

    2、选派专员、常驻统筹,工作“沉得下”。推进社区治理精细化,将工作力量下沉至小区,着力构建以“小区专员”为核心力量的三方微治理架构。专员下沉常驻。按照每个小区至少1人的标准选派在职社工担任小区专员,目前已到岗专员334人,6个街道已实现专员全覆盖。专员统一标识、挂出牌子、亮出身份,协同小区多方力量,落实好基层党建、资源统筹等6项职能,同步构建随时呼叫、即时响应的微信联系网,并对特殊群体开展“最多跑一次”代办服务。队伍全面提升。以“专员”强队伍,每年开展以小区专员为主体的三方协同小区微治理比学,将“小区专员”模式作为社工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手段,将小区专员工作经历作为社工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同时加强与院校合作,实施智慧教育、智慧社区、居家养老等方面的合作项目,开展小区专员、党组织、业委会、物业等专业化培训,打造一支高质量的微治理队伍。鼓励本土回流。鼓励本地社工服务本地,不断加大本土社工引育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区内非户籍所在街道社工调动交流、区外本土社工回流。今年全部街道实现本土化社工比例达50%。  

   3、多方协同、多措并举,人气“聚得拢”。由专员领衔,围绕多元参与、民主协商、智慧治理等关键问题,着力构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集多元合力。抓实“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社区组织、小区集合”,由专员调度整合网格员、物业、业委会、共建单位、群团组织等小区各类资源,推动微心愿、微公益、微项目“民生三微”实事领办,共计100多个项目投放小区。发展壮大本土社会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和志愿服务组织,推动建立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名录库,已孵化扎根小区社会组织60余个。积极鼓励引导本地待业大学生、热心居民有偿参与小区服务,充实小区服务力量。促协商议事。充分发挥自治组织、自治章程在社区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全面推进无业委会小区“自管会”建设,全区98个老旧小区已组建“小区自管会”45个、通过小区公约46个。推进小区“微自治”,创新“促动师”主持议事做法,设立小区公开议事日,定期组织开展微项目、微实事及“睦邻节”系列活动,办理老旧小区改造、加装电梯等惠民实事180余件,涌现出大关“民生议事团”、康桥“康康大家说”、小河“红茶议事会”等一系列微自治典型。强数字治理。建立区三方工作互联互通信息平台,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和回迁房建设推进智能门禁、人脸识别、一码通等智慧小区应用,打造善贤社区“居民果果”社区微脑、湖墅街道“湖墅通”大数据平台、小河街道“社区眼、云共治”数字驾驶舱、米市巷街道“小区协商铃”呼叫响应系统等,推进公共服务更便利、小区管理更高效、居民参与更便捷、服务场景更全面。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探索“小区三方微治理”模式,推动社区治理“力量下沉化、资源整合化、为民服务化、议事协商化、数字治理化”,全面激活城市社区治理末梢。夯实治理基础,探索用房规范使用和优化改造,统筹推进微治理综合体,落实小区微治理专项资金,探索通过公共经营性受益、居民众筹、社会力量捐赠等资金资源投入小区治理。强化治理队伍,深化探索落实小区专员工作分配、待遇补贴、上升通道等事宜,进一步提升专员的归属感和积极性,全面提升社工队伍素质。健全治理体系,深化实施社区分类治理,分型分类破解小区难题,打造撤村建居社区、老旧社区、商品房社区、国际化社区、未来社区建设典范。丰富治理手段,继续推进数字赋能、专业赋能、协商赋能,通过以“社区眼、云共治”为代表的智慧社区建设、以“社会工作站”为基础的专业社会工作融入、以“红茶议事会”“促动师”为抓手的高效民主协商,不断为社区治理减负增能。打造治理样本,与浙江大学合作,积极申报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对标创建要求,固强项、补短板,确保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创建工作,发挥品牌效应、提炼经验典型,最终形成党组织领导小区治理体系的“拱墅”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