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杭州在全国率先试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协和”工作体系,坚持“组合拳”“项目化”“一盘棋”推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创新,提升社会组织参与治理效能,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独特优势得以彰显,在构建共建共治新格局中走出了一条杭州特色之路。主要做法是:
坚持“项目化”推动,创新治理
杭州在创新社会治理方面先试先行,成立了由市民政局牵头,政法委、发改委、财政局、司法局、群团组织等25个市级部门组成的“社会协和”专项组,通过梳理细化重点项目的方式合力推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一是实施“社会组织+网格”行动。启动实施社区社会组织参与治理1+N计划,探索形成了“社会组织+网格”常态化工作机制,制定出台全市乡镇 (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规划,即以镇街枢纽型社会组织服务为重点,统筹社工、志愿者、社会组织“三社联动”参与基层治理,最大化发挥社会组织参与治理效能。目前,全市每个城市社区、农村社区分别拥有20个、8个社会组织,市、区、镇街三级枢纽型、支持型社会组织实现全覆盖,提升了社会组织融网服务水平。二是实施“社会组织+能力”行动。不断拓宽社会组织培育路径,针对不同类型社会组织执业特点,引领社会组织参与公益创投和承接政府购买服务,广泛参与社区服务、养老服务、救灾救助、困难帮扶等社会治理领域,全方位提升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能力。截至目前,市本级已累计拨付8780余万元支持社会组织公益服务项目768个,受益群体180万人次,吸引15万人就业,培育志愿者50万人,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添加崭新活力和能力支持。三是实施“社会组织+治理”行动。重点培育和扶持公益慈善类、社区服务类等社会组织,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中充分发挥了政府职能有益补充的作用。例如,杭州市滴水公益服务中心先后在淳安下姜村和建德桂花村提供驻村服务,探索村庄社会组织培育及“微治理”新模式;江干区闸弄口街道形成“邻里坊”社区微自治模式,破解了老小区“天井披棚”“楼道堆积物”等问题;桐庐县村级商会与村两委会互动合作,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和谐邻里关系等重大活动,走出了“善治+自治+共治”的新路子。
坚持“组合拳”推动,共建共治
杭州市民政局与市妇联、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司法局、市工商联等“社会协和”专项组成员单位合力编织一张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推动网,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一是以联防联控促两战双赢。依托“社会协和”体系,成立专项督查组对各地疫情加强联防联控、群防群治以及社会协和作用发挥情况进行督查暗访,整合“社会协和”资源,深入乡镇、街道广泛动员全市社会组织发挥专业优势和行业自律功能,与其它社会力量共同织密一张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和推动复工复产的和谐安全大网。全市累计有3085家社会组织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累计发动会员捐款3.48亿余元,物资1.42亿余元,口罩等个人防护品986.45万个,相关做法在民政部官网和中国社会报上宣传推广。二是以融合协作促联动效应。在推动群团部门项目下沉、重心下移的过程中实现融合联动,为社会组织协同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注入新活力。例如,市民政局与市妇联合力加大女性社会组织服务能力建设,推动实施“防治家庭暴力”等项目,提升参与社会治理能力和服务妇女儿童家庭能力,防范化解婚姻家庭矛盾纠纷和预防排查家庭暴力风险;市民政局与市司法局共同召开社会组织参与人民调解现场会,今年,全市3540家人民调解委员会上半年共排查纠纷14018次,调解纠纷41628件,调解成功41388件,成功率99%以上。三是以机制创新促平安建设。推动志愿服务机制创新,启动“万名志愿者服务基层社会治理”和“最美社区志愿服务课堂和文化培育”三年行动,培育、扶持了杭州市青荷公益基金会、“益优公益”等社会组织;健全志愿服务激励保障机制,推广“社工+志愿者”互动服务方式,开展助残志愿服务“一队一品”活动,探索建立工会与社会组织和谐劳动关系联动机制,实现了志愿服务助推基层治理落地的良好效果。例如,下城区金牌志愿服务队伍“武林大妈”已经在279个社区网格和15个重点区域设置“武林大妈”平安志愿者服务点,注册人数达4.2万名,疫情期间每天组织近1500人次奋战在第一线,累计动员组织参与各类重大活动维稳安保30余场次,参与平安巡防50余万人次,提供志愿服务达70余万小时。
坚持“一盘棋”推动,放大效应
杭州市坚持把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工作放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以“部门协作、市区联动、集约高效”寻求工作最大公约数。一是在考核机制上寻突破。市、区(县市)两级联动,创新建立“社会协和指数”和“比学赶超”考核机制,每月发布镇街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实体化运营率和每万人社会组织拥有量等指数反映“社会组织活力”,每月通报区、县(市)赋分排名情况,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营造了良好的“比学赶超”氛围,推动工作走在全国全省前列。二是在品牌打造上下功夫。重修炼内功,挖掘新的发展点,加速构筑“社会协和”品牌矩阵,重点培育了上城“湖滨晴雨”、下城“和事佬”、萧山“五和众联”、建德“五治桂花”、拱墅“红茶议事会”、江干“邻里坊”、富阳“小队会”等一批优秀社会组织参与基层自治协商品牌。同时,在全省率先开展社会组织品牌认定,评选出江干区弯湾托管中心、杭州市律师协会、西湖区巾帼西丽老人服务中心等80余家品牌组织,培育了彩虹盒子、城市应急救援、武林好帮手、“邻聚里”自治服务、海豚心理热线等30余个品牌公益项目。三是在发挥效应上做文章。市民政局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东西部扶贫、应急救灾救援等重大社会事件中,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杭州市社会组织在对西部扶贫中彰显责任担当,累计捐赠款物8000余万元,得到了帮扶地区的高度评价。公羊会在疫情防控期间开展志愿消杀,累计在武汉、孝感等地出动6347人次,消杀面积达到1400万亩,累计消耗医用无毒消杀水216.2吨,价值人民币324.3万元。今年夏季防汛抗洪中,安县民安公益救援队、桐庐县极速救援队等社会组织积极配合政府排查险情,累计出动1165人次参与抢险,紧急转移、疏散群众2868人。全市70余家专业应急救援类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中发挥了自身的独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