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许多少年儿童也许都看过《唐老鸭》《蓝精灵》《灌篮高手》《网球王子》《西游记》《封神榜》《喜羊羊与灰太狼》等动画片,而杭州市萧山区的孩子们,如今却多了个选项,可以看到生动有趣的红色地名动漫节目。这是萧山区民政局为加强地名文化保护,配合学校的素质教育,专门制作的红色地名文化动漫节目,让孩子们从小就能看到萧山当地的红色地名动漫片,通过动漫了解地名文化的丰富内涵。同时,也是该局近年来为传播地名文化的一项创新工作。
萧山区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曾写过:“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诗词的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清代在“定海保卫战”中英勇牺牲的抗英民族英雄葛云飞都是萧山人;而且在萧山区衙前镇的凤凰山脚下,留存着一段让浙江人引以为傲的红色记忆——1921年9月,衙前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运动,开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四个第一”:发动了第一次农民革命运动,成立了第一个农民协会,发布了第一个农民革命行动纲领,创办了第一所教育农民子女的农村小学校。这里还长眠着一位革命先辈,他就是农民运动领袖李成虎。
值得一提的是:萧山境内的跨湖桥遗址文化内涵不同于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是一种新的文化类型;其出土的栽培稻实物将浙江的栽培稻历史提前1000年,还有出土的独木舟也是迄今我国年代最早的。跨湖桥遗址的发掘是我省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一个突破,对研究浙江省早期新石器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跨湖桥地名文化遗址自1990年6月首次发掘以来,经过三次考古发掘,其中2002年发掘出土的独木舟,经碳十四测定,距今7000年至8000年,是迄今发现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
正因为萧山历史悠久,地名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地名文化建设已越来越得到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与广泛关注。如何更好地挖掘、保护和发扬萧山地名文化,弘扬萧山精神,传承地名文化,增强萧山魅力,用地名文化的软实力助推萧山经济社会发展,该局多年来一直在积极探索和实践的主要举措有:
一、加大力度,广泛宣传地名文化。近年来,萧山区民政局先后在《萧山日报》推出“村名故事”“萧然寻古”“寻找老地方”等栏目,通过《浙江区划地名》《萧山发布》《萧山民政》等微博、微信平台积极发布相关文章。开展以“弘扬地名文化”为主题的广场宣传活动。在城区主要路段,利用路牌、公交候车亭等设置地名文化公益宣传广告。通过宣传,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地名文化建设工作。
二、多措并举,全力保护地名文化。一是科学规划。萧山区民政局出台了《杭州市萧山区地名分区规划》,设置专门章节对地名文化保护提出要求,对保护范围、保护内容、保护措施等作出了明确规定。结合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经济特点、社会发展、风土人情等,作出了不同的地名采词导向,确保地名文化保护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二是严格保护原则。随着萧山区现代化国际城区建设步伐的加快,城中村改造等工作力度不断加强,导致老地名消失情况严重,他们按照“不轻易舍弃”的原则,遵循“规模方面保大舍小、知名度方面保高舍低、年代方面保长舍短、品位方面保雅舍俗”原则,采取“移植”、“立碑”等多种方式,以使历史久远、品味较高的老地名得以传承。三是公布保护名录。他们已先后分两批向社会公布了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涉及古镇落、古村落、古街巷、地方特色等各类地名118个,其中有14个地名还列入了杭州市级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今后这些地名没有特殊情况、未经法定程序,都将不能随意更改,使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地名得以传承。四是科学命名。严把地名命名审批关,从严防范用字不规范、有路而无标准名称、有名而无文化属性等问题,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切实提高新生地名文化内涵。五是实行“智慧众筹”。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组建地名文化学术研究平台,借助高校教授、专业机构、地名研究专家和爱好者的力量,实现智慧众筹,帮助地名机构做好地名文化建设工作。六是审慎稳妥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萧山区从“大、洋、怪、重”入手,审慎稳妥开展不规范地名清理整治工作,不断净化我区地名环境,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取得了一定成效,得到了民政部两次实地调研与肯定,相关经验在中国社会报、民政部简报及浙江民政杂志刊登、推广。2019年4月,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还授予萧山区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先进集体的荣誉。
三、编制图书,全面推广地名文化。一是编制实用性图册。多后来,萧山区民政局先后编制出版了《萧山区区划地名图》《萧山地名影像图册》《萧山城区门牌图册》,如2013版的地名影像图册,标注了全区所有现行地名,让大家都能“按图索骥”,像城区门牌图册,标注了具体的楼幢号、单元号、沿路门牌等,深受房管、国土、工商、街道、社区等部门和单位的喜爱,通过这些实用地名图书服务于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大众,从而使他们更为了解地名工作,进而支持地名工作。2020年,萧山区为积极转化不规范地名清理整治成果,更好地迎合萧山“后峰会、前亚运”及“拥江发展”等时代特色,以及向社会提供更加方便的地名服务,区民政局驻区审管办地名管理窗口再次委托杭州市勘测设计研究院修编出版《萧山地名影像图册(2019版)》。新版《图册》利用最新的航空影像和卫星影像作底图进行编制,在2013版的基础上,采用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萧山分局提供的影像,叠加了2014-2019年新增和变更的标准地名数据,更新的数据覆盖该区全部行政区域范围,更加全面、真实、形象地反映萧山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环境分布和标准地名使用等情况。新版《图册》更加注重展示标准地名的正确标注,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纠正地名管理和使用中的不规范行为,引导社会各界自觉使用标准地名,更好地发挥地名在提升社会治理、服务群众生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二是编制专业性志书。编制出版了172万字的《杭州市萧山区地名志》、40余万字的《萧山渔浦史话》以及《萧山古今图说》等,为社会各界提供权威、准确的地名查询、考证工具。三是编制趣味性图书。编制出版了《萧山地名杂记》《美女坝》《萧山地名故事》《萧山首批地名文化遗产图说》《都市里的乡村—萧山美丽乡村地名纪》等一系列趣味性图书,通过地名故事、传说趣闻、地理掌故等,让社会各界更多地了解萧山区的人文历史和文化底蕴,展示地名对于乡土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四、开动脑筋,不断创新地名文化。地名文化的传播和推广,编书无疑是主要手段之一。近几年来,萧山区民政局也一直在探索和实践,怎样来创新地名文化的传播载体和途经?他们采取了以下有力措施:一是推出智慧路牌。引入“互联网+”概念,在湘湖景区推出智慧路牌,采用二维码等信息技术手段,在为市民提供吃、住、行、购、娱服务的同时,还向市民提供了道路、桥梁等地名文化信息,让市民更为形象地了解地名所蕴涵的文化和历史。二是编制出版了《萧山地名文化系列地图》。该系列地图由政区地名、山水地名、围垦地名、交通地名、名胜地名、城区地名、景观地名、湘湖地名等8张主题图组成,以地名文化和历史渊源为依托,结合地名规划,以地图为主,运用文字、照片、表格等元素,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了萧山区丰富的历史、地理、社会、文化等信息,立意新颖、信息丰富,集实用性、趣味性和知识性为一体。出版后还获得了中国优秀地图作品裴秀奖金奖,萧山区民政局也非常荣幸地成为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县级单位。三是拍摄出品了《潇潇湘湖》地名文化微电影。该片总时长13分,集风光、人文、历史于一体,以湘湖风光为“舞台”,以八千年历史为主线,深度挖掘了湘湖地名文化内涵,讲述了湘湖演变历程,重现了越王、吴王、范蠡、西施与壮美湘湖之间的爱恨情仇,充分展现了萧然山、湘湖、老虎洞山、越王城山等地名所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以微电影的形式来展现萧山地名文化,讲述萧山地名故事,这也是萧山区首次尝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该部微电影还荣获了由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等单位主办的2016中国梦(浙江)微电影大赛的最佳短视频奖,同时还获得了由省委外宣办(省委网信办)等单位主办的“美丽浙江·微力无穷”微电影大赛优秀奖。
五、开展地名诗歌创作大赛,提升地名文化的软实力。2019年,萧山区民政局举办了“吟诗怀古·寄情萧然”地名诗歌创作大赛,以地名诗歌创作大赛的形式,加强萧山地名文化保护工作,也让全社会更好地认识萧山、了解萧山。地名诗歌创作大赛向社会发布后,短短20天组委会就收到了316首地名诗歌,大家用最真挚的感情道出了对萧山的满腔热情和深深眷恋,用最激扬的文字讴歌新时代、祝福萧山、礼赞家乡。活动吸引了不少“新萧山人”参加,二等奖的两名获得者都是“新萧山人”。来自安徽的周先生来萧山十年,已在萧山安家立业。他激动地说:“我刚到萧山时就听老乡说,杭州有西湖萧山有湘湖。”因此,他写了很多关于湘湖的诗歌,因为共同的爱好,他和妻子也在湘湖定情。有感而发的《湘湖诗篇》也获得评委一致好评,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另一名获奖者王先生来萧22年,他说自己是湘湖的“迷男”,将自己多年“逛”湘湖的感受写成了《湘湖八绝》。“通过地名诗歌大会,将区划地名工作和市民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运用人民的智慧,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大家参与到地名文化的建设和保护中来,增加区划地名工作社会参与的广泛性。”
六、拍摄动漫片,传承地名文化从娃娃抓起。从2002年开始,萧山区民政局在以往做好地名文化保护工作的基础由进行了大胆创新,做好保护地名文化成果的转化工作,在2016年拍摄成功《潇潇湘湖》微电影成功的基础上,今年决定拍摄展示萧山红色地名文化系列动漫片,以萧山“红色基因”为主线,重点挖掘红色地名文化。以融于动漫活泼的画面、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萧山红色地名、分享红色故事,讴歌人民英雄光辉事迹。以全区中小学素质教育为切入点,借势借力,联动共享,进校园、进课堂,让地名文化真正让地名文化传承从娃娃抓起,在提升全区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精神的同时,提前筹备为明年2021年建党100周年献礼!此举创意性项目受到了萧山区委、区政府领导及教育等部门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