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热点专题 >> 疫情防控

海盐县畅通疫情防控心理咨询服务为市民戴上“心理口罩”

发布日期:2020-02-27 16:1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办公室

疫情就是命令,防疫就是责任。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海盐县依托96345社区公共求助热线和专业心理咨询机构,迅速组建了一支心理志愿服务队伍,提供线上、线下等多渠道心理咨询服务,为市民戴上“心理口罩”。

一、配强心理咨询队伍

一是先试先行。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该县了解到,随着疫情的发展,公众很需要心理方面的疏导和积极情绪的应对。为了减轻公众的心理困惑和不适,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是疫情防控工作中的重要举措,为此,中共海盐县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海盐县民政局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发挥作用,于1月28日,开通了全省首个疫情防控心理咨询服务热线。该热线通过海盐县96345社会公共服务中心将需要心理支持的人员电话第一时间转接给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公众提供了疏导情绪的健康通道。

二是提质升级。从1月29日起,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协调下,通过整合全县各条线力量,由县民政局联合县教育局共同将该热线作进一步升级。该县充分发挥心理专兼职教师的专业优势,临时抽调了教育系统有心理咨询资质和丰富工作经验的教师进驻96345,将队伍服务人员由原来的5名扩充至46名。目前,该心理咨询热线已通过部门网站、微信公众号、读嘉、钉钉群等各种渠道向公众广泛告知。

三是做优做强。为进一步拓宽服务面,举全县之力配齐配强心理志愿服务队伍,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家庭医生团队作用,每天选派1名医生和1名护士进驻全县13个城市社区。经过培训,在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指导下,社区医护人员掌握了不同人群心理干预要点,积极为服务对象提供心理咨询等服务。

畅通心理咨询渠道

    一是完善心理咨询热线。为应对后期可能增长心理咨询需求,保障咨询热线畅通,为市民提供心理支持戴上“心理口罩”,该县心理志愿服务队伍形成了“1+8+5”的工作模式。该热线由1名专业的96345话务员坐班作为技术支持,由教育系统每天选派8名具有心理咨询资质的教师分上下午进驻96345开展线上咨询,同时由海盐县心理健康协会和海盐县心悦心理咨询服务中心选派了5名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作为线下支持力量。每天从早上7点开始至晚上9点,所有人员分两班轮流在96345坐班接听电话,为公众、被隔离人员、医生护士等人员,提供专业心理支持和情绪疏导的健康通道。

    二是拓宽心理咨询途径。借助互联网,利用微信、QQ等沟通平台,开展网络心理辅导援助。目前,通过网络,已受理心理咨询10件;随着疫情的发展,为了保障隔离人员与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进驻社区的医护人员,在对居家或集中隔离医学观察人员进行体温监测的同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状况问询,视情况开展必要的心理疏导。提供相应宣传资料等,并告知心理咨询热线电话,为在疫情情景下有需要的民众提供线上、线下心理援助。

    三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由县教育局组织编印了500册《战疫之下,我们如何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宣传册子,经县防疫指挥部发放到各隔离点,帮助大家共渡难关。同时,组织录制了系列心理辅导微课,内容有心理疏导、心理放松技术、心理小故事等,并以“海盐民政”、“海盐教育”、“海盐心协”等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方式惠及更多民众。截至目前,已推送微课音频资料10则,听众朋友已经达到5000多人。

三、保障心理咨询实效

一是善用心理咨询队伍服务。工作推进过程中,该县持续发扬“隔离病毒不隔离爱”的疫情防控精神,针对疫情防控期间一线医护人员、基层各类一线工作人员、隔离人员及其他重点人群会出现心理焦虑、恐慌和公众会疑虑的状况,根据不同群众需求,“96345心理咨询热线”做到专业心理咨询师第一时间联线,免费提供微信、电话等“一对一”心理咨询服务,帮助疫情防控期各类有需求人员摆脱心理困扰。

二是建立信息互联互通机制。通过钉钉群与各镇(街道)的工作人员保持联系,隔离点等地方若有需求可立即安排心理咨询师以电话、微信、网络等“互联网+”方式,对有需求的隔离人员实施一对一心理疏导,传递“特殊暖心”服务,全力疏导安抚隔离人员出现烦躁情绪,防范不稳定事件发生。为了降低隔离人员的心理恐慌,秦山街道邀请了二级心理辅导工作室的导师李洁琼与隔离点的人员建立了微信群,每天为隔离点的人员进行线上辅导,有效地守住隔离人员的心理防线,为他们带去心灵上的温暖。

三是强化重点高危人群管理。距离疫情防控工作开始已20多天了,该县许多基层一线工作人员持续连轴转,他们面临的工作压力和强度都比较大,心理的、身体的负荷都达到了一定的极限。在防疫后期,除了要求他们强制休息外,通过微信群聊、专家辅导等形式,加强了对社区一线防疫人员、警察、社区干部等群体的心理支持和干预工作,让他们的身心都能得到放松。同时,重点关注一线医务人员、疾控人员、老年人、妇女、儿童等心理高危人群,实施分类干预,及时开展各类心理危机干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