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市县动态

杭州市上城区凝聚公益力量共同打造商区慈善共同体样板

发布日期:2020-11-27 10:24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办公室

为破解基层公益慈善事业面临的宣传力、影响力、创新力和资源整合力不强等问题,杭州市上城区牢牢抓住《慈善法》出台的有利契机,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攻坚克难,全新打造“尚善之家”公益慈善“共同体”,推动政府、爱心企业、社会组织、公益人士等多元主体跨界合作,助力基层社会治理。2019年,“尚善之家”被授予浙江省首批“慈善基地”的荣誉称号;2020年8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张春贤视察“尚善之家”工作并给予高度肯定。

一、强化商业禀赋,构筑公益“新阵地”

一是区位优势显著。为了让公益慈善从“小社区”走向“大社会”,“尚善之家”公益服务中心选址在全市商业旅游最为繁华,历史积淀最为深厚的南宋御街中山中路上。在这1平方公里黄金地段,有1800多户商家,每年吸引游客3000万,是公益慈善宣传展示最好的平台,也是公益慈善与公众和市场的最短距离。二是落地形态新颖。“尚善之家”公益中心以“慈善店铺”的形态呈现,在两层432平米的空间里,将公益产品售卖、慈善义卖、公益展示、项目发布、文化沙龙、志愿服务等诸多功能集于一身,最大程度匹配公益慈善组织、企业、志愿者等多元主体对参与慈善的需求,更为社会组织摆脱政府依赖,加快自我造血创造了有利条件。三是组织协同紧密。精心遴选出“区志愿者协会”“智慧树服务社”“WABC无障碍艺途”等5家具有公益慈善组织成长性、代表性和示范性的社会组织入驻协同运营,并联动入驻的志愿者和爱心人士轮值开展咨询接待、公益产品介绍、志愿者报名登记等日常活动,既强化了多元主体在公益慈善发展中的协同作用,也实现了社会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目标的达成。

二、着眼机制创新,探索运营“新模式”

一是组建党建联盟。“尚善之家”在建设运营的过程中,及时组建“尚善党建联盟”来链接各方资源,吸纳多元主体的意见和诉求,不断壮大自身发展。积极探索“党建引领、政府主导、民政主建、品牌组织运营、多方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公益慈善事业运营机制,进一步践行了“人人共建、人人共治、人人共享”的现代慈善理念。二是创设公益基金池。在“尚善之家”销售的诸如失业妇女制作的手工包、残障人士制作的工艺品、特殊孩子绘制的手工鞋和制作的糕点等公益慈善商品,其销售额除返还用于社会组织再生产外,一部分收入将注入“尚善公益基金池”用于帮助更多需要关爱的群体,促进公益慈善互助机制的长效化。两年来,完成公益销售1847笔,募集善款近40万余元,基金池基金先后参与“慈善年夜饭”“小手拉大手”等项目10余个,开展活动近百场。三是创建公益场景。为营造交互式、沉浸式的公益体验,“尚善之家”还将公益场景的设置作为有效载体,分别联动杭州少年儿童图书馆设置公益阅读馆场景,所有图书可通借通还;联动浙江树人大学国际茶文化研究中心,设置茶文化体验场景,定期举办公益推广活动;联动残疾人书法协会,设置书法鉴赏场景,开展书法写作公益讲座以及经常性地举行义卖和公益集市等活动,通过各类公益慈善场景的设置与运用,丰富公益内涵方便各类群体参与。

三、增强品牌影响,引领慈善“新风尚”

一是发挥宣传“窗口”作用。在“95慈善日”、“99公益日”等特殊时间节点,组织志愿者深入街区,向游客、市民发放公益慈善倡议书,设置慈善募捐、公益图书阅读、DIY小折扇、手工缝制零钱包、圆梦特殊群体等新式新潮、喜闻乐见的活动,吸引大流量游客自觉融入体验、拍摄、发朋友圈,形成“窗口”宣传效应,扩大慈善品牌影响力。引入直播分享形式宣传公益慈善,营造慈善“大本营”良好氛围,仅慈善日活动线上参与人数达2.72万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二是激发实践“平台”作用。设置志愿者服务时间岗位,招募热心志愿者280人,提供文明实践引导、慈善宣传、公益服务支持等,服务超过7300小时。以尚善之家为主基地,与阿里巴巴公益三小时、腾讯公益等52家社会组织和爱心企业进行公益慈善项目合作,邀请商户、市民、游客参与全景式、沉浸式公益体验335场,参与和服务人数达16600余人次,募集公益资金38.75万元。三是增强慈善“枢纽”作用。创建“尚善之家公益大联盟”载体,串珠胡庆余堂、方回春堂、羊汤饭店、吴山艺术团等有名商家和周边单位资源成来链,形成以“尚善之家”为轴心,辐射吸纳街区社会力量共同投身公益慈善,对接完成慈善公益项目近百个,累计吸纳公益资金百余万用于鹤峰“孤星计划”结对助学、“善行旅行家”残疾人出行、“温情明眸”困境儿童救助等慈善公益项目,共同引领区域公益慈善“新风尚”。为下一步打造南宋御街“慈善街区”、实现城区“慈善高地”的目标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杭州市上城区凝聚公益力量共同打造商区慈善共同体样板
发布时间:2020-11-27

为破解基层公益慈善事业面临的宣传力、影响力、创新力和资源整合力不强等问题,杭州市上城区牢牢抓住《慈善法》出台的有利契机,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攻坚克难,全新打造“尚善之家”公益慈善“共同体”,推动政府、爱心企业、社会组织、公益人士等多元主体跨界合作,助力基层社会治理。2019年,“尚善之家”被授予浙江省首批“慈善基地”的荣誉称号;2020年8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张春贤视察“尚善之家”工作并给予高度肯定。

一、强化商业禀赋,构筑公益“新阵地”

一是区位优势显著。为了让公益慈善从“小社区”走向“大社会”,“尚善之家”公益服务中心选址在全市商业旅游最为繁华,历史积淀最为深厚的南宋御街中山中路上。在这1平方公里黄金地段,有1800多户商家,每年吸引游客3000万,是公益慈善宣传展示最好的平台,也是公益慈善与公众和市场的最短距离。二是落地形态新颖。“尚善之家”公益中心以“慈善店铺”的形态呈现,在两层432平米的空间里,将公益产品售卖、慈善义卖、公益展示、项目发布、文化沙龙、志愿服务等诸多功能集于一身,最大程度匹配公益慈善组织、企业、志愿者等多元主体对参与慈善的需求,更为社会组织摆脱政府依赖,加快自我造血创造了有利条件。三是组织协同紧密。精心遴选出“区志愿者协会”“智慧树服务社”“WABC无障碍艺途”等5家具有公益慈善组织成长性、代表性和示范性的社会组织入驻协同运营,并联动入驻的志愿者和爱心人士轮值开展咨询接待、公益产品介绍、志愿者报名登记等日常活动,既强化了多元主体在公益慈善发展中的协同作用,也实现了社会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目标的达成。

二、着眼机制创新,探索运营“新模式”

一是组建党建联盟。“尚善之家”在建设运营的过程中,及时组建“尚善党建联盟”来链接各方资源,吸纳多元主体的意见和诉求,不断壮大自身发展。积极探索“党建引领、政府主导、民政主建、品牌组织运营、多方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公益慈善事业运营机制,进一步践行了“人人共建、人人共治、人人共享”的现代慈善理念。二是创设公益基金池。在“尚善之家”销售的诸如失业妇女制作的手工包、残障人士制作的工艺品、特殊孩子绘制的手工鞋和制作的糕点等公益慈善商品,其销售额除返还用于社会组织再生产外,一部分收入将注入“尚善公益基金池”用于帮助更多需要关爱的群体,促进公益慈善互助机制的长效化。两年来,完成公益销售1847笔,募集善款近40万余元,基金池基金先后参与“慈善年夜饭”“小手拉大手”等项目10余个,开展活动近百场。三是创建公益场景。为营造交互式、沉浸式的公益体验,“尚善之家”还将公益场景的设置作为有效载体,分别联动杭州少年儿童图书馆设置公益阅读馆场景,所有图书可通借通还;联动浙江树人大学国际茶文化研究中心,设置茶文化体验场景,定期举办公益推广活动;联动残疾人书法协会,设置书法鉴赏场景,开展书法写作公益讲座以及经常性地举行义卖和公益集市等活动,通过各类公益慈善场景的设置与运用,丰富公益内涵方便各类群体参与。

三、增强品牌影响,引领慈善“新风尚”

一是发挥宣传“窗口”作用。在“95慈善日”、“99公益日”等特殊时间节点,组织志愿者深入街区,向游客、市民发放公益慈善倡议书,设置慈善募捐、公益图书阅读、DIY小折扇、手工缝制零钱包、圆梦特殊群体等新式新潮、喜闻乐见的活动,吸引大流量游客自觉融入体验、拍摄、发朋友圈,形成“窗口”宣传效应,扩大慈善品牌影响力。引入直播分享形式宣传公益慈善,营造慈善“大本营”良好氛围,仅慈善日活动线上参与人数达2.72万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二是激发实践“平台”作用。设置志愿者服务时间岗位,招募热心志愿者280人,提供文明实践引导、慈善宣传、公益服务支持等,服务超过7300小时。以尚善之家为主基地,与阿里巴巴公益三小时、腾讯公益等52家社会组织和爱心企业进行公益慈善项目合作,邀请商户、市民、游客参与全景式、沉浸式公益体验335场,参与和服务人数达16600余人次,募集公益资金38.75万元。三是增强慈善“枢纽”作用。创建“尚善之家公益大联盟”载体,串珠胡庆余堂、方回春堂、羊汤饭店、吴山艺术团等有名商家和周边单位资源成来链,形成以“尚善之家”为轴心,辐射吸纳街区社会力量共同投身公益慈善,对接完成慈善公益项目近百个,累计吸纳公益资金百余万用于鹤峰“孤星计划”结对助学、“善行旅行家”残疾人出行、“温情明眸”困境儿童救助等慈善公益项目,共同引领区域公益慈善“新风尚”。为下一步打造南宋御街“慈善街区”、实现城区“慈善高地”的目标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