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市县动态

东阳市创新“1+X+N”模式让居家养老更“走心”

发布日期:2020-10-22 15:25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办公室

至2019年底,东阳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19.3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2.79%,其中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3.07万人,占老年人总数的15.85%,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为应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趋势,东阳市创新“1+X+N”模式,优化建设布局,构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连续7年将居家养老建设列为“十大民生实事”,目前已建成居家养老照料中心402家,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6家,为1.1万名老人提供就餐服务,居家养老工程像一缕阳光,温暖了老年人的心。

一、因地制宜,多种模式,构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东阳市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制定一套标准、建立一个平台的“三个一”做法,按照“1+X+N”的模式构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即每个镇乡街道都建有1家乡镇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X家星级照料中心,N家普通居家养老照料中心(服务站点),从而将居家养老服务覆盖全市。根据各村实际情况,东阳市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采取多种形式建设,有的村(社区)选择综合楼、校舍、大会堂等进行改建,有的利用闲置办公楼进行翻修,有的采取新建等模式。如南马镇夏屠村由村集体投资210万元新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大楼;湖溪镇白水口村、城东街道单良村利用闲置办公楼,改造后环境优美,宽畅舒适。

二、整合资源,家院互融,多元化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整合资源,充分发挥村办养老机构作用,利用机构食堂开展就餐送餐服务,既节约了运营成本,同时也保障老年人能得得到稳定就餐服务。如南马镇花园村,扩并后有19个自然村,老年人口数达到2100余人,经过摸底调查,由花园老年公寓为马府、环龙、柳塘等8个自然村的70名老人提供送餐服务,除正月外,服务不停,花园老年公寓和居家养老服务融为一体,满足各类老年人不同需求。马宅镇七秩塘村由书记出资新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大楼,除居家服务外,还为本村老人提供住宿,实现家院互融。歌山镇林头村、东阳江镇茜畴村等5家村办养老机构提供场所、服务和人员,探索“敬老院+日间照料中心”运营模式,实现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同步发展。

三、满足需求,拓展服务,多种方式为老人配送餐。一是依托乡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中央厨房,提供配送餐服务。如湖溪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依托镇西村照料中心改建,成立“久久养老服务社”,为本村及邻近后东、罗青郭等行政村的60名居家老年人提供配送餐服务;二是依托本行政村照料中心,为所属自然村提供配送餐。如城东街道东联村,对行政村内勤裕、跃进的50余名老人提供配送餐服务;三是依托临近具备配送能力的照料中心配送。如六石街道张麻车小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拓展服务半径,优化服务质量,承担起新建、徐庄、横塘3个村几十位老人的中饭和晚饭的配送,小区干部轮流义务买菜帮厨一直延续了6年;马宅镇宅溪柏里村照料中心为岩坞口村照料中心提供配送餐服务;四是依托配送公司或餐饮企业开展配送餐服务。如东阳江镇横锦村,依托村内农家乐水源山庄开展配送餐服务;五是创新运作模式和服务方式。如六石街道蟠松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采取“政府搭台+社会力量运作”的公益模式,让有责任心有爱心的人士挑担子,一度受到冷落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重新受到老人欢迎;南市街道槐堂村下槐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为老人提供“定制化”饮食服务,赢得老人交口称赞。

四、扶优做强,多项补助释放红利,确保老有所养。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建设运行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老年人食堂长效运行普遍存在资金、管理、人员等种种困难。东阳市通过政府补助一点、村里补贴一点、社会筹集一点、个人自负一点的“四一点”方式筹集经费,多渠道解决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难题,并建立配餐就餐、休闲娱乐、保健卫生等基本服务,解决老人吃饭难、休养难、自理难的“三难”问题。一是强化建设补助。对新建照料中心给予10万一次性建设补助,新建乡镇示范型居家养服务中心,按照实际投入给予不高于50万元补助,并根据建设运行情况给予奖励。二是保障基本运行。照料中心除给予每年3万元基本运行补助,对提供配送服务的照料中心每年补助1.5万元。80周岁以上老人和60周岁以上低保老人按照每天4元的标准给予就餐补助;照料中心的运行补助从平均4万元提升到6.2万元。三是设立创星争优补助。自2016年起开展星级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创建活动,对照料中心进行年度动态考核,2019年对4家五星级、59家三星级照料中心,分别给予每家4万元、2万元的补助,用于扶持做强三星级以上照料中心和扩大服务覆盖面。

下一步,东阳市将积极建设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继续完善“1+X+N”模式,构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充分发挥乡镇街道示范型居家养老中心功能,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第三方机构,为老人提供日间照料、就餐送餐、康复保健、心理疏导、休闲娱乐等各项居家养老服务,持续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真正让老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不断推进居家养老服务“走心”、暖民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东阳市创新“1+X+N”模式让居家养老更“走心”
发布时间:2020-10-22

至2019年底,东阳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19.3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2.79%,其中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3.07万人,占老年人总数的15.85%,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为应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趋势,东阳市创新“1+X+N”模式,优化建设布局,构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连续7年将居家养老建设列为“十大民生实事”,目前已建成居家养老照料中心402家,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6家,为1.1万名老人提供就餐服务,居家养老工程像一缕阳光,温暖了老年人的心。

一、因地制宜,多种模式,构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东阳市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制定一套标准、建立一个平台的“三个一”做法,按照“1+X+N”的模式构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即每个镇乡街道都建有1家乡镇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X家星级照料中心,N家普通居家养老照料中心(服务站点),从而将居家养老服务覆盖全市。根据各村实际情况,东阳市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采取多种形式建设,有的村(社区)选择综合楼、校舍、大会堂等进行改建,有的利用闲置办公楼进行翻修,有的采取新建等模式。如南马镇夏屠村由村集体投资210万元新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大楼;湖溪镇白水口村、城东街道单良村利用闲置办公楼,改造后环境优美,宽畅舒适。

二、整合资源,家院互融,多元化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整合资源,充分发挥村办养老机构作用,利用机构食堂开展就餐送餐服务,既节约了运营成本,同时也保障老年人能得得到稳定就餐服务。如南马镇花园村,扩并后有19个自然村,老年人口数达到2100余人,经过摸底调查,由花园老年公寓为马府、环龙、柳塘等8个自然村的70名老人提供送餐服务,除正月外,服务不停,花园老年公寓和居家养老服务融为一体,满足各类老年人不同需求。马宅镇七秩塘村由书记出资新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大楼,除居家服务外,还为本村老人提供住宿,实现家院互融。歌山镇林头村、东阳江镇茜畴村等5家村办养老机构提供场所、服务和人员,探索“敬老院+日间照料中心”运营模式,实现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同步发展。

三、满足需求,拓展服务,多种方式为老人配送餐。一是依托乡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中央厨房,提供配送餐服务。如湖溪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依托镇西村照料中心改建,成立“久久养老服务社”,为本村及邻近后东、罗青郭等行政村的60名居家老年人提供配送餐服务;二是依托本行政村照料中心,为所属自然村提供配送餐。如城东街道东联村,对行政村内勤裕、跃进的50余名老人提供配送餐服务;三是依托临近具备配送能力的照料中心配送。如六石街道张麻车小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拓展服务半径,优化服务质量,承担起新建、徐庄、横塘3个村几十位老人的中饭和晚饭的配送,小区干部轮流义务买菜帮厨一直延续了6年;马宅镇宅溪柏里村照料中心为岩坞口村照料中心提供配送餐服务;四是依托配送公司或餐饮企业开展配送餐服务。如东阳江镇横锦村,依托村内农家乐水源山庄开展配送餐服务;五是创新运作模式和服务方式。如六石街道蟠松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采取“政府搭台+社会力量运作”的公益模式,让有责任心有爱心的人士挑担子,一度受到冷落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重新受到老人欢迎;南市街道槐堂村下槐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为老人提供“定制化”饮食服务,赢得老人交口称赞。

四、扶优做强,多项补助释放红利,确保老有所养。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建设运行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老年人食堂长效运行普遍存在资金、管理、人员等种种困难。东阳市通过政府补助一点、村里补贴一点、社会筹集一点、个人自负一点的“四一点”方式筹集经费,多渠道解决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难题,并建立配餐就餐、休闲娱乐、保健卫生等基本服务,解决老人吃饭难、休养难、自理难的“三难”问题。一是强化建设补助。对新建照料中心给予10万一次性建设补助,新建乡镇示范型居家养服务中心,按照实际投入给予不高于50万元补助,并根据建设运行情况给予奖励。二是保障基本运行。照料中心除给予每年3万元基本运行补助,对提供配送服务的照料中心每年补助1.5万元。80周岁以上老人和60周岁以上低保老人按照每天4元的标准给予就餐补助;照料中心的运行补助从平均4万元提升到6.2万元。三是设立创星争优补助。自2016年起开展星级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创建活动,对照料中心进行年度动态考核,2019年对4家五星级、59家三星级照料中心,分别给予每家4万元、2万元的补助,用于扶持做强三星级以上照料中心和扩大服务覆盖面。

下一步,东阳市将积极建设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继续完善“1+X+N”模式,构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充分发挥乡镇街道示范型居家养老中心功能,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第三方机构,为老人提供日间照料、就餐送餐、康复保健、心理疏导、休闲娱乐等各项居家养老服务,持续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真正让老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不断推进居家养老服务“走心”、暖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