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媒体关注

[中国社会报]深度报道 | 作为社区主任的他究竟做了什么,让人们如此恋恋不舍?

发布日期:2018-03-16 00:0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中国社会报


  2017年9月23日10点35分,陈浩走了。这一刻距离他30岁生日仅剩74天。

  29岁,人生的美好刚刚开始,生命的角色未曾完整经历。

  然而,令我们惊讶的是,这样一个年轻生命的离去,竟牵动着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上羊市街社区数百人的心。居民自发来见他最后一面,同事和好友专程来为他守灵,甚至上城区乃至杭州市政府追认他为最美社工、优秀共产党员、第十三届杭州市十大道德模范。

  作为社区主任的他究竟做了什么,让人们如此恋恋不舍?

  他又留下了什么,让人们感动至今?


我不愿你为生活所困,所以我愿为你想尽办法

  “在社区工作过程中,我面对的全是最需要帮助的居民群众。帮助他们解决生活所困,这成为我人生价值的体现。”

  ——摘自陈浩生前党员思想汇报


  袁井巷6幢的居民戴大伯和陈浩的相识,缘于去年的立面整治。

  为了遮雨遮光,杭州家家户户窗户外面都私搭了颜色不一的雨篷,很是影响市容。所以,这次整治要将雨篷统一改换成白色。

  戴大伯患有青光眼,特别是那年正月刚刚因为严重的日光性皮炎,住院治疗了七八天,不能见强光。现在要把他家蓝色的雨篷改成白色,自然很不乐意。

  所以,陈浩一进门,戴大伯就实话实说:“你们改造,我是支持的,但也要实事求是。我这特殊情况是不是应该特殊对待?”陈浩不急也不恼,好声好气地劝:“大伯,你别急,我们想想办法看。”

  很快,陈浩为戴大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给他家的白色雨篷特别覆盖上一层反光膜,既不影响整体外观,又解决了戴大伯怕光的问题。

  “这小伙儿做事情很用心。”戴大伯的话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陈浩曾在党员思想汇报中写道:“在社区工作过程中,我面对的全是最需要帮助的居民群众。帮助他们解决生活所困,这成为我人生价值的体现。”

  正是秉承着这句话,陈浩无论居民遇到什么问题,大到帮居民跑腿、修灯,小到接送孩子放学,他都愿意伸把手。



我不愿看你不快乐,所以我愿用热情温暖你的心  “陈浩的乐趣点就在于,用自己的语言和对工作的热情消灭居民的火气。”

  ——社工陈立


  居民找到社区,往往都是着急的事,语气不好是经常的。每当这时,陈浩总会亲自倒一杯茶,端到居民手中说:“师傅,喝口茶,慢慢来、慢慢说,事情总能解决的。”往往这温暖的一杯茶、这诚恳的开场白就将居民的心暖热了。“他的乐趣点就在于,他会用自己的语言和对工作的热情消灭居民的火气。”他的同事陈立说。

  日常工作中,社工们也会面对很多质疑。“你是哪儿的?有什么事?”“你们昨天不是来过了吗?今天怎么还来?”“你又不是派出所的?我把信息告诉你,你给我泄露了怎么办?”走访时,类似的话每个社工都听到过,也都吃过闭门羹。

  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离开是大多数社工的选择,而陈浩不同,“他会一遍一遍地跟住户解释,直到住户配合为止。往往一趟下来,就能将所有的信息拿回来。”曾和陈浩一起走访过的陈立很佩服他,“这种走入人心的走访,才是真正的走访,才是有效的走访。”

  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社工郭子渊与陈浩的接触中。一次为了老旧小区美化提升,头天晚上,陈浩带着郭子渊做了40多户居民的思想工作,声带红肿到几乎讲不出话来。

  第二天,郭子渊和同事们爬上五层楼高的脚手架,准备指挥工人开始干活。可没想到个别住户还是有意见,甚至“还从窗户里伸出晾衣竿、雨伞、扫帚驱赶我们。”陈浩看见后,立刻从一楼飞奔到五楼,一把抱住情绪激动的居民,用微弱的气声耐心地和居民解释工作。最终,居民感动了,放下了手里的“武器”。

  “那一刻,全世界好像都安静了,陈浩那嘶哑的嗓音,显得那么有力量。”郭子渊至今也不曾忘记陈浩那嘶哑的声音。



我愿意雪中送炭,但我更愿意未雨绸缪  “社区工作说好做也好做,只要自己心里过得去,顾好自己的‘三分三’,也没人会为难你。说难做也难做,怎么更好地服务居民、推进社区的治理,都要花心思去做。”

  ——陈浩


  从征迁拆违到消杀病疫,从防汛抗台到抗雪防冻,从承办社区公共文化活动到调解邻里矛盾纠纷,从基层民主自治到创新社会管理……陈浩将自己的工作做得井井有条。几年下来,他从最初的社区卫生委员,一路干到了社区主任,变动的是岗位,不变的是他“全心全意为居民服务”的工作激情。

  陈浩常说:“社区工作说好做也好做,只要自己心里过得去,顾好自己的‘三分三’,也没人会为难你。说难做也难做,怎么更好地服务居民、推进社区的治理,都要花心思去做。”

  如何花心思?在宣传拆违政策过程中,当社区工作人员贴上公告,讲完规定离开后,陈浩会留下来耐心地解释,并且安慰居民:“如果在拆违过程中有房屋漏水,我们社区会帮忙联系补一补。”在社区巡查时,陈浩会站在居民角度,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能立刻解决的就记录下来,以便日后一一处理。

  “清理万松岭路一个废弃的防空洞,让临近居民避暑纳凉”“为金狮苑小区增设长凳”“为袁井巷小区增设门禁”“袁井巷小区缺绿,打算于3月植树节进行绿化补种”“可以沿着金狮苑7幢修一个花式围墙,既解决安全问题,又可以美化小区”“金狮苑8幢刚换的水管要包起来,别又来一场寒流冻爆了”“社区里的积水一定要倒掉,哪怕一个瓶盖的积水也不能留,要提高警惕,预防登革热”……

  在陈浩的记录中,这一桩桩小事成为他留给大家最后的记忆。也正是这些小事,让每一个与陈浩接触过的人,都真正认识了他。




我不愿你的生活混乱,所以我愿扶你自立

  “对我来说,每当我帮助社区居民处理完一个问题,调解了一个纠纷,看到他们脸上洋溢的愉悦且幸福的笑容,我觉得我的工作有了意义。只要能为居民真正做点有用的事情,我就会坚持做下去。”

  ——陈浩


  翻看陈浩留下的日志,只言片语记录下他的思考:做社区干部,只会做些好事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带头促进社区方方面面的发展,那才是对居民最大的帮助。

  2016年底,金狮苑7幢、8幢原有的物业突然撤走,留下了一堆“烂摊子”:电梯无人维修,地下车库电线乱拉、照明不亮、车辆乱停乱放,自来水管生锈,水泵坏掉污水横流……光是居民的意见,陈浩就记录了满满3页纸。

  居民反映问题的第二天,保安、保洁、维修等人员就全部就位。一周时间,社区就成立了临时管理委员会。担任组长的陈浩,在成立大会上,整理出了7件实事,并承诺“一定帮助金狮苑把这些事情办好。”

  陈浩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清理地下车库。由于多年无人打理,金狮苑7幢、8幢小区的地下车库垃圾成堆,破床垫、破沙发、破橱柜什么都有,堆成一座座小山。在陈浩的带领下,临时管理委员会起草了杂物认领通知书、消防安全整改通知书,还发动社区工作者和社区骨干党员带头清理无主垃圾,并联系好垃圾清运车辆……一个星期时间,500平方米的车库被清理得干干净净。

  维修电梯、更换水管、设置充电桩……这些,以前物业公司都做不了的事情,在陈浩的推动下一件一件落实了。一些观望的业主也转变了态度,愿意配合业委会开展工作,张大姐自掏腰包粉刷了楼道、小李为节约费用在网上买好充电桩设施并亲自安装,5年不缴物业费的袁大伯主动缴清了物业费……

  2017年7月,小区管理的责任正式移交给了业委会。“陈阿姨,放心,我肯定还会管你们的。”留存在业委会负责人陈彩英阿姨微信里的声音铿锵有力,成为陈阿姨工作的有力支撑。“如今,业委会工作走上了正轨,可小陈再也看不到了。”说着说着,陈阿姨抹起了眼泪。

  比起轰轰烈烈的壮举,陈浩用他短短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尽力让他服务的每一个居民幸福。“对我来说,每当我帮助社区居民处理完一个问题,调解了一个纠纷,看到他们脸上洋溢的愉悦且幸福的笑容,我觉得我的工作有了意义。只要能为居民真正做点有用的事情,我就会坚持做下去。”

  这,就是陈浩。

  这,就是一个普通社工在他工作岗位上做的普通事。

  这,就是29岁的人生。



追记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上羊市街社区主任陈浩(二) ——9岁的生命留给我们什么本报记者 茹 蓓 翟 倩  在你心中,工作带来了什么?稳定的家庭经济来源?精神层面的满足?还是能够实现自我价值?  每个人的答案都可能不同。  而29岁的陈浩,则用他的行动向我们展示了:最平凡的工作也可以变得有意义、有成就感——只因我热爱。

他的喜悦

  “装路灯那天,陈浩那高兴的样子,像给自家办喜事一样。”——紫阳山居民周兴永


  家住紫阳山半山腰的周兴永与陈浩的相识缘于四盏路灯。

  “万松岭隧道开通之后,山上其他的住户陆续搬走了,还住在这里的没有几家。”太庙社区书记张莉说,上山的路倒是铺了一条,但去老周家,还得走一段林间小路。

  这是一条狭窄的山路,容不下两人并行。最要命的是,这条有117级台阶的路没有一盏路灯。为此,老周家配备了各式“武器”——大号手电筒、手提马灯,甚至矿井用的头戴矿灯。但无论什么灯,还是劈不开山上浓黑的夜色。

  “装路灯,必须装路灯!”老周的诉求传到了社区。“装路灯需要协调市政、路灯办等好些部门,跑起来相当繁琐。老周家又属风景名胜区管,对社区来说要协调的部门非常多。”张莉回忆道。

  可当时接手的陈浩却把它放在了心里。他特意在漆黑的夜里上山,才爬到半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和脚下崎岖坑洼的小路,就让他下定了决心。一个电话打出:“老周,你放心,我一定帮你们把路灯跑下来。”

  直到今天,谁也说不清楚,为了这路灯,陈浩到底在多少个部门之间跑了多少次。老周只知道,一个多月后,陈浩的电话来了:申请批下来了。

  “装路灯那天,陈浩还给工人们分香烟,那高兴的样子,像给自家办喜事一样。”老周说。

  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只要陈浩帮居民解决了问题,他会发自内心地喜悦。“他经常很开心地告诉我:今天帮谁抬了水,帮谁办了事。能帮助到别人,他打心眼里高兴。”陈浩的妻子马近晓回想起这些,嘴角泛出甜蜜的笑容。



他的感恩

  “明明是他在帮我们的忙,为我们服务,反倒来谢谢我,这让我既感动又意外。”

  ——金狮苑居民陈彩英


  上羊市街社区下辖3个老小区、6个网格,老年人多,老房子多,历史遗留问题也多。半数以上的小区没有物业公司,社区主任就是一个“大管家”。

  陈浩的忙,大家有目共睹。无论身处什么岗位,他从没有在自己的办公室踏踏实实地坐过2个小时以上,总在社区跑。

  在他去世前的30个小时里,他在3个老旧小区里走了两圈,总共爬了50层楼,走访了约110户居民,组织了一场便民服务活动,联系主导一项截污纳管工程,走访了4家酒店式公寓和高层住宅,敲定一项电梯改造计划,分发涉及500户居民的消杀药剂和宣传材料,帮助两位居民化解矛盾……

  他这么忙,居民有事找他走不开怎么办?

  金狮苑居民陈彩英由于头一次做业委会工作,经常要找陈浩帮忙。有一次陈浩确实有事:“陈阿姨,对不起,我这两天有个会,走不开,晚上也还有事情……”“我当时随口说:‘没关系的,你忙好了,等你有空的时候,我再召集人来开会吧!’没想到小陈当时对我千恩万谢:‘陈阿姨,谢谢你哦,你一定帮我跟大家解释一下哦,我有时间了一定通知您。’”

  另一次,陈浩打电话请陈彩英到社区领取预防登革热的宣传材料和消杀药剂以便发放和喷洒。陈彩英将所有工作做完后,给陈浩打了一个电话:“小陈,你交给我的任务,我已经完成了啊。”陈浩的回复让陈彩英至今难忘,“谢谢啊,陈阿姨,您帮我大忙了,谢谢。”

  “明明是他在帮我们的忙,为我们服务,反倒来谢谢我,这让我既感动又意外。”正是这两声“谢谢”,让陈彩英认准了——“小陈不错!”



他的尊重  “挂上工作牌代表着我的身份,这样走在社区,居民有事就知道来找我反映。”——陈 浩


  陈浩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是挂上工作牌。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小时候,他跟父亲上班时,发现父亲来到单位的第一件事就是换上工作服,他也问过父亲同样的问题。父亲回答说:“这是我工作的表现,代表着我在工作中,脑子就要想着工作的事情。”“挂上工作牌就代表着我的身份,这样走在社区,居民有事就知道来找我反映。”陈浩这样说也这样做。在他升任社区公共服务站站长时,他主动向居民承诺:“我现在是社区公共服务站站长,欢迎大家随时来麻烦我,尽可能地来麻烦我。”

  正是他对工作的这份尊重与敬畏,让他收获了很多。

  2016年8月的一个晚上9点,家住袁井巷6幢顶楼的冯水泉拨通了陈浩的号码,一通嚷嚷。原来,社区刚刚拆了顶楼违建的雨篷,晚上的一场大雨,让这个年久失修、有着20年房龄的屋子里下起了小雨。

  老冯把一肚子火都撒在了陈浩身上,没想到挂上电话没多久,陈浩就带着同事抬着十几斤重的大油布赶到了老冯家。他冒着雨踩着湿滑的梯子爬到屋顶,顶着大风盖油布。因为担心雨大,油布边缘不严密可能会渗水,尽管身上已经湿透,他仍然留下来盯了半个小时,发现有渗漏,就又爬上屋顶,一点点捋平油布边缘……等离开时已经快深夜12点了。

  人心都是肉长的,一块油布让老冯看清了这个年轻社工的心。在后来要付楼顶建筑垃圾清运费时,老冯二话没说,带头付清了自己那部分,还主动帮助做其他邻居的工作,最终凑齐了清运费。

  至今,一到雨天,老冯就会想起陈浩,就会想起那个为了他淋了一晚上雨的小伙子。



他的担当  “虽然陈浩年纪比我们小,但是我们对他就是服气。”

  ——郭子渊


  2016年1月24日,历史罕见的寒潮席卷整个杭州,金狮苑11幢主水管冻爆了,喷涌而出的水柱高达三四米,进出楼门的必经通道瞬时被淹没,水深达到三四十厘米。该幢108户人家不但停了水,连出行都成了难题。

  “陈浩急死了,7点多就带着大家挨家挨户做工作。”社工秦婷回忆道,当天8点半,他们来到83岁的包侠芬奶奶家。

  包奶奶和老伴是美籍华人,子女都在国外,遇到这事正在犯愁,“陈浩当场给我吃了颗定心丸,说社区管送水。”

  送水说来容易,做起来可很辛苦。每天两次,每次7桶水,要从社区的邻里食堂接好水后,穿过一条马路,爬上两层楼,蹚水过一个平台,再上两层楼,才能送到包奶奶家。“每次送水后,都要缓很长时间,手上的红印才会消掉。”秦婷说起来,眼眶都红了。

  维修爆裂的水管比想象中用的时间要长,送水自然不能断。送水的第5天,包奶奶哭了,拉着陈浩的手说:“小陈啊,我孙女和你同岁。她在家里,我们可是一个碗也舍不得让她洗。你这么做,我真是过意不去。”陈浩回答道:“我小时候是爷爷奶奶带大的,我爸说,家有老人,如有一宝,孩子就应该帮老人干活的。”

  送水的第7天,包奶奶心疼地说:“孩子,你每天来,怎么也不跟人换换?”陈浩笑笑:“我带头做,别人才会跟着做。”

  陈浩是党员,他在工作中,经常说的两个词就是“我来”“我去”。

  遇到事情,他会第一时间冲出来:“我是主任,跟我说。”遇到特殊天气需值夜班,他总会第一个站出来说:“你们回去,我来。”遇到脏活累活,也总能看到陈浩的身影冲在最前面。

  有居民劝他,“你是社区领导,不要每件事都亲力亲为,要学会指挥别人去做。”可他却说:“我是党员,自己都不带头,怎么能带动别人干?”

  正是他的这份担当,让他在竞选社区主任时,全票通过,“虽然陈浩年纪比我们小,但是我们对他就是服气。”

  陈浩是平凡的,他只是比别人更加热爱居民、热爱工作。

  但在陈浩的身上,最动人的并不只是他的这份热爱。

  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是一朵云碰触另一朵云,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是一个人,用他最纯粹、最本真、最无功利的善意对待每一个人。

  这,才是陈浩真正留给我们的。



【短评】

那些笑容里,有他生命的意义


  采访完陈浩的事迹,我闭上眼睛去回想。

陈浩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他做了什么丰功伟绩吗?没有。他挽救过别人的生命吗?也没有。

  他和每一位社区工作者一样。一样的走访,一样的调解、一样的配合工作。那他为什么会受到那么多人的喜爱与尊重?

  在我想来,他只比别人多了一样,那就是用心。

  他是用心去“爱”每一个服务对象。想人所想、急人所急,一句简单的话,但做起来很难。陈浩做到了,他真心实意地对待居民,把他们当成亲人,他们着急、陈浩比他们还急;他们难过,陈浩比他们还难过;他们高兴,陈浩比他们还高兴。正是这种换位思考,让他也成为居民心中的亲人。

  他是用心去“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干一行、爱一行,有多少人能做到?陈浩做到了,他以社工身份为荣,所以,他会在上班第一时间戴上工作牌,他会在社区居民面前表明自己的社工身份,让大家有事就来找他;他清楚地明白自己代表着社区,知道身上的责任有多重,所以,他会以身作则,他会一叫就应。

  人们常说,人活一世,总要留点什么。

  29岁的陈浩用他的生命留下了一张张居民的笑脸,因为,那些笑容里,有他生命的意义。(中国社会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中国社会报]深度报道 | 作为社区主任的他究竟做了什么,让人们如此恋恋不舍?
发布时间:2018-03-16


  2017年9月23日10点35分,陈浩走了。这一刻距离他30岁生日仅剩74天。

  29岁,人生的美好刚刚开始,生命的角色未曾完整经历。

  然而,令我们惊讶的是,这样一个年轻生命的离去,竟牵动着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上羊市街社区数百人的心。居民自发来见他最后一面,同事和好友专程来为他守灵,甚至上城区乃至杭州市政府追认他为最美社工、优秀共产党员、第十三届杭州市十大道德模范。

  作为社区主任的他究竟做了什么,让人们如此恋恋不舍?

  他又留下了什么,让人们感动至今?


我不愿你为生活所困,所以我愿为你想尽办法

  “在社区工作过程中,我面对的全是最需要帮助的居民群众。帮助他们解决生活所困,这成为我人生价值的体现。”

  ——摘自陈浩生前党员思想汇报


  袁井巷6幢的居民戴大伯和陈浩的相识,缘于去年的立面整治。

  为了遮雨遮光,杭州家家户户窗户外面都私搭了颜色不一的雨篷,很是影响市容。所以,这次整治要将雨篷统一改换成白色。

  戴大伯患有青光眼,特别是那年正月刚刚因为严重的日光性皮炎,住院治疗了七八天,不能见强光。现在要把他家蓝色的雨篷改成白色,自然很不乐意。

  所以,陈浩一进门,戴大伯就实话实说:“你们改造,我是支持的,但也要实事求是。我这特殊情况是不是应该特殊对待?”陈浩不急也不恼,好声好气地劝:“大伯,你别急,我们想想办法看。”

  很快,陈浩为戴大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给他家的白色雨篷特别覆盖上一层反光膜,既不影响整体外观,又解决了戴大伯怕光的问题。

  “这小伙儿做事情很用心。”戴大伯的话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陈浩曾在党员思想汇报中写道:“在社区工作过程中,我面对的全是最需要帮助的居民群众。帮助他们解决生活所困,这成为我人生价值的体现。”

  正是秉承着这句话,陈浩无论居民遇到什么问题,大到帮居民跑腿、修灯,小到接送孩子放学,他都愿意伸把手。



我不愿看你不快乐,所以我愿用热情温暖你的心  “陈浩的乐趣点就在于,用自己的语言和对工作的热情消灭居民的火气。”

  ——社工陈立


  居民找到社区,往往都是着急的事,语气不好是经常的。每当这时,陈浩总会亲自倒一杯茶,端到居民手中说:“师傅,喝口茶,慢慢来、慢慢说,事情总能解决的。”往往这温暖的一杯茶、这诚恳的开场白就将居民的心暖热了。“他的乐趣点就在于,他会用自己的语言和对工作的热情消灭居民的火气。”他的同事陈立说。

  日常工作中,社工们也会面对很多质疑。“你是哪儿的?有什么事?”“你们昨天不是来过了吗?今天怎么还来?”“你又不是派出所的?我把信息告诉你,你给我泄露了怎么办?”走访时,类似的话每个社工都听到过,也都吃过闭门羹。

  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离开是大多数社工的选择,而陈浩不同,“他会一遍一遍地跟住户解释,直到住户配合为止。往往一趟下来,就能将所有的信息拿回来。”曾和陈浩一起走访过的陈立很佩服他,“这种走入人心的走访,才是真正的走访,才是有效的走访。”

  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社工郭子渊与陈浩的接触中。一次为了老旧小区美化提升,头天晚上,陈浩带着郭子渊做了40多户居民的思想工作,声带红肿到几乎讲不出话来。

  第二天,郭子渊和同事们爬上五层楼高的脚手架,准备指挥工人开始干活。可没想到个别住户还是有意见,甚至“还从窗户里伸出晾衣竿、雨伞、扫帚驱赶我们。”陈浩看见后,立刻从一楼飞奔到五楼,一把抱住情绪激动的居民,用微弱的气声耐心地和居民解释工作。最终,居民感动了,放下了手里的“武器”。

  “那一刻,全世界好像都安静了,陈浩那嘶哑的嗓音,显得那么有力量。”郭子渊至今也不曾忘记陈浩那嘶哑的声音。



我愿意雪中送炭,但我更愿意未雨绸缪  “社区工作说好做也好做,只要自己心里过得去,顾好自己的‘三分三’,也没人会为难你。说难做也难做,怎么更好地服务居民、推进社区的治理,都要花心思去做。”

  ——陈浩


  从征迁拆违到消杀病疫,从防汛抗台到抗雪防冻,从承办社区公共文化活动到调解邻里矛盾纠纷,从基层民主自治到创新社会管理……陈浩将自己的工作做得井井有条。几年下来,他从最初的社区卫生委员,一路干到了社区主任,变动的是岗位,不变的是他“全心全意为居民服务”的工作激情。

  陈浩常说:“社区工作说好做也好做,只要自己心里过得去,顾好自己的‘三分三’,也没人会为难你。说难做也难做,怎么更好地服务居民、推进社区的治理,都要花心思去做。”

  如何花心思?在宣传拆违政策过程中,当社区工作人员贴上公告,讲完规定离开后,陈浩会留下来耐心地解释,并且安慰居民:“如果在拆违过程中有房屋漏水,我们社区会帮忙联系补一补。”在社区巡查时,陈浩会站在居民角度,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能立刻解决的就记录下来,以便日后一一处理。

  “清理万松岭路一个废弃的防空洞,让临近居民避暑纳凉”“为金狮苑小区增设长凳”“为袁井巷小区增设门禁”“袁井巷小区缺绿,打算于3月植树节进行绿化补种”“可以沿着金狮苑7幢修一个花式围墙,既解决安全问题,又可以美化小区”“金狮苑8幢刚换的水管要包起来,别又来一场寒流冻爆了”“社区里的积水一定要倒掉,哪怕一个瓶盖的积水也不能留,要提高警惕,预防登革热”……

  在陈浩的记录中,这一桩桩小事成为他留给大家最后的记忆。也正是这些小事,让每一个与陈浩接触过的人,都真正认识了他。




我不愿你的生活混乱,所以我愿扶你自立

  “对我来说,每当我帮助社区居民处理完一个问题,调解了一个纠纷,看到他们脸上洋溢的愉悦且幸福的笑容,我觉得我的工作有了意义。只要能为居民真正做点有用的事情,我就会坚持做下去。”

  ——陈浩


  翻看陈浩留下的日志,只言片语记录下他的思考:做社区干部,只会做些好事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带头促进社区方方面面的发展,那才是对居民最大的帮助。

  2016年底,金狮苑7幢、8幢原有的物业突然撤走,留下了一堆“烂摊子”:电梯无人维修,地下车库电线乱拉、照明不亮、车辆乱停乱放,自来水管生锈,水泵坏掉污水横流……光是居民的意见,陈浩就记录了满满3页纸。

  居民反映问题的第二天,保安、保洁、维修等人员就全部就位。一周时间,社区就成立了临时管理委员会。担任组长的陈浩,在成立大会上,整理出了7件实事,并承诺“一定帮助金狮苑把这些事情办好。”

  陈浩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清理地下车库。由于多年无人打理,金狮苑7幢、8幢小区的地下车库垃圾成堆,破床垫、破沙发、破橱柜什么都有,堆成一座座小山。在陈浩的带领下,临时管理委员会起草了杂物认领通知书、消防安全整改通知书,还发动社区工作者和社区骨干党员带头清理无主垃圾,并联系好垃圾清运车辆……一个星期时间,500平方米的车库被清理得干干净净。

  维修电梯、更换水管、设置充电桩……这些,以前物业公司都做不了的事情,在陈浩的推动下一件一件落实了。一些观望的业主也转变了态度,愿意配合业委会开展工作,张大姐自掏腰包粉刷了楼道、小李为节约费用在网上买好充电桩设施并亲自安装,5年不缴物业费的袁大伯主动缴清了物业费……

  2017年7月,小区管理的责任正式移交给了业委会。“陈阿姨,放心,我肯定还会管你们的。”留存在业委会负责人陈彩英阿姨微信里的声音铿锵有力,成为陈阿姨工作的有力支撑。“如今,业委会工作走上了正轨,可小陈再也看不到了。”说着说着,陈阿姨抹起了眼泪。

  比起轰轰烈烈的壮举,陈浩用他短短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尽力让他服务的每一个居民幸福。“对我来说,每当我帮助社区居民处理完一个问题,调解了一个纠纷,看到他们脸上洋溢的愉悦且幸福的笑容,我觉得我的工作有了意义。只要能为居民真正做点有用的事情,我就会坚持做下去。”

  这,就是陈浩。

  这,就是一个普通社工在他工作岗位上做的普通事。

  这,就是29岁的人生。



追记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上羊市街社区主任陈浩(二) ——9岁的生命留给我们什么本报记者 茹 蓓 翟 倩  在你心中,工作带来了什么?稳定的家庭经济来源?精神层面的满足?还是能够实现自我价值?  每个人的答案都可能不同。  而29岁的陈浩,则用他的行动向我们展示了:最平凡的工作也可以变得有意义、有成就感——只因我热爱。

他的喜悦

  “装路灯那天,陈浩那高兴的样子,像给自家办喜事一样。”——紫阳山居民周兴永


  家住紫阳山半山腰的周兴永与陈浩的相识缘于四盏路灯。

  “万松岭隧道开通之后,山上其他的住户陆续搬走了,还住在这里的没有几家。”太庙社区书记张莉说,上山的路倒是铺了一条,但去老周家,还得走一段林间小路。

  这是一条狭窄的山路,容不下两人并行。最要命的是,这条有117级台阶的路没有一盏路灯。为此,老周家配备了各式“武器”——大号手电筒、手提马灯,甚至矿井用的头戴矿灯。但无论什么灯,还是劈不开山上浓黑的夜色。

  “装路灯,必须装路灯!”老周的诉求传到了社区。“装路灯需要协调市政、路灯办等好些部门,跑起来相当繁琐。老周家又属风景名胜区管,对社区来说要协调的部门非常多。”张莉回忆道。

  可当时接手的陈浩却把它放在了心里。他特意在漆黑的夜里上山,才爬到半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和脚下崎岖坑洼的小路,就让他下定了决心。一个电话打出:“老周,你放心,我一定帮你们把路灯跑下来。”

  直到今天,谁也说不清楚,为了这路灯,陈浩到底在多少个部门之间跑了多少次。老周只知道,一个多月后,陈浩的电话来了:申请批下来了。

  “装路灯那天,陈浩还给工人们分香烟,那高兴的样子,像给自家办喜事一样。”老周说。

  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只要陈浩帮居民解决了问题,他会发自内心地喜悦。“他经常很开心地告诉我:今天帮谁抬了水,帮谁办了事。能帮助到别人,他打心眼里高兴。”陈浩的妻子马近晓回想起这些,嘴角泛出甜蜜的笑容。



他的感恩

  “明明是他在帮我们的忙,为我们服务,反倒来谢谢我,这让我既感动又意外。”

  ——金狮苑居民陈彩英


  上羊市街社区下辖3个老小区、6个网格,老年人多,老房子多,历史遗留问题也多。半数以上的小区没有物业公司,社区主任就是一个“大管家”。

  陈浩的忙,大家有目共睹。无论身处什么岗位,他从没有在自己的办公室踏踏实实地坐过2个小时以上,总在社区跑。

  在他去世前的30个小时里,他在3个老旧小区里走了两圈,总共爬了50层楼,走访了约110户居民,组织了一场便民服务活动,联系主导一项截污纳管工程,走访了4家酒店式公寓和高层住宅,敲定一项电梯改造计划,分发涉及500户居民的消杀药剂和宣传材料,帮助两位居民化解矛盾……

  他这么忙,居民有事找他走不开怎么办?

  金狮苑居民陈彩英由于头一次做业委会工作,经常要找陈浩帮忙。有一次陈浩确实有事:“陈阿姨,对不起,我这两天有个会,走不开,晚上也还有事情……”“我当时随口说:‘没关系的,你忙好了,等你有空的时候,我再召集人来开会吧!’没想到小陈当时对我千恩万谢:‘陈阿姨,谢谢你哦,你一定帮我跟大家解释一下哦,我有时间了一定通知您。’”

  另一次,陈浩打电话请陈彩英到社区领取预防登革热的宣传材料和消杀药剂以便发放和喷洒。陈彩英将所有工作做完后,给陈浩打了一个电话:“小陈,你交给我的任务,我已经完成了啊。”陈浩的回复让陈彩英至今难忘,“谢谢啊,陈阿姨,您帮我大忙了,谢谢。”

  “明明是他在帮我们的忙,为我们服务,反倒来谢谢我,这让我既感动又意外。”正是这两声“谢谢”,让陈彩英认准了——“小陈不错!”



他的尊重  “挂上工作牌代表着我的身份,这样走在社区,居民有事就知道来找我反映。”——陈 浩


  陈浩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是挂上工作牌。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小时候,他跟父亲上班时,发现父亲来到单位的第一件事就是换上工作服,他也问过父亲同样的问题。父亲回答说:“这是我工作的表现,代表着我在工作中,脑子就要想着工作的事情。”“挂上工作牌就代表着我的身份,这样走在社区,居民有事就知道来找我反映。”陈浩这样说也这样做。在他升任社区公共服务站站长时,他主动向居民承诺:“我现在是社区公共服务站站长,欢迎大家随时来麻烦我,尽可能地来麻烦我。”

  正是他对工作的这份尊重与敬畏,让他收获了很多。

  2016年8月的一个晚上9点,家住袁井巷6幢顶楼的冯水泉拨通了陈浩的号码,一通嚷嚷。原来,社区刚刚拆了顶楼违建的雨篷,晚上的一场大雨,让这个年久失修、有着20年房龄的屋子里下起了小雨。

  老冯把一肚子火都撒在了陈浩身上,没想到挂上电话没多久,陈浩就带着同事抬着十几斤重的大油布赶到了老冯家。他冒着雨踩着湿滑的梯子爬到屋顶,顶着大风盖油布。因为担心雨大,油布边缘不严密可能会渗水,尽管身上已经湿透,他仍然留下来盯了半个小时,发现有渗漏,就又爬上屋顶,一点点捋平油布边缘……等离开时已经快深夜12点了。

  人心都是肉长的,一块油布让老冯看清了这个年轻社工的心。在后来要付楼顶建筑垃圾清运费时,老冯二话没说,带头付清了自己那部分,还主动帮助做其他邻居的工作,最终凑齐了清运费。

  至今,一到雨天,老冯就会想起陈浩,就会想起那个为了他淋了一晚上雨的小伙子。



他的担当  “虽然陈浩年纪比我们小,但是我们对他就是服气。”

  ——郭子渊


  2016年1月24日,历史罕见的寒潮席卷整个杭州,金狮苑11幢主水管冻爆了,喷涌而出的水柱高达三四米,进出楼门的必经通道瞬时被淹没,水深达到三四十厘米。该幢108户人家不但停了水,连出行都成了难题。

  “陈浩急死了,7点多就带着大家挨家挨户做工作。”社工秦婷回忆道,当天8点半,他们来到83岁的包侠芬奶奶家。

  包奶奶和老伴是美籍华人,子女都在国外,遇到这事正在犯愁,“陈浩当场给我吃了颗定心丸,说社区管送水。”

  送水说来容易,做起来可很辛苦。每天两次,每次7桶水,要从社区的邻里食堂接好水后,穿过一条马路,爬上两层楼,蹚水过一个平台,再上两层楼,才能送到包奶奶家。“每次送水后,都要缓很长时间,手上的红印才会消掉。”秦婷说起来,眼眶都红了。

  维修爆裂的水管比想象中用的时间要长,送水自然不能断。送水的第5天,包奶奶哭了,拉着陈浩的手说:“小陈啊,我孙女和你同岁。她在家里,我们可是一个碗也舍不得让她洗。你这么做,我真是过意不去。”陈浩回答道:“我小时候是爷爷奶奶带大的,我爸说,家有老人,如有一宝,孩子就应该帮老人干活的。”

  送水的第7天,包奶奶心疼地说:“孩子,你每天来,怎么也不跟人换换?”陈浩笑笑:“我带头做,别人才会跟着做。”

  陈浩是党员,他在工作中,经常说的两个词就是“我来”“我去”。

  遇到事情,他会第一时间冲出来:“我是主任,跟我说。”遇到特殊天气需值夜班,他总会第一个站出来说:“你们回去,我来。”遇到脏活累活,也总能看到陈浩的身影冲在最前面。

  有居民劝他,“你是社区领导,不要每件事都亲力亲为,要学会指挥别人去做。”可他却说:“我是党员,自己都不带头,怎么能带动别人干?”

  正是他的这份担当,让他在竞选社区主任时,全票通过,“虽然陈浩年纪比我们小,但是我们对他就是服气。”

  陈浩是平凡的,他只是比别人更加热爱居民、热爱工作。

  但在陈浩的身上,最动人的并不只是他的这份热爱。

  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是一朵云碰触另一朵云,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是一个人,用他最纯粹、最本真、最无功利的善意对待每一个人。

  这,才是陈浩真正留给我们的。



【短评】

那些笑容里,有他生命的意义


  采访完陈浩的事迹,我闭上眼睛去回想。

陈浩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他做了什么丰功伟绩吗?没有。他挽救过别人的生命吗?也没有。

  他和每一位社区工作者一样。一样的走访,一样的调解、一样的配合工作。那他为什么会受到那么多人的喜爱与尊重?

  在我想来,他只比别人多了一样,那就是用心。

  他是用心去“爱”每一个服务对象。想人所想、急人所急,一句简单的话,但做起来很难。陈浩做到了,他真心实意地对待居民,把他们当成亲人,他们着急、陈浩比他们还急;他们难过,陈浩比他们还难过;他们高兴,陈浩比他们还高兴。正是这种换位思考,让他也成为居民心中的亲人。

  他是用心去“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干一行、爱一行,有多少人能做到?陈浩做到了,他以社工身份为荣,所以,他会在上班第一时间戴上工作牌,他会在社区居民面前表明自己的社工身份,让大家有事就来找他;他清楚地明白自己代表着社区,知道身上的责任有多重,所以,他会以身作则,他会一叫就应。

  人们常说,人活一世,总要留点什么。

  29岁的陈浩用他的生命留下了一张张居民的笑脸,因为,那些笑容里,有他生命的意义。(中国社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