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媒体关注

每个梦想都值得呵护! 中华慈善日,哪个故事最打动你

发布日期:2017-09-05 00:0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浙江在线

timg (11).jpg

  浙江在线9月5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王晨辉 黄珍珍)9月5日,是中华慈善日。在我们身边,总有一些人值得敬慕。他们看似过着平凡生活,却用超越平凡的力量奉献自己,温暖他人,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价值。

  下面,就让我们跟随本端记者的笔触,看看浙江慈善人的暖心故事。 

  浙大退休老师 深夜拾荒助学

776A3006.jpg

  拾荒助学老人王绅森。倪雁强 王晨辉 摄

  “只要孩子能努力学习,我会一直资助,直到她参加工作。”8月16日下午,一位老人微微颤抖的手,从包里拿出一叠整整齐齐的钱,交给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工作人员,在场众人都无比动容。

  老人叫王绅森,今年已85岁高龄,曾是高校教师,退休前在浙江医科大学任教。他从个人积蓄里拿出5000元,资助常山一位大学新生。然而,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这些钱都是老人每天回收废旧物品挣来的。

  王绅森年轻时曾是部队军官,1978年10月,他转业到浙江医科大学(现为浙江大学医学院),从事国防教育。退休后,由于自己和老伴身体不好,每个月的医药费花去不少退休金。但王老闲不下来,想尽办法用自己的收入里,匀出一定的费用,用来资助他认为应该帮助的人。

  每天晚上10时许,老人就推着三轮车出门,直到凌晨三四点钟回家。周边的饭店、旅馆、小超市都是老人废品回收的来源,一个晚上下来,他可以捡满两辆三轮车,每个月能挣到四五百元。多年来,几乎天天如此。

  去年,老人资助的徐玲玲已完成学业,并成为一名教师。她给老人寄来了信和照片,王绅森自豪地笑着说:“我觉得我的付出特别值得。”

  今年起开始,王绅森又开始新一轮的助学行动,他将帮助常山新生诗雨到大学毕业。“如果她愿意,读到研究生我也照样会支持。”

  王绅森拾荒助学的感人事迹,经浙江在线、浙江新闻客户端、浙江日报报道后,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众多市民以行动支持老人的善举。

  “我想,善良和爱心是可以传递的。”王绅森说,他很高兴他的经历让更多人关注困难学生,参与爱心行动。

  杭州青年白领 温暖重症儿童

微信图片_20170719164418.jpg

  关爱重症儿童的徐文骏。照片由徐文骏提供

  7月底,18岁女孩子英从南昌来到杭州一家专业画室,继续追逐她的艺术梦想。您也许不会想到,就在半年多前,她还因为白血病持续恶化,随时存在生命危险,正是“梦守护”团队的帮助,为她进行了梦想的私人订制,让她对生活重新充满期待,并在今年春天接受了骨髓移植手术。

  2016年,杭州青年徐文骏和朋友们共同发起了一项名叫“梦守护”的公益活动,踏上了为重症儿童圆梦的公益之路。今年4月,杭州“梦守护”公益服务中心登记成立,成为国内首个为2—18周岁重症儿童圆梦的公益组织。

  “我们想通过圆梦的方式,把大病从孩子们身上夺走的快乐用另一种方式抢回来。”“梦守护”目光投入重症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帮白血病患儿延续绘画梦想;带向往蓝天的患儿坐一次飞机;让“瓷娃娃”女孩儿与猫咪之家亲密接触;请身患尿毒症的姑娘拍一组艺术写真……团队成立至今,已成功帮助12位重症儿童以私人订制的方式实现梦想。

  为什么要帮重症儿童圆梦?徐文骏说起了自己的一次经历,2013年留学澳洲期间,热爱公益的他看到一条新闻,在美国旧金山数万名志愿者配合五岁的白血病患者迈尔斯实现了他的“蝙蝠侠梦”。

  “当时第一反应是觉得不可思议,一个孩子的心愿有这么多人配合,这件事情给我很大的震撼。”徐文骏说,孩子圆梦时绽放的笑容,给人一种打动人心的幸福感。

  2016年年底,徐文骏辞掉了工作,与朋友一起建起了“梦守护”公益团队,投入为重症少年儿童圆梦的公益事业。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一方面对接重病儿童,了解他们的真实愿望和梦想;另一方面,寻找相关企业,利用各自优势助力患儿圆梦。徐文骏说:“我们希望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圆他们一个梦想。”

  “梦守护”行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重症儿童和家长的信可,如今,已有800多位重症少年儿童通过“梦守护”的网站,表达了圆梦的愿望,徐文骏说,下一步,他们将运行“梦想城堡”计划,将已经收集到的愿望库中的愿望进行筛选,鼓励更多公益组织和其他相关机构参与到圆梦行动中来,通过联合圆梦行动,为全国的大病儿童带去温暖与关怀。 

  衢州早餐奶奶 多年就不涨价

W020160115658370004642.jpg

  早餐奶奶毛师花。  潘杰 摄 

  在衢州市黄坛口乡中心小学附近,有个早餐摊主叫毛师花,今年已84岁,每天来吃早餐的孩子们,都亲切地称她为“早餐奶奶”。她的早点可能是全浙江最便宜的,每样早点都只卖五毛钱——粽子五毛,鸡蛋饼五毛,糯米粿五毛,豆浆五毛……多年来,她的早餐从未涨价。

  这些早餐,都是毛奶奶亲手做的。“以前都是凌晨两点左右起来做的,这几年年纪大了,手脚慢了,提前到12点半。”每天本夜,毛奶奶都会按时起床,开始忙活,“孩子们吃的早餐是最新鲜的。”

  “山里的孩子是很苦的,钱少,我不涨钱。”毛奶奶用每个月1040元的养老金来补贴早餐摊。几乎所有在黄坛口乡中心小学上过学的孩子,都吃过毛奶奶的早餐。毛奶奶认识每一个孩子,谁家困难,她就执意不收钱。

  做早餐的24年里,她骑坏了4辆三轮车,更换了四五十只煤炉,换来的是村民们的感激和敬重。村民们也用自己的方式支持她,猪肉、鸭蛋等等食材,都是成本价卖给她。

  “我要一直做下去,做到100岁,做到做不动。”毛奶奶的笑容,很坚定。

  一群公益青年 热心打拐事业

W020170904635827116049.jpg

  电影《亲爱的》海报。

  电影《亲爱的》讲述的是一对失去儿子的夫妻,循着网上所得的一丁点消息,跋涉千里、穿洲过省,3年后,终于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找到孩子的故事。这部电影改编自一个真实发生的事件,深圳农民工彭高峰历经1050天找到了被拐儿子。

  而在现实生活中,能像彭高峰一样,通过自己的努力寻回走失孩子的家庭却很少。根据2015年的一项统计,由公安机关救助的被拐儿童比例依然高达97.78%。这意味着,解救被拐卖儿童,单靠普通民众难度很大。

  2016年,阿里巴巴一群热爱公益的工程师自愿组成团队,帮助公安部开发了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团圆”。全国共5000多名打拐民警,第一时间通过系统内部的警务平台发布走失儿童立案信息。这些信息,通过获得准入的APP对附近的用户进行精准推送。截至2017年9月1日,平台共发布失踪儿童信息1918条,找回儿童1847名,找回儿童比例达到96.30%,解救被拐卖儿童41名。  

  作为公益项目,“团圆”的开发与小组成员的本职工作没有关联。工作内容不会计入工资考核,工作时间也只能占用下班和周末的空余时间。在近半年时间里,他们利用休息时间聚在一起,多次与公安部打拐办对接,在充分了解走失儿童案件的状况下,研发了这个承载着无数家庭和孩子深厚希望的平台。

  今年31岁的李玮,是阿里集团安全部的工程师,他是早期加入项目组的成员之一。“以前关于走失儿童,接触最多的是在路边焦急发传单的家长。”李玮说,每次路过时,都会心里难过一阵。“但从来没想过,除了拍照、随手转发到朋友圈之外,自己还能做些什么。”

  去年5月15日7时50分,2岁的彝族女童吉吉成为平台上线以来,被成功解救回到父母身边的第一个孩子。这次解救,仅用时30小时。“那天我记得特别清楚,公安找到孩子之后,第一时间给我们打来电话。”李玮说,他们得知消息后十分激动。

  “亲身参与后感触很深,特别是最近刚当上爸爸,才懂得孩子对于家庭的意义。”李玮说,没想到自己微小的力量能让一家人幸福团聚。“改变世界的不是技术,是技术背后的梦想和责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每个梦想都值得呵护! 中华慈善日,哪个故事最打动你
发布时间:2017-09-05

timg (11).jpg

  浙江在线9月5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王晨辉 黄珍珍)9月5日,是中华慈善日。在我们身边,总有一些人值得敬慕。他们看似过着平凡生活,却用超越平凡的力量奉献自己,温暖他人,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价值。

  下面,就让我们跟随本端记者的笔触,看看浙江慈善人的暖心故事。 

  浙大退休老师 深夜拾荒助学

776A3006.jpg

  拾荒助学老人王绅森。倪雁强 王晨辉 摄

  “只要孩子能努力学习,我会一直资助,直到她参加工作。”8月16日下午,一位老人微微颤抖的手,从包里拿出一叠整整齐齐的钱,交给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工作人员,在场众人都无比动容。

  老人叫王绅森,今年已85岁高龄,曾是高校教师,退休前在浙江医科大学任教。他从个人积蓄里拿出5000元,资助常山一位大学新生。然而,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这些钱都是老人每天回收废旧物品挣来的。

  王绅森年轻时曾是部队军官,1978年10月,他转业到浙江医科大学(现为浙江大学医学院),从事国防教育。退休后,由于自己和老伴身体不好,每个月的医药费花去不少退休金。但王老闲不下来,想尽办法用自己的收入里,匀出一定的费用,用来资助他认为应该帮助的人。

  每天晚上10时许,老人就推着三轮车出门,直到凌晨三四点钟回家。周边的饭店、旅馆、小超市都是老人废品回收的来源,一个晚上下来,他可以捡满两辆三轮车,每个月能挣到四五百元。多年来,几乎天天如此。

  去年,老人资助的徐玲玲已完成学业,并成为一名教师。她给老人寄来了信和照片,王绅森自豪地笑着说:“我觉得我的付出特别值得。”

  今年起开始,王绅森又开始新一轮的助学行动,他将帮助常山新生诗雨到大学毕业。“如果她愿意,读到研究生我也照样会支持。”

  王绅森拾荒助学的感人事迹,经浙江在线、浙江新闻客户端、浙江日报报道后,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众多市民以行动支持老人的善举。

  “我想,善良和爱心是可以传递的。”王绅森说,他很高兴他的经历让更多人关注困难学生,参与爱心行动。

  杭州青年白领 温暖重症儿童

微信图片_20170719164418.jpg

  关爱重症儿童的徐文骏。照片由徐文骏提供

  7月底,18岁女孩子英从南昌来到杭州一家专业画室,继续追逐她的艺术梦想。您也许不会想到,就在半年多前,她还因为白血病持续恶化,随时存在生命危险,正是“梦守护”团队的帮助,为她进行了梦想的私人订制,让她对生活重新充满期待,并在今年春天接受了骨髓移植手术。

  2016年,杭州青年徐文骏和朋友们共同发起了一项名叫“梦守护”的公益活动,踏上了为重症儿童圆梦的公益之路。今年4月,杭州“梦守护”公益服务中心登记成立,成为国内首个为2—18周岁重症儿童圆梦的公益组织。

  “我们想通过圆梦的方式,把大病从孩子们身上夺走的快乐用另一种方式抢回来。”“梦守护”目光投入重症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帮白血病患儿延续绘画梦想;带向往蓝天的患儿坐一次飞机;让“瓷娃娃”女孩儿与猫咪之家亲密接触;请身患尿毒症的姑娘拍一组艺术写真……团队成立至今,已成功帮助12位重症儿童以私人订制的方式实现梦想。

  为什么要帮重症儿童圆梦?徐文骏说起了自己的一次经历,2013年留学澳洲期间,热爱公益的他看到一条新闻,在美国旧金山数万名志愿者配合五岁的白血病患者迈尔斯实现了他的“蝙蝠侠梦”。

  “当时第一反应是觉得不可思议,一个孩子的心愿有这么多人配合,这件事情给我很大的震撼。”徐文骏说,孩子圆梦时绽放的笑容,给人一种打动人心的幸福感。

  2016年年底,徐文骏辞掉了工作,与朋友一起建起了“梦守护”公益团队,投入为重症少年儿童圆梦的公益事业。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一方面对接重病儿童,了解他们的真实愿望和梦想;另一方面,寻找相关企业,利用各自优势助力患儿圆梦。徐文骏说:“我们希望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圆他们一个梦想。”

  “梦守护”行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重症儿童和家长的信可,如今,已有800多位重症少年儿童通过“梦守护”的网站,表达了圆梦的愿望,徐文骏说,下一步,他们将运行“梦想城堡”计划,将已经收集到的愿望库中的愿望进行筛选,鼓励更多公益组织和其他相关机构参与到圆梦行动中来,通过联合圆梦行动,为全国的大病儿童带去温暖与关怀。 

  衢州早餐奶奶 多年就不涨价

W020160115658370004642.jpg

  早餐奶奶毛师花。  潘杰 摄 

  在衢州市黄坛口乡中心小学附近,有个早餐摊主叫毛师花,今年已84岁,每天来吃早餐的孩子们,都亲切地称她为“早餐奶奶”。她的早点可能是全浙江最便宜的,每样早点都只卖五毛钱——粽子五毛,鸡蛋饼五毛,糯米粿五毛,豆浆五毛……多年来,她的早餐从未涨价。

  这些早餐,都是毛奶奶亲手做的。“以前都是凌晨两点左右起来做的,这几年年纪大了,手脚慢了,提前到12点半。”每天本夜,毛奶奶都会按时起床,开始忙活,“孩子们吃的早餐是最新鲜的。”

  “山里的孩子是很苦的,钱少,我不涨钱。”毛奶奶用每个月1040元的养老金来补贴早餐摊。几乎所有在黄坛口乡中心小学上过学的孩子,都吃过毛奶奶的早餐。毛奶奶认识每一个孩子,谁家困难,她就执意不收钱。

  做早餐的24年里,她骑坏了4辆三轮车,更换了四五十只煤炉,换来的是村民们的感激和敬重。村民们也用自己的方式支持她,猪肉、鸭蛋等等食材,都是成本价卖给她。

  “我要一直做下去,做到100岁,做到做不动。”毛奶奶的笑容,很坚定。

  一群公益青年 热心打拐事业

W020170904635827116049.jpg

  电影《亲爱的》海报。

  电影《亲爱的》讲述的是一对失去儿子的夫妻,循着网上所得的一丁点消息,跋涉千里、穿洲过省,3年后,终于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找到孩子的故事。这部电影改编自一个真实发生的事件,深圳农民工彭高峰历经1050天找到了被拐儿子。

  而在现实生活中,能像彭高峰一样,通过自己的努力寻回走失孩子的家庭却很少。根据2015年的一项统计,由公安机关救助的被拐儿童比例依然高达97.78%。这意味着,解救被拐卖儿童,单靠普通民众难度很大。

  2016年,阿里巴巴一群热爱公益的工程师自愿组成团队,帮助公安部开发了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团圆”。全国共5000多名打拐民警,第一时间通过系统内部的警务平台发布走失儿童立案信息。这些信息,通过获得准入的APP对附近的用户进行精准推送。截至2017年9月1日,平台共发布失踪儿童信息1918条,找回儿童1847名,找回儿童比例达到96.30%,解救被拐卖儿童41名。  

  作为公益项目,“团圆”的开发与小组成员的本职工作没有关联。工作内容不会计入工资考核,工作时间也只能占用下班和周末的空余时间。在近半年时间里,他们利用休息时间聚在一起,多次与公安部打拐办对接,在充分了解走失儿童案件的状况下,研发了这个承载着无数家庭和孩子深厚希望的平台。

  今年31岁的李玮,是阿里集团安全部的工程师,他是早期加入项目组的成员之一。“以前关于走失儿童,接触最多的是在路边焦急发传单的家长。”李玮说,每次路过时,都会心里难过一阵。“但从来没想过,除了拍照、随手转发到朋友圈之外,自己还能做些什么。”

  去年5月15日7时50分,2岁的彝族女童吉吉成为平台上线以来,被成功解救回到父母身边的第一个孩子。这次解救,仅用时30小时。“那天我记得特别清楚,公安找到孩子之后,第一时间给我们打来电话。”李玮说,他们得知消息后十分激动。

  “亲身参与后感触很深,特别是最近刚当上爸爸,才懂得孩子对于家庭的意义。”李玮说,没想到自己微小的力量能让一家人幸福团聚。“改变世界的不是技术,是技术背后的梦想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