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市就业管理服务局了解到,目前浙江省困难高校毕业生求职创业补贴正在申请中,符合条件的毕业生每人可以拿到1500元补贴。不过,这项申请本月25日就要截止,全市目前只有30名学生申请,去年申请这项补贴的学生也只有76名。为此,市就业管理服务局工作人员呼吁社会各界,加强宣传和沟通,让更多困难学生了解这项政策。
又到一年就业季。据测算,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795万人,比2016年增加了30万人,再次刷新了纪录。当“没有最难只有更难”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常态,作为特殊群体的贫困生,其就业面临的困难就更为突出。抛开其他因素不说,仅制作简历的工本费、异地面试的交通食宿费等,就足以让平时经济就捉襟见肘的贫困生倍感吃力。不容忽视的是,虽然我国已经建立起贫困学生“奖、贷、助、补、减、免”等多种助学体系,但对于他们的就业难却没有太多关注。
本月初《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5部门关于做好2017年高校毕业生求职创业补贴发放工作的通知》出台,提出按1500元/人的标准为贫困生发放求职创业补贴。只要是来自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孤儿、持证残疾人以及在校期间已获得国家助学贷款(不含生源地信用贷款)的4类应届毕业生都可以通过浙江就业门户网站申报。对于众多即将奋战就业季的贫困学生而言,此举无异于雪中送炭,值得大力推广。
只是,帮扶贫困生就业固然好,但方法也很关键。心理调查显示,相对于家境较好的学生,多数贫困生自尊心更强,更渴望被尊重。对他们来说,贫困不丢人,却是一种隐私。多数时候,他们更愿意潜伏在人群深处。打捞这些“沉默的”贫困生,实现帮扶信息与帮扶对象的无缝对接,成为雪中送炭的“最后一公里”。
据了解,对于此类信息的告知,多数高校采用的是手机短信、张贴通知、网站发布等大众传播方式,如此“摊大饼式”的宣传,虽然能起到一定作用,但针对性差、效果不明显。在此基础上,如能发动辅导员、学生干部、任课老师,采用课堂告知、宿舍走访等人际传播方式,与贫困生面对面交流,入情入理地解读政策,让他们愿意主动接受帮扶,政策的实施效果会好很多。
贫困毕业生就业,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切身利益和幸福平安,更关系到社会稳定与国家民族的未来。把这项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做好,我们不妨拿出“精准扶贫”的干劲和方法,把更多财政帮扶的“炭”送到“雪中人”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