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县民政局推进养老服务业倾力打造“颐养院” |
|
近年来,常山县深入推进养老服务业,由粗放型向精细化发展模式转变,立足“五个老有”目标,充分利用县域养生资源和区位优势,下沉养老体系服务圈,加大养老服务建设步伐,满足多样化服务需求,倾力打造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颐养院”。据统计,我县现有60岁以上老人6.2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8.2%。县有21家养老服务机构,实有床位860张,有1028人在养老机构中养老。其中县级公办养老服务机构1家(县社会福利院于2016年1月拆除重建,2017年5月县社会福利中心一期主体建成,2017年12月1月“公建民营”签约,目前正在加快后续配套建设,预计在2018年8月投入运营),乡镇(街道)敬老院(乡镇养老服务中心)10家(实有床位860张,主要供养城镇“三无”老人和农村“五保”老人),已注册登记民办养老服务机构 11家(实有床位880张)。 一、以搭建平台为切入点,构建养老体系服务圈。按照“资源整合、功能配套、就近方便”的要求,构建县、乡镇、村居三级养老体系服务圈。一是多层次服务平台。坚持城乡统筹,注重示范引导,持续加大投入,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养老服务设施,着力构建规模适度、布局合理、覆盖城乡的养老设施空间格局。2016年,全县188个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实现了全覆盖,2017年开始分类实施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提质工程,完善功能布局,做好后续运营资金保障。二是多元化服务体系。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核心”,不断健全和延伸养老服务功能,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养老服务需求,采取集中照料、银龄互助、志愿帮扶、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提供健康护理、家政料理和心理慰藉等养老服务项目。目前,文峰社区的“互联网+志愿者服务”模式发挥了较好的典型示范作用。三是多层次服务内容。结合老年群体实际,重点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生活习惯、理念转变等要素,深度挖掘养老服务细分需求,在各养老服务机构增设阅览室、乒乓球室、观影室等活动场所,举办心理咨询、健康讲座、文体活动等,为老年人创造学习、健身、娱乐的平台,切实提高老人的自我调适能力,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如, 二、以探索创新为着力点,抓实养老服务提质关。围绕区域发展,启动《常山县养老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紧抓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质量关。一是引进高端专业机构。紧跟行业发展趋势,探索借鉴公建民营模式,其中公办11家,民营12家,预计2018年全部投入运营。引进浙江绿城宜居养老有限公司等第三方养老服务机构,逐渐向养老服务生态链培育与建设方向发展。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通过纳入低保、临时救济、物价补贴、享受大病医疗救助、一次性生活补助等形式,扩大政策的覆盖面和收益度。二是组建特色“颐养院”。全域推广“青果孝心在线”APP和手机定位系统,集养老中心、便民中心、避灾中心和 为一体的“四合一”平台,向老年人及老年人家庭,提供涉及安全看护、健康管理、生活照料、休闲娱乐、亲情关爱等服务保障,配套标准化设施,实现“拎包入院”愿景。目前,浙江赛得健康小镇养老公寓已经投入运营。三是打造居家养老综合体。探索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与乡村休闲旅游相结合,全力打造一批健康饮食、观光休闲、健身养心等功能为主的山水型养老服务基地,提供“一站式”特色养生、医疗保健、旅游观光等系列服务。如不老泉养生休闲度假村。 三、以特色结合为落脚点,强化养老服务保障力。建立健全三级养老服务工作网络,总结推广做好“三结”文章,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助老为老服务。一是做好“结亲”文章。大力推广机关干部与孤寡老人结对帮扶,倡导良善文化和孝道文化。二是做好“结伴”文章。积极推广“企院结伴”经验,鼓励企业、社会组织人员结伴送温暖,通过提供生活照料、送戏等方式为老人提供精神慰藉。三是做好“结合”文章。全面融入“医养结合”理念,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业务协作机制,定期提供体检、环境卫生消毒等服务,为老人开展全程“保姆式”跟踪服务,开辟绿色通道,并以书面台账为依据,实现医疗和养老合二为一,真正破解“养老院看不了病,医院养不了老”难题。目前,养老服务星级评定工作已经展开,以第三方评估工作也纳入日常规范管理范畴,通过星级评定和第三方评估可以实现优胜劣汰,打造乡镇(街道)中心敬老院,发挥较好的养老服务示范引领作用。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