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镇海区打造社会组织发展“三成”模式推动政社“跨界”治理
发布时间:2015-04-21
近年来,镇海区以“成体系、成建制、成规模”为目标,积极探索和创新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机制,优化社会组织培育扶持手段,推动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较好实现了政社互动、跨界治理。目前,全区登记注册的法人社会组织共333家(社会团体138家,民办非企业单位195家),基层社会组织共1154家,连续多年保持10%以上增速,每万人拥有的法人社会组织数达6.35个,在服务经济发展、化解社会矛盾、提供社会服务、推广公益慈善、促进社区和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优化发展环境,夯实保障机制,构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工作体系
一是改革社会组织管理体制。2012年起,区委、区府将社会组织培育管理列入全区社会管理创新重点推广项目,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城乡社区社会组织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实施意见》、《镇海区基层社会组织备案管理暂行办法》、《镇海区公益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实施办法(试行)》等政策,建立社会组织登记、备案双轨制,试行社会组织直接登记、适度竞争制度,清理规范党政机关干部兼任社会组织职务情况,打破社会组织双重管理体制壁垒,推动社会组织政社分开、独立发展。
二是推动社会组织人才建设。有重点、有针对地实施社会组织领军人才、专职工作人员、志愿者等分层选培计划,举办两新党建、项目设计、财务管理等专项培训,组织赴上海、广州、江苏等地学习考察,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组织人才队伍。至今,全区已累计培训千余人次,2014年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首次开展社会组织专题学习。深入挖掘基层草根能人,组建个人工作室61个,累计吸收公益志愿者600余人,服务居民1万余人次。全省首推“区域全体志愿者保险”,为全区在册的3万余名志愿者(包括慈善义工)购买保险,保额共计1944万元,填补了当前志愿服务风险保障机制的短板和不足,解决了志愿者的后顾之忧。一批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具有社会使命的社会组织“领头雁”脱颖而出,区绿丝带环保志愿者总队队长郁振伟荣获“中国社区志愿者之星”称号。
三是强化社会组织资金保障。建立“1+3+X”资金投入模式,“1”是福利彩票公益金,“3”是区、街道、社区三级财政补助,“X”是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多元资金。设立社会组织专项资金,逐年稳步增加政府财政拨款,以政府资金为杠杆撬动社会资源参与,形成多渠道资金筹措机制,提供社会组织服务购买、评估奖励、平台补助等经费,共同扶持社会组织发展。至今,累计投入各类扶持资金近千万。建立镇(街道)、社区两级按比例补助社会组织日常活动经费机制,率先全市在招宝山街道首推基层社会组织等级评估,按评定等级实施差异性经费补助,首批89家基层社会组织获得近14万元的经费补助,14家未通过评估,停发补助资金。
二、创新服务机制,加强互联共融,推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提质扩面
一是建立协同服务机制。区民政局、区文明办、区委两新工委联合筹建镇海区社会组织公益服务中心、志愿者服务中心、社会组织党建服务中心,以“政府引导、专业运作、部门联动、社会协同”为运营定位,整合宣传、组织、民政、团委、外来人口管理等多部门资源,引入上海飞扬华夏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宁波工程学院吴博士工作室、国泰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团队,打造集培育孵化、项目支持、能力建设、资源对接、创新展示、公益实践等功能于一体的社会组织综合性服务基地和社会公益创新实践基地。目前,服务中心集聚了初创型、示范型、支持型三大类24家社会组织,初步形成了以入驻社会组织为主体,以全区志愿者为后盾的区级公益服务集群,积极实施扶贫、助学、教育、环保、社区服务、特殊人群关爱等公益项目,主动参与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自去年11月底启用以来,组织开展首届公益活动月、WFA促动共享会、新社会组织广场惠民活动等各类活动60余次,动员志愿者500余人次,服务群众近万人。
二是建立联动发展机制。发挥社会组织“以社管社”、“以社育社”功能,自2008年率先全省成立街道一级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以来,着力推广建设枢纽型社会组织服务平台,陆续成立区级“一会一中心”(区社会组织促进会、社会组织公益服务中心)、6家镇(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17家村(社区)社会组织服务站,形成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纵横交织、功能相依的服务网络,全市首家村级社会组织服务站落户庄市街道光明村。建立社会组织服务平台与登记管理机关密切配合、社会组织自治功能有效激发的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体系,依托各级服务平台,开展对社会组织的“属地管理,属业培育”,引导社会组织区域化、行业化联动发展,社会组织发展的雁阵效应和集聚效应日益凸显,涌现了招宝山街道老底子手工坊、后大街社区强生俱乐部等一批先进典型。
三是建立服务购买机制。通过定向委托、公益创投、福彩公益金补助社区(社会组织)服务项目等多种方式,向社会组织开放更多的公共领域和公共资源,支持社会组织承担更多社会事务,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逐步实现政府职能的有序分流。2013年起,探索开展公益创投工作,面向全市社会组织定向发包9大类31小类社会需求,引导社会多元资金对接资助37个公益项目,资金合计167.8万元,受益对象覆盖高龄空巢老人、失业妇女、癌症病人、自闭症儿童等各类群体,充分体现了辐射面广、关怀多元化的公益理念。如康馨工疗站“福儿梦”快乐手工驿站项目为残障人士提供辅助性就业、康复训练、学习娱乐等服务,满足了残障人士的康复需求,肯定了他们的社会价值,促进他们融入社会。
三、突出重点领域,打造优质品牌,促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纵深发展
一是推动基层社区多元、复合治理。着力培育并引导基层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区治理,打造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的良好格局,仅2015年一季度已8有家基层社会组织完成登记。以“小区居民自治会”主要形式的自治型基层社会组织,动员社区干部、居民代表、业委会委员、物业代表等协商对话、群策共议,共同解决社区热点难点问题;以“和谐共建理事会”为主要形式的融合型基层社会组织,充分吸收新老居民和各界代表,为“新镇海人”的融入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如他乡志愿会围绕“以外暖外、以外惠外”服务宗旨,为“新镇海人”提供权益维护、子女入学、心理疏导等切实有效的帮助和服务,激发“新镇海人”的归属感和建设“第二故乡”的积极性。推广实施“微民生”工程,鼓励基层社会组织承接以个性化、细微化、多元化的民生需求为导向的“微民生”服务项目,主动嵌入社区公共事务,至今已组织实施351个微民生项目,推动社区服务内容扩展到18大类140余种,并产生了“孝心车轮食堂”、终极关爱、小区自治等一批品牌项目。此外,依托基层社会组织文艺展演、邻里活动月,社区文化节等系列活动,促进基层社会组织以多形式的活动发动居民,以零距离的互动感染居民,在拓展基层社会组织的社会影响力和服务覆盖面的同时,推动了“老乐汇”、“融合型”、“学习型”等社区特色品牌建设。
二是推动公益慈善健康、蓬勃发展。以区慈善总会为核心,在镇(街道)、村(社区)以及社会组织、企业、学校等单位组建慈善分会、慈善工作站和冠名慈善基金,建立跨行业、跨地域的公益慈善网络。如镇海中学成立全省首家高中慈善组织“爱的”慈善工作站,发起面向贵州贫困学生、留守儿童的“刺梨花”爱心助学活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以公益项目为纽带,建立公益项目“评估-筹资-孵化-推介-运行”流程,整合、盘活“碎片化”的社会公益资源,搭建社会组织、政府、企业、志愿者、公民等社会多元主体的对接合作平台,构建资源对接“零障碍”、公益创业“零风险”、公众参与“零门槛”的公益产业链。目前,我区社会组织已在居家养老、助残扶残等方面与政府部门建立了持续化的合作关系,并深入参与到心理咨询、环境整治等领域。如区心理咨询工作者协会先后承接了区总工会职工心理保健、区妇联“智慧妈妈、亲子有道”母亲成长学习等项目,已为近500人次提供婚姻、青少年成长、抑郁症等方面的心理咨询,举办各类心理讲座沙龙108场,受益人群达1.5万人。区绿丝带环保志愿者总队以环保监督、环境记录、环保宣传为抓手,在煤尘整治、节能减排等方面主动监督、献计献策,引起政府和国内20多家媒体的关注和支持。
三是推动行业经济有序、规范运行。全区共有行业协会(商会)30余家,覆盖会员企业近2000家,涉及航运、煤炭、装备制造等多个行业,所占产业份额巨大,仅建筑业协会就承载着170亿元的“块状经济”。在政府的政策、资金、项目等支持下,行业协会(商会)初具规模并持续发展,在推动产业发展、加强行业自律、协助政府管理、服务会员企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紧固件行业协会、骆驼商会发挥党建先锋引领作用,引导企业党员带头服务企业发展,在教育培训、人文关怀、助推转型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区再生资源行业协会以健全行业自律公约为重点,制定了《镇海区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会员企业收购准则》等规章制度,与会员企业签定了《禁止收赃责任状》、《严禁收购窨井盖及碎片》等自律措施,依法对会员单位的回收经营资质进行认定,引导会员企业守法经营。区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各镇(街道)基层商会为会员企业提供小额互助转贷服务,至今累计转贷金额156亿元,及时化解了中小微企业短期资金周转不灵的困境。
一、优化发展环境,夯实保障机制,构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工作体系
一是改革社会组织管理体制。2012年起,区委、区府将社会组织培育管理列入全区社会管理创新重点推广项目,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城乡社区社会组织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实施意见》、《镇海区基层社会组织备案管理暂行办法》、《镇海区公益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实施办法(试行)》等政策,建立社会组织登记、备案双轨制,试行社会组织直接登记、适度竞争制度,清理规范党政机关干部兼任社会组织职务情况,打破社会组织双重管理体制壁垒,推动社会组织政社分开、独立发展。
二是推动社会组织人才建设。有重点、有针对地实施社会组织领军人才、专职工作人员、志愿者等分层选培计划,举办两新党建、项目设计、财务管理等专项培训,组织赴上海、广州、江苏等地学习考察,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组织人才队伍。至今,全区已累计培训千余人次,2014年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首次开展社会组织专题学习。深入挖掘基层草根能人,组建个人工作室61个,累计吸收公益志愿者600余人,服务居民1万余人次。全省首推“区域全体志愿者保险”,为全区在册的3万余名志愿者(包括慈善义工)购买保险,保额共计1944万元,填补了当前志愿服务风险保障机制的短板和不足,解决了志愿者的后顾之忧。一批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具有社会使命的社会组织“领头雁”脱颖而出,区绿丝带环保志愿者总队队长郁振伟荣获“中国社区志愿者之星”称号。
三是强化社会组织资金保障。建立“1+3+X”资金投入模式,“1”是福利彩票公益金,“3”是区、街道、社区三级财政补助,“X”是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多元资金。设立社会组织专项资金,逐年稳步增加政府财政拨款,以政府资金为杠杆撬动社会资源参与,形成多渠道资金筹措机制,提供社会组织服务购买、评估奖励、平台补助等经费,共同扶持社会组织发展。至今,累计投入各类扶持资金近千万。建立镇(街道)、社区两级按比例补助社会组织日常活动经费机制,率先全市在招宝山街道首推基层社会组织等级评估,按评定等级实施差异性经费补助,首批89家基层社会组织获得近14万元的经费补助,14家未通过评估,停发补助资金。
二、创新服务机制,加强互联共融,推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提质扩面
一是建立协同服务机制。区民政局、区文明办、区委两新工委联合筹建镇海区社会组织公益服务中心、志愿者服务中心、社会组织党建服务中心,以“政府引导、专业运作、部门联动、社会协同”为运营定位,整合宣传、组织、民政、团委、外来人口管理等多部门资源,引入上海飞扬华夏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宁波工程学院吴博士工作室、国泰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团队,打造集培育孵化、项目支持、能力建设、资源对接、创新展示、公益实践等功能于一体的社会组织综合性服务基地和社会公益创新实践基地。目前,服务中心集聚了初创型、示范型、支持型三大类24家社会组织,初步形成了以入驻社会组织为主体,以全区志愿者为后盾的区级公益服务集群,积极实施扶贫、助学、教育、环保、社区服务、特殊人群关爱等公益项目,主动参与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自去年11月底启用以来,组织开展首届公益活动月、WFA促动共享会、新社会组织广场惠民活动等各类活动60余次,动员志愿者500余人次,服务群众近万人。
二是建立联动发展机制。发挥社会组织“以社管社”、“以社育社”功能,自2008年率先全省成立街道一级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以来,着力推广建设枢纽型社会组织服务平台,陆续成立区级“一会一中心”(区社会组织促进会、社会组织公益服务中心)、6家镇(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17家村(社区)社会组织服务站,形成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纵横交织、功能相依的服务网络,全市首家村级社会组织服务站落户庄市街道光明村。建立社会组织服务平台与登记管理机关密切配合、社会组织自治功能有效激发的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体系,依托各级服务平台,开展对社会组织的“属地管理,属业培育”,引导社会组织区域化、行业化联动发展,社会组织发展的雁阵效应和集聚效应日益凸显,涌现了招宝山街道老底子手工坊、后大街社区强生俱乐部等一批先进典型。
三是建立服务购买机制。通过定向委托、公益创投、福彩公益金补助社区(社会组织)服务项目等多种方式,向社会组织开放更多的公共领域和公共资源,支持社会组织承担更多社会事务,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逐步实现政府职能的有序分流。2013年起,探索开展公益创投工作,面向全市社会组织定向发包9大类31小类社会需求,引导社会多元资金对接资助37个公益项目,资金合计167.8万元,受益对象覆盖高龄空巢老人、失业妇女、癌症病人、自闭症儿童等各类群体,充分体现了辐射面广、关怀多元化的公益理念。如康馨工疗站“福儿梦”快乐手工驿站项目为残障人士提供辅助性就业、康复训练、学习娱乐等服务,满足了残障人士的康复需求,肯定了他们的社会价值,促进他们融入社会。
三、突出重点领域,打造优质品牌,促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纵深发展
一是推动基层社区多元、复合治理。着力培育并引导基层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区治理,打造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的良好格局,仅2015年一季度已8有家基层社会组织完成登记。以“小区居民自治会”主要形式的自治型基层社会组织,动员社区干部、居民代表、业委会委员、物业代表等协商对话、群策共议,共同解决社区热点难点问题;以“和谐共建理事会”为主要形式的融合型基层社会组织,充分吸收新老居民和各界代表,为“新镇海人”的融入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如他乡志愿会围绕“以外暖外、以外惠外”服务宗旨,为“新镇海人”提供权益维护、子女入学、心理疏导等切实有效的帮助和服务,激发“新镇海人”的归属感和建设“第二故乡”的积极性。推广实施“微民生”工程,鼓励基层社会组织承接以个性化、细微化、多元化的民生需求为导向的“微民生”服务项目,主动嵌入社区公共事务,至今已组织实施351个微民生项目,推动社区服务内容扩展到18大类140余种,并产生了“孝心车轮食堂”、终极关爱、小区自治等一批品牌项目。此外,依托基层社会组织文艺展演、邻里活动月,社区文化节等系列活动,促进基层社会组织以多形式的活动发动居民,以零距离的互动感染居民,在拓展基层社会组织的社会影响力和服务覆盖面的同时,推动了“老乐汇”、“融合型”、“学习型”等社区特色品牌建设。
二是推动公益慈善健康、蓬勃发展。以区慈善总会为核心,在镇(街道)、村(社区)以及社会组织、企业、学校等单位组建慈善分会、慈善工作站和冠名慈善基金,建立跨行业、跨地域的公益慈善网络。如镇海中学成立全省首家高中慈善组织“爱的”慈善工作站,发起面向贵州贫困学生、留守儿童的“刺梨花”爱心助学活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以公益项目为纽带,建立公益项目“评估-筹资-孵化-推介-运行”流程,整合、盘活“碎片化”的社会公益资源,搭建社会组织、政府、企业、志愿者、公民等社会多元主体的对接合作平台,构建资源对接“零障碍”、公益创业“零风险”、公众参与“零门槛”的公益产业链。目前,我区社会组织已在居家养老、助残扶残等方面与政府部门建立了持续化的合作关系,并深入参与到心理咨询、环境整治等领域。如区心理咨询工作者协会先后承接了区总工会职工心理保健、区妇联“智慧妈妈、亲子有道”母亲成长学习等项目,已为近500人次提供婚姻、青少年成长、抑郁症等方面的心理咨询,举办各类心理讲座沙龙108场,受益人群达1.5万人。区绿丝带环保志愿者总队以环保监督、环境记录、环保宣传为抓手,在煤尘整治、节能减排等方面主动监督、献计献策,引起政府和国内20多家媒体的关注和支持。
三是推动行业经济有序、规范运行。全区共有行业协会(商会)30余家,覆盖会员企业近2000家,涉及航运、煤炭、装备制造等多个行业,所占产业份额巨大,仅建筑业协会就承载着170亿元的“块状经济”。在政府的政策、资金、项目等支持下,行业协会(商会)初具规模并持续发展,在推动产业发展、加强行业自律、协助政府管理、服务会员企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紧固件行业协会、骆驼商会发挥党建先锋引领作用,引导企业党员带头服务企业发展,在教育培训、人文关怀、助推转型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区再生资源行业协会以健全行业自律公约为重点,制定了《镇海区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会员企业收购准则》等规章制度,与会员企业签定了《禁止收赃责任状》、《严禁收购窨井盖及碎片》等自律措施,依法对会员单位的回收经营资质进行认定,引导会员企业守法经营。区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各镇(街道)基层商会为会员企业提供小额互助转贷服务,至今累计转贷金额156亿元,及时化解了中小微企业短期资金周转不灵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