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媒体关注

社会工作者眼中的地震——灾害的伤痛不止写在脸上

发布日期:2013-06-19 00:0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中国社会报

    “ 受灾群众心理问题突出,心理危机干预、社会心理重建刻不容缓。”


  “ 地震使受灾群众在极短的时间内遭受了一系列社会生活的剧烈变动,直接导致了受灾群众原有社会关系的破坏。”


  …………


  “ 扶危救难、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的专业使命,帮助灾区尽快实现心理和社会重建是社会工作的独特优势。”


  5 月2 日,五一小长假第二天,芦山地震后的第12 天。民政部社会工作司和四川省民政厅联合组织来自高校、协会以及灾区一线的16 位专家抵达雅安灾区,用一周时间完成了灾区社会心理影响及社会服务需求评估。


  “ 灾区需要专业社会工作者帮助重建社会。”这一建议继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后,再次提出。


  社会工作者眼中的受灾群众心理——丧失感无助感造成的心理危机


  受访者一:村民,女,50 多岁,丈夫在甘肃打工。家中房子2009 年才建成,二层楼,内部装修不错。地震中一层全部开裂,墙体部分平移,承重墙严重裂损,已无法居住。这两年,她的丈夫出去打工还债,但还有7万元没还清。现在,一提起房子,她就忍不住流泪,不停地重复:“房子垮了,还有那么多的债?怎么办?”“想想真是恼火,如果不是因为孙子,我真是不如死了算了。”


  在评估组的专家看来,因住房毁损产生的丧失感、焦虑感是受灾群众普遍面临的重大心理问题。房子损毁让他们产生巨大的丧失感,没有房子就没有家,没有精神支柱。尤其是很多群众本次受损的房子都是“5·12”汶川地震后才建好和加固的,还有的房子刚建好,还没来得及装修。大部分人为建房花光了一生积蓄,还背了一大笔债。巨大的丧失感使他们感到沮丧、焦虑、失眠、食欲下降,有些甚至有自杀倾向。


  对未来生活的迷茫和无助感是灾区群众面临的又一重大心理问题。


  受访者二:村民,男,40 多岁,2006 年刚花十几万元买了一处房子,用光了毕生积蓄,还借了五六万元。他妻子有慢性肾炎,治病花了很多钱,加之得病后又不能干重活,买房借的钱一直没还上。两个孩子都在读书,也需要花钱。地震把房子震垮了,也把他震垮了。问他有什么困难,他不断地重复:“没有家了,家没有了。”说着说着,眼眶就红了。然后就把脸埋在手心里,一语不发,留下一个孤独、悲伤和被灾难击垮了的男人的背影。


  丧失感、无助感、失去亲人的哀痛,都是地震带给受灾地区人民的心理影响。


  根据汶川地震后的一项研究,震后心理状况欠佳的高危人群比例高达44.1%。据推算,这次芦山地震灾区存在灾后心理问题的人数可能有几十万人。急需对这些受灾人员开展心理抚慰、情绪疏导、哀伤辅导、精神减压等方面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专家们提出,只有一支专业的、能真正走进受灾群众中去,并且至少要坚持一两年的专业团队提供的服务才能真正回应这些需要。


  社会工作者眼中的受灾群众生计——房屋毁损、收入中断导致的生计危机


  汶川地震的经验证明,地震破坏了人们原有的生计支持体系,打乱了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致使人们的社会生活功能受到严重影响。芦山地震也不例外。


  镜头一:宝兴县大溪乡樱溪口村一位40 岁左右的妇女,丈夫去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残疾,小儿子读小学,带着60 多岁患病的婆婆一起生活,无生活来源。地震中房屋成了危房,她非常担心,很忧伤地说:“即使政府有补贴,我也没经济能力大修房屋了,前面的债我还没还清呢。”


  镜头二:宝兴县最大的乡镇灵关镇,主要产业为石材加工和销售。地震后,石材厂有的厂房成了危房不能开工,有的板材断裂。一个石材厂老板哭诉:“我经营10 多年的石材生意,贷款进了上百万的石材,还没卖出去很多就断了,我要破产了。”原来打工的受灾群众也说:“这里石材厂都关了,我们没活干,零工也没得打,我们的生活怎么办啊?”


  评估组专家认为,房屋严重受损增加了受灾群众的生计压力。再加上在地震中,传统产业遭到破坏,人们的谋生手段遭到破坏,打乱了原有的工作生活秩序,给灾区群众生活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对受灾群众来说,找到活儿干,哪怕是打一份零工,已成为灾区群众生计的保障。


  社会工作者眼中的社区——社区功能弱化产生的社区危机


  对于看不见的社会,评估组的专家们从受灾群众的生活困境中深刻感受到,芦山地震不仅造成社区社会关系的瓦解,还带来了社区组织功能的弱化。从调查情况看,灾区除了居委会或村委会组织外,其他类型的社区组织很少。原有的社区组织本来就不能满足社区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地震使社区组织的功能更加弱化。


  评估专家组调查发现,从社区组织管理功能看,其弱化主要表现在:居委会或村委会应对灾难的资源不足。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灾难,他们要救援、安置受灾群众,分发救灾物资,工作量加大,人手不够,忙不过来,造成很多方面管理不到位。另外,社区组织应对地震灾难的管理能力不够,经验不足。比如,在天全县,因为镇政府公布的补助名单中有公务员和事业在编人员,引得村民议论纷纷,意见很大。但事实是,公布名单时忘了将统计名单换成实际发放名单。地震之后由于环境变化、资源变化,社区群众原有的需求和新的需求往往不能马上满足,造成社区服务的滞后。


  一些村民反映,在帐篷里生活很单调、很陌生,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有的村民说:“ 住在帐篷里面什么也没有,只能睡觉,白天热得很,晚上又潮湿,睡不好。如果村里有些活动也好,或者看电视也好。”


  专家建议,重建社区社会关系,引导成立社区组织,激发灾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变灾区群众为居民。社会工作者要让受灾群众从被动接受帮助到主动参与再到主动帮助别人,逐渐从受助到互助再到自助。


  后记:社会工作者在行动


  在专家进入灾区进行评估之际,社工界已经作出迅速反应,并展开了对灾区的服务。


  地震当天,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孵化培育的专业社工服务机构——北川羌魂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赶赴地震灾区,开展专业社会工作救援;


  4 月20 日,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协会制订《深圳社工支援雅安灾后援助计划》;


  4 月21 日,无国界社工新北川社工服务中心抵达芦山灾区,评估灾区服务需求及研究灾后重建;


  4 月26 日上午,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芦山县国张中学希望社工站正式成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派驻“希望工程”社工,为孩子们开展专业社工服务;


  …………


  在落笔之际,服务在灾区一线的社工告诉记者,尽管当地群众普遍不了解什么是社工,但是受灾群众已经感受到社工带给他们生活的变化。


  社会工作者在灾区恢复重建中扮演着政策传递者、资源协调者、服务提供者、心理抚慰者、活动引领者、骨干培育者的角色,正在为灾区社会恢复重建带来内生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社会工作者眼中的地震——灾害的伤痛不止写在脸上
发布时间:2013-06-19
    “ 受灾群众心理问题突出,心理危机干预、社会心理重建刻不容缓。”


  “ 地震使受灾群众在极短的时间内遭受了一系列社会生活的剧烈变动,直接导致了受灾群众原有社会关系的破坏。”


  …………


  “ 扶危救难、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的专业使命,帮助灾区尽快实现心理和社会重建是社会工作的独特优势。”


  5 月2 日,五一小长假第二天,芦山地震后的第12 天。民政部社会工作司和四川省民政厅联合组织来自高校、协会以及灾区一线的16 位专家抵达雅安灾区,用一周时间完成了灾区社会心理影响及社会服务需求评估。


  “ 灾区需要专业社会工作者帮助重建社会。”这一建议继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后,再次提出。


  社会工作者眼中的受灾群众心理——丧失感无助感造成的心理危机


  受访者一:村民,女,50 多岁,丈夫在甘肃打工。家中房子2009 年才建成,二层楼,内部装修不错。地震中一层全部开裂,墙体部分平移,承重墙严重裂损,已无法居住。这两年,她的丈夫出去打工还债,但还有7万元没还清。现在,一提起房子,她就忍不住流泪,不停地重复:“房子垮了,还有那么多的债?怎么办?”“想想真是恼火,如果不是因为孙子,我真是不如死了算了。”


  在评估组的专家看来,因住房毁损产生的丧失感、焦虑感是受灾群众普遍面临的重大心理问题。房子损毁让他们产生巨大的丧失感,没有房子就没有家,没有精神支柱。尤其是很多群众本次受损的房子都是“5·12”汶川地震后才建好和加固的,还有的房子刚建好,还没来得及装修。大部分人为建房花光了一生积蓄,还背了一大笔债。巨大的丧失感使他们感到沮丧、焦虑、失眠、食欲下降,有些甚至有自杀倾向。


  对未来生活的迷茫和无助感是灾区群众面临的又一重大心理问题。


  受访者二:村民,男,40 多岁,2006 年刚花十几万元买了一处房子,用光了毕生积蓄,还借了五六万元。他妻子有慢性肾炎,治病花了很多钱,加之得病后又不能干重活,买房借的钱一直没还上。两个孩子都在读书,也需要花钱。地震把房子震垮了,也把他震垮了。问他有什么困难,他不断地重复:“没有家了,家没有了。”说着说着,眼眶就红了。然后就把脸埋在手心里,一语不发,留下一个孤独、悲伤和被灾难击垮了的男人的背影。


  丧失感、无助感、失去亲人的哀痛,都是地震带给受灾地区人民的心理影响。


  根据汶川地震后的一项研究,震后心理状况欠佳的高危人群比例高达44.1%。据推算,这次芦山地震灾区存在灾后心理问题的人数可能有几十万人。急需对这些受灾人员开展心理抚慰、情绪疏导、哀伤辅导、精神减压等方面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专家们提出,只有一支专业的、能真正走进受灾群众中去,并且至少要坚持一两年的专业团队提供的服务才能真正回应这些需要。


  社会工作者眼中的受灾群众生计——房屋毁损、收入中断导致的生计危机


  汶川地震的经验证明,地震破坏了人们原有的生计支持体系,打乱了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致使人们的社会生活功能受到严重影响。芦山地震也不例外。


  镜头一:宝兴县大溪乡樱溪口村一位40 岁左右的妇女,丈夫去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残疾,小儿子读小学,带着60 多岁患病的婆婆一起生活,无生活来源。地震中房屋成了危房,她非常担心,很忧伤地说:“即使政府有补贴,我也没经济能力大修房屋了,前面的债我还没还清呢。”


  镜头二:宝兴县最大的乡镇灵关镇,主要产业为石材加工和销售。地震后,石材厂有的厂房成了危房不能开工,有的板材断裂。一个石材厂老板哭诉:“我经营10 多年的石材生意,贷款进了上百万的石材,还没卖出去很多就断了,我要破产了。”原来打工的受灾群众也说:“这里石材厂都关了,我们没活干,零工也没得打,我们的生活怎么办啊?”


  评估组专家认为,房屋严重受损增加了受灾群众的生计压力。再加上在地震中,传统产业遭到破坏,人们的谋生手段遭到破坏,打乱了原有的工作生活秩序,给灾区群众生活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对受灾群众来说,找到活儿干,哪怕是打一份零工,已成为灾区群众生计的保障。


  社会工作者眼中的社区——社区功能弱化产生的社区危机


  对于看不见的社会,评估组的专家们从受灾群众的生活困境中深刻感受到,芦山地震不仅造成社区社会关系的瓦解,还带来了社区组织功能的弱化。从调查情况看,灾区除了居委会或村委会组织外,其他类型的社区组织很少。原有的社区组织本来就不能满足社区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地震使社区组织的功能更加弱化。


  评估专家组调查发现,从社区组织管理功能看,其弱化主要表现在:居委会或村委会应对灾难的资源不足。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灾难,他们要救援、安置受灾群众,分发救灾物资,工作量加大,人手不够,忙不过来,造成很多方面管理不到位。另外,社区组织应对地震灾难的管理能力不够,经验不足。比如,在天全县,因为镇政府公布的补助名单中有公务员和事业在编人员,引得村民议论纷纷,意见很大。但事实是,公布名单时忘了将统计名单换成实际发放名单。地震之后由于环境变化、资源变化,社区群众原有的需求和新的需求往往不能马上满足,造成社区服务的滞后。


  一些村民反映,在帐篷里生活很单调、很陌生,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有的村民说:“ 住在帐篷里面什么也没有,只能睡觉,白天热得很,晚上又潮湿,睡不好。如果村里有些活动也好,或者看电视也好。”


  专家建议,重建社区社会关系,引导成立社区组织,激发灾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变灾区群众为居民。社会工作者要让受灾群众从被动接受帮助到主动参与再到主动帮助别人,逐渐从受助到互助再到自助。


  后记:社会工作者在行动


  在专家进入灾区进行评估之际,社工界已经作出迅速反应,并展开了对灾区的服务。


  地震当天,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孵化培育的专业社工服务机构——北川羌魂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赶赴地震灾区,开展专业社会工作救援;


  4 月20 日,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协会制订《深圳社工支援雅安灾后援助计划》;


  4 月21 日,无国界社工新北川社工服务中心抵达芦山灾区,评估灾区服务需求及研究灾后重建;


  4 月26 日上午,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芦山县国张中学希望社工站正式成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派驻“希望工程”社工,为孩子们开展专业社工服务;


  …………


  在落笔之际,服务在灾区一线的社工告诉记者,尽管当地群众普遍不了解什么是社工,但是受灾群众已经感受到社工带给他们生活的变化。


  社会工作者在灾区恢复重建中扮演着政策传递者、资源协调者、服务提供者、心理抚慰者、活动引领者、骨干培育者的角色,正在为灾区社会恢复重建带来内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