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媒体关注

重庆市渝北区:社会组织活跃在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发布日期:2013-04-09 00:0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民政厅 中国社会报

    为进一步营造社会组织发展的良好环境,支持社会组织作用发挥,日前,重庆市渝北区专门召开了全区性的社会组织工作推进会,提出“用3到5年时间,基本建立政府部门监管、社会组织自律、社会各界监督的社会组织科学管理体制和制度,支持社会组织履行相应的社会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据渝北区民政局局长邓明介绍,目前,渝北区社会组织已经涵盖经济、社会、教育、文化、民政、科技、卫生等多个领域,业务涉及生产、流通、消费等多个环节。全区共有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344 个,其中社会团体87 个、民办非企业单位257个,从业人员5230余人,社会组织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社会公共管理及服务作用也得到了充分彰显。


  发展环境得到改善各类政策文件相继出台

  “近年来,我们本着重在发展的工作思路,高度重视对社会组织的扶持培育,重点培育发展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行业协会、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有利于和谐社区建设的社区社会组织、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邓明介绍,为加快社会组织培育发展,2011年出台的《渝北区民政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社会组织健康协调发展,加大培育发展力度,优先发展行业协会、社会公益组织和服务性民间组织,充分发挥其在发展第三产业、扩大社会就业、方便群众生活、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邓明介绍,为了大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2012年渝北区还专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首次将大力培育发展社会组织纳入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求各镇街、各部门鼓励和支持居民成立形式多样的社会组织,认真做好社会组织的登记和备案工作,积极为社会组织创造条件,保障社会组织必要的活动场地和设施。在不违反社会组织两个管理条例的前提下,文件从降低门槛、简化程序、政策扶持等多个方面对培育扶持社会组织发展作了规定,为社会组织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发展体系初步形成社会组织覆盖广泛

  渝北区民政局的一组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全区社会组织登记范围逐年扩大,登记数量逐年增加,每年以10%左右的发展速度递增,截至目前,全区共有社会组织344个,其中社会团体87个、民办非企业单位257个。从社会组织发展的层级状况来看,区级社会组织304家、镇街级社会组织18家、社区级社会组织22家;从社会团体的行业分布来看,行业性社会团体33家、学术性社会团体有19家、专业性社会团体25家、联合性社会团体10家。民办非企业单位覆盖面也比较广,其中科技研究类民办非企业4家、劳动类民办非企业22家、教育类民办非企业128家、卫生类1家、社会服务类47家、文化类19家、体育类4家。


  从全区5233名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结构组成来看,也正朝着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步伐迈进。其中,社会团体从业人员1059人中,大学专科、本科以上学历人数478人,占从业人数的45.1%,35岁以下有331人,占从业人数的31.2%;民办非企业单位从业人员4174人中,大学专科、本科以上学历3318人,占从业人数的79.5%,35岁以下2541人,占从业人数的60.8%。全区社会组织已经广泛活跃在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层次多样、覆盖广泛的社会组织体系,成为全区经济社会建设与管理服务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功能作用日益凸显成为社会管理的重要补充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渝北区社会组织越来越多地参与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中,在服务经济发展、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倡导互助友爱、缓解就业压力、推进公益事业、反映公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诸如,民办非企业单位正成为政府公共服务的有力补充。渝北区民政局副局长、区老委办主任杜东北举例说,该区桂湖老年公寓、梦园老年公寓、松鹤老年公寓等社会养老机构的兴办,为全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支撑;重庆一中寄宿学校、巴蜀鲁能幼儿园、葵花幼儿园、中科职业培训学校等民办教育机构的迅速兴起,弥补了教育资源的不足;龙湖医院、天爱残疾人康复中心等民间医疗服务机构的不断发展,成为了卫生保障体系的有效补充。


  与此同时,行业协会成为会员单位与政府、市场之间的“交换器”,充当和发挥了联络员、通信员和组织员的作用。杜东北介绍,该区商业联合会、民营经济(私营)协会、福利企业联合会、餐饮行业协会等行业协会,为会员提供技术、产销、维权等服务,呈现出“建一个组织、兴一方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批群众”的良好局面。此外,专业性和公益性社会组织成为服务特殊群体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承担了大量为老年人、青少年、残疾人、贫困群体服务的社会工作。


  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例行年检成为常态化制度

  渝北区社会组织登记门槛的放宽和松绑,是否意味着监督水平和标准降低?杜东北表示,近年来,全区社会组织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大多数社会组织都积极倡导树立“以自律为发展之道,以诚信为立身之本”的发展理念,社会组织规范运行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该区工业企业联合会、农业经济学会、医学会、财政会计学会等行业协会都从章程入手,全面规范了社会组织财务、用工、日常管理等制度,有效提高了社会组织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


  而大多数经营性的社会组织也全面落实了服务公开、价格公示等制度,将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责任及收费标准等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该区民政部门通过严格执行社会组织准入制度、年检制度、重大活动报告制度、现场监督制度,有效加强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规范行政审批行为,纠正社会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违规收费行为,坚决打击非法活动,及时取缔非法社会组织。去年,渝北区还组织开展了集中整顿活动,注销社会团体16个、民办非企业单位9 个。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重庆市渝北区:社会组织活跃在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发布时间:2013-04-09
    为进一步营造社会组织发展的良好环境,支持社会组织作用发挥,日前,重庆市渝北区专门召开了全区性的社会组织工作推进会,提出“用3到5年时间,基本建立政府部门监管、社会组织自律、社会各界监督的社会组织科学管理体制和制度,支持社会组织履行相应的社会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据渝北区民政局局长邓明介绍,目前,渝北区社会组织已经涵盖经济、社会、教育、文化、民政、科技、卫生等多个领域,业务涉及生产、流通、消费等多个环节。全区共有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344 个,其中社会团体87 个、民办非企业单位257个,从业人员5230余人,社会组织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社会公共管理及服务作用也得到了充分彰显。


  发展环境得到改善各类政策文件相继出台

  “近年来,我们本着重在发展的工作思路,高度重视对社会组织的扶持培育,重点培育发展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行业协会、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有利于和谐社区建设的社区社会组织、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邓明介绍,为加快社会组织培育发展,2011年出台的《渝北区民政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社会组织健康协调发展,加大培育发展力度,优先发展行业协会、社会公益组织和服务性民间组织,充分发挥其在发展第三产业、扩大社会就业、方便群众生活、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邓明介绍,为了大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2012年渝北区还专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首次将大力培育发展社会组织纳入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求各镇街、各部门鼓励和支持居民成立形式多样的社会组织,认真做好社会组织的登记和备案工作,积极为社会组织创造条件,保障社会组织必要的活动场地和设施。在不违反社会组织两个管理条例的前提下,文件从降低门槛、简化程序、政策扶持等多个方面对培育扶持社会组织发展作了规定,为社会组织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发展体系初步形成社会组织覆盖广泛

  渝北区民政局的一组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全区社会组织登记范围逐年扩大,登记数量逐年增加,每年以10%左右的发展速度递增,截至目前,全区共有社会组织344个,其中社会团体87个、民办非企业单位257个。从社会组织发展的层级状况来看,区级社会组织304家、镇街级社会组织18家、社区级社会组织22家;从社会团体的行业分布来看,行业性社会团体33家、学术性社会团体有19家、专业性社会团体25家、联合性社会团体10家。民办非企业单位覆盖面也比较广,其中科技研究类民办非企业4家、劳动类民办非企业22家、教育类民办非企业128家、卫生类1家、社会服务类47家、文化类19家、体育类4家。


  从全区5233名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结构组成来看,也正朝着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步伐迈进。其中,社会团体从业人员1059人中,大学专科、本科以上学历人数478人,占从业人数的45.1%,35岁以下有331人,占从业人数的31.2%;民办非企业单位从业人员4174人中,大学专科、本科以上学历3318人,占从业人数的79.5%,35岁以下2541人,占从业人数的60.8%。全区社会组织已经广泛活跃在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层次多样、覆盖广泛的社会组织体系,成为全区经济社会建设与管理服务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功能作用日益凸显成为社会管理的重要补充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渝北区社会组织越来越多地参与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中,在服务经济发展、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倡导互助友爱、缓解就业压力、推进公益事业、反映公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诸如,民办非企业单位正成为政府公共服务的有力补充。渝北区民政局副局长、区老委办主任杜东北举例说,该区桂湖老年公寓、梦园老年公寓、松鹤老年公寓等社会养老机构的兴办,为全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支撑;重庆一中寄宿学校、巴蜀鲁能幼儿园、葵花幼儿园、中科职业培训学校等民办教育机构的迅速兴起,弥补了教育资源的不足;龙湖医院、天爱残疾人康复中心等民间医疗服务机构的不断发展,成为了卫生保障体系的有效补充。


  与此同时,行业协会成为会员单位与政府、市场之间的“交换器”,充当和发挥了联络员、通信员和组织员的作用。杜东北介绍,该区商业联合会、民营经济(私营)协会、福利企业联合会、餐饮行业协会等行业协会,为会员提供技术、产销、维权等服务,呈现出“建一个组织、兴一方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批群众”的良好局面。此外,专业性和公益性社会组织成为服务特殊群体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承担了大量为老年人、青少年、残疾人、贫困群体服务的社会工作。


  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例行年检成为常态化制度

  渝北区社会组织登记门槛的放宽和松绑,是否意味着监督水平和标准降低?杜东北表示,近年来,全区社会组织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大多数社会组织都积极倡导树立“以自律为发展之道,以诚信为立身之本”的发展理念,社会组织规范运行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该区工业企业联合会、农业经济学会、医学会、财政会计学会等行业协会都从章程入手,全面规范了社会组织财务、用工、日常管理等制度,有效提高了社会组织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


  而大多数经营性的社会组织也全面落实了服务公开、价格公示等制度,将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责任及收费标准等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该区民政部门通过严格执行社会组织准入制度、年检制度、重大活动报告制度、现场监督制度,有效加强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规范行政审批行为,纠正社会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违规收费行为,坚决打击非法活动,及时取缔非法社会组织。去年,渝北区还组织开展了集中整顿活动,注销社会团体16个、民办非企业单位9 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