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媒体关注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积极推进居民小区自治努力打造和谐幸福社区

发布日期:2013-04-16 00:0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民政部网站

    近年来,南湖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社区为着力点积极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服务,着力构建新型社会管理服务体系,2007年开始在老旧小区探索开展居民自治管理模式。目前,全区46个老旧小区已全部建立起“社区居委会—居民小组—楼道单元小组”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阶梯式自治”的社区自治管理新模式,实现了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社会管理基础有效夯实、社区服务水平明显提升,邻里关系更加和谐,社区建设步伐得到全面推进。
    一、坚持体制创新,突出规范管理,实现“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转变
    1、构建新型自治组织网络。在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和社区事务站为主体的社区管理模式下,探索建立有效管理服务机制,组建自治管理小组、居务公开监督小组和民主理财小组,通过公推直选的方式选举产生小组组长、副组长、组员,小组成员大部分由社区老党员、退休老居干、居民小组长等热心社区公益事业的人担任。 同时积极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实行分片到户,责任到人,根据社区所辖范围、分布特点、人口数量、居住集散程度等情况,建立“社区居委会、居民小组、楼道单元小组”三级网格,以150户—200户为一个网格,基本实现了群众服务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
    2、完善健全自治管理制度。制定出台指导性文件《关于推进居民小区自治管理的实施意见》,为全区自治工作的开展指明方向。各社区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社区成员代表会议章程》、《社区居民代表职责》、《社区居委会报告工作制度》、《居务公开制度》、《居民自治章程》、《小区自治公约》等制度。深入开展以居民会议、议事协商、民主听证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实践,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主要目的的民主管理实践,以居务公开、民主评议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实践,凡是涉及到社区公共事项或关乎社区居民切身利益的事情都召开居民代表大会商议表决。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执行经费收缴管理使用制度、日常事务管理制度、重大事项决策制度等,做到自治管理公开透明,全面推进居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3、逐步强化政府扶持力度。出台多项政策支持小区自治工作开展。2010年开始连续4年开展老旧小区整治工程,对开放式老小区进行分批次改造,改善老旧小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居民生活环境,80%以上的老旧小区实现了环境绿化更优美、物业卫生更良好、安全防范更规范的整治目标,为小区自治创造了良好条件。2012年,制定出台了《推进居民小区自治管理奖励办法(暂行)》和《居民小区自治“守门护院”奖补办法》,并把“加大扶持居民小区自治力度”纳入全区民生实事工程,安排400多万元作为达标自治小区的补助经费。
    二、坚持提升效能,突出长效管理,实现“被动管理”到“主动服务”转变
    1、实施社区减负,促进社区自治功能回归。该区于2013年出台了《南湖区关于强化社区工作准入制度的意见》,加强监督力度,建立审批听证制度,严格执行权责利相结合制度。部门工作经申报准入程序审批同意进入社区后,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原则,赋予居委会相应的权利,拨付必要的工作经费,体现权责利统一。凡违反“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原则,强行向社区摊派工作任务的,社区居委会有权拒绝。
    2、实行考核验收,促进社区自治实效强化。对自治小区的居民进行满意度调查,满意度不得低于80%;同时,各小区实行发案率考核“以奖代补”,完善考核评比机制。在此基础上,该区于2011年在全市率先启动实施“幸福社区”创建工程,着力加快社区建设各要素的全方位渗透,促进居民幸福指数的大幅提升。经过连续两年创建,全区社区信息网络平台、社区综合服务环境和多元社区工作队伍得到了进一步整合和完善,产生了20个“幸福社区”,其第三方满意度测评的百分制得分均达到90分以上,社会反响较好。
    3、开展广泛宣传,促进居民自治意识提升。充分利用广播、黑板报等宣传阵地和大型活动等各种场合,向居民普及《居组法》、《物业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深化居民参与自治管理的意识,调动居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力推进“睦邻节”、“读书月”、“文明家庭创建”等基层文化系列活动,增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提高居民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能力。积极通过媒体,大力宣传报道小区自治的惠民成果,营造“小区事务居民管、居民事务小区帮”的良好自治氛围。
    三、坚持便民惠民,突出精细服务,实现“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转变
    1、全方位服务,理念更新颖。创新工作方式,完善“三办制度”(直接办、代理办、指导办),打造“全天候、全方位、全覆盖”的“三全十服务”社区服务新格局。开通24小时书记、主任民情热线,开展窗口服务、预约服务、组团服务、自助服务、互助服务、应急服务等十种形式和内容的服务。改变单一的服务模式,探索尝试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方式为民解困,在社区组建社会工作室,采用“社工+义工”的模式开展专业社会工作。引导社区工作者向专业社工转型,用专业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技巧服务于社区建设。目前,社区社会工作室共有35个,持证社工人数149人。
    2、立体式服务,功能更完善。因地制宜做好居民群众服务工作,不断深化服务内涵、拓宽服务功能,服务方式呈现立体式、多元化发展。如,解放街道虹桥社区成立了居民自治管理小组和以社区书记命名的“孙国英就业援助工作室”,党群联手,共管共促;凌塘社区培育新居民党建优势,建立了新居民党支部和“乡亲们俱乐部”,实现了新居民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建设街道南杨社区成立了“陈传明邻帮邻工作室”,发挥党员骨干先锋模范作用,倾情帮扶孤老孱弱。东栅街道云阳社区首创“54321”民情工作法,认真倾听居民的声音,畅通渠道全方位收集民情民意。
    3、整合式服务,主体更多元。在建立居委会、小组长、楼道长三级网格式管理的基础上,注重整合资源,培育社区民间组织,大力发展社区文艺团队、志愿者协会、各类兴趣小组等民间组织力量参与自治,弥补了社区服务功能的缺失,延伸了社区服务范围。如社区为老服务志愿者服务队与“空巢老人”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文体宣传队走出社区,活跃在城乡表演舞台上,为城乡居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高血压俱乐部为高血压患者提供了以患者自我管理为主的有效公共卫生服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积极推进居民小区自治努力打造和谐幸福社区
发布时间:2013-04-16

    近年来,南湖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社区为着力点积极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服务,着力构建新型社会管理服务体系,2007年开始在老旧小区探索开展居民自治管理模式。目前,全区46个老旧小区已全部建立起“社区居委会—居民小组—楼道单元小组”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阶梯式自治”的社区自治管理新模式,实现了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社会管理基础有效夯实、社区服务水平明显提升,邻里关系更加和谐,社区建设步伐得到全面推进。
    一、坚持体制创新,突出规范管理,实现“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转变
    1、构建新型自治组织网络。在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和社区事务站为主体的社区管理模式下,探索建立有效管理服务机制,组建自治管理小组、居务公开监督小组和民主理财小组,通过公推直选的方式选举产生小组组长、副组长、组员,小组成员大部分由社区老党员、退休老居干、居民小组长等热心社区公益事业的人担任。 同时积极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实行分片到户,责任到人,根据社区所辖范围、分布特点、人口数量、居住集散程度等情况,建立“社区居委会、居民小组、楼道单元小组”三级网格,以150户—200户为一个网格,基本实现了群众服务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
    2、完善健全自治管理制度。制定出台指导性文件《关于推进居民小区自治管理的实施意见》,为全区自治工作的开展指明方向。各社区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社区成员代表会议章程》、《社区居民代表职责》、《社区居委会报告工作制度》、《居务公开制度》、《居民自治章程》、《小区自治公约》等制度。深入开展以居民会议、议事协商、民主听证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实践,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主要目的的民主管理实践,以居务公开、民主评议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实践,凡是涉及到社区公共事项或关乎社区居民切身利益的事情都召开居民代表大会商议表决。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执行经费收缴管理使用制度、日常事务管理制度、重大事项决策制度等,做到自治管理公开透明,全面推进居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3、逐步强化政府扶持力度。出台多项政策支持小区自治工作开展。2010年开始连续4年开展老旧小区整治工程,对开放式老小区进行分批次改造,改善老旧小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居民生活环境,80%以上的老旧小区实现了环境绿化更优美、物业卫生更良好、安全防范更规范的整治目标,为小区自治创造了良好条件。2012年,制定出台了《推进居民小区自治管理奖励办法(暂行)》和《居民小区自治“守门护院”奖补办法》,并把“加大扶持居民小区自治力度”纳入全区民生实事工程,安排400多万元作为达标自治小区的补助经费。
    二、坚持提升效能,突出长效管理,实现“被动管理”到“主动服务”转变
    1、实施社区减负,促进社区自治功能回归。该区于2013年出台了《南湖区关于强化社区工作准入制度的意见》,加强监督力度,建立审批听证制度,严格执行权责利相结合制度。部门工作经申报准入程序审批同意进入社区后,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原则,赋予居委会相应的权利,拨付必要的工作经费,体现权责利统一。凡违反“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原则,强行向社区摊派工作任务的,社区居委会有权拒绝。
    2、实行考核验收,促进社区自治实效强化。对自治小区的居民进行满意度调查,满意度不得低于80%;同时,各小区实行发案率考核“以奖代补”,完善考核评比机制。在此基础上,该区于2011年在全市率先启动实施“幸福社区”创建工程,着力加快社区建设各要素的全方位渗透,促进居民幸福指数的大幅提升。经过连续两年创建,全区社区信息网络平台、社区综合服务环境和多元社区工作队伍得到了进一步整合和完善,产生了20个“幸福社区”,其第三方满意度测评的百分制得分均达到90分以上,社会反响较好。
    3、开展广泛宣传,促进居民自治意识提升。充分利用广播、黑板报等宣传阵地和大型活动等各种场合,向居民普及《居组法》、《物业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深化居民参与自治管理的意识,调动居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力推进“睦邻节”、“读书月”、“文明家庭创建”等基层文化系列活动,增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提高居民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能力。积极通过媒体,大力宣传报道小区自治的惠民成果,营造“小区事务居民管、居民事务小区帮”的良好自治氛围。
    三、坚持便民惠民,突出精细服务,实现“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转变
    1、全方位服务,理念更新颖。创新工作方式,完善“三办制度”(直接办、代理办、指导办),打造“全天候、全方位、全覆盖”的“三全十服务”社区服务新格局。开通24小时书记、主任民情热线,开展窗口服务、预约服务、组团服务、自助服务、互助服务、应急服务等十种形式和内容的服务。改变单一的服务模式,探索尝试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方式为民解困,在社区组建社会工作室,采用“社工+义工”的模式开展专业社会工作。引导社区工作者向专业社工转型,用专业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技巧服务于社区建设。目前,社区社会工作室共有35个,持证社工人数149人。
    2、立体式服务,功能更完善。因地制宜做好居民群众服务工作,不断深化服务内涵、拓宽服务功能,服务方式呈现立体式、多元化发展。如,解放街道虹桥社区成立了居民自治管理小组和以社区书记命名的“孙国英就业援助工作室”,党群联手,共管共促;凌塘社区培育新居民党建优势,建立了新居民党支部和“乡亲们俱乐部”,实现了新居民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建设街道南杨社区成立了“陈传明邻帮邻工作室”,发挥党员骨干先锋模范作用,倾情帮扶孤老孱弱。东栅街道云阳社区首创“54321”民情工作法,认真倾听居民的声音,畅通渠道全方位收集民情民意。
    3、整合式服务,主体更多元。在建立居委会、小组长、楼道长三级网格式管理的基础上,注重整合资源,培育社区民间组织,大力发展社区文艺团队、志愿者协会、各类兴趣小组等民间组织力量参与自治,弥补了社区服务功能的缺失,延伸了社区服务范围。如社区为老服务志愿者服务队与“空巢老人”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文体宣传队走出社区,活跃在城乡表演舞台上,为城乡居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高血压俱乐部为高血压患者提供了以患者自我管理为主的有效公共卫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