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家不离邻离户不离村离土不离乡
发布时间:2013-04-12
——广西贺州“五保村”建设见闻
89岁的五保老人肖子林,耳聪目明、气定神闲,讲起话来还带有几分幽默: “树好看树皮,人好看脸皮,你看看我们这些人的脸皮就知道我们生活得不错了嘛!”听肖子林这么一说,坐在一旁晒太阳、打扑克的老人也都笑了起来。这幅温馨的景象是记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钟山县清塘镇“五保村”看到的。“在这里生活比自己单住强多了,最重要的是,一点儿都不孤单。”肖子林对记者说。
像这样的“五保村”,广西全区有9171个,共投入建设资金7.86亿元。通过采取统筹规划、部门配合、多方筹资、建管结合、典型示范等措施,广西不但实现了五保老人供养“离家不离邻、离户不离村、离土不离乡”,还使他们居有其屋、食有其源、乐有其所、病有其医。
“五保村”不是村
其实,“五保村”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庄,而是一个集中供养五保老人的院落。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
广西壮族自治区属于欠发达地区,有五保供养对象31.44 万人,占全国五保总人数的5.9%。以前,广西与其他省份一样,对五保老人的供养也采取的是乡镇敬老院集中供养以及在村、屯分散供养的模式。但随着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散供养模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由于村集体经济的弱化,陷入无法供养的困境。为解决这一问题,2001年,广西基层民政部门结合灾民新村建设的经验,在五保老人较多的村、屯建起“五保村”,对五保老人实行就近集中安置。看似和传统的敬老院差不多,但“五保村”与敬老院有着本质区别。
敬老院建设需要考虑规模,投资多,而且位置偏僻,需要离村供养。“五保村”则更为灵活。在贺州,只要村里有10位以上的五保老人就可以建一个“五保村”。村址依原有的自然村而建,一般选在靠近村民活动中心、学校、村委会、村卫生室的地方。居住在贺街镇西南村沙子坳“五保村”74岁的黄代仁老人“走10多分钟就到自己家了,一有空儿还能探探街坊”。“五保村”还摒弃了一般敬老院的“大锅饭”,采用“一户一房一厨”的家庭生活方式。老人喜欢吃什么口味,自己开伙自己做。
既十户为邻,集中居住,又一户一家,独立生活。五保老人在“五保村”既不需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又生活在原有的人际关系和亲情氛围里,还能享受政府的服务。难怪他们一个劲儿地向记者夸赞自己的“村子”。
医食住娱费用“村”里掏
虽然是自己开伙做饭,但每个月民政部门都会给每人送来15公斤大米、一斤食用油,月人均保障标准达到230元。这让红花镇五保老人莫桂庭非常满足。看病对于五保老人来说也没有那么可怕。在红花镇“五保村”居住的卢景秀,住院一个月却“赚”了3元钱。原来,钟山县不但为五保老人购买了“新农合”,不足部分还发放二次救助金。卢景秀住院花了4538元,“新农合”报销了3341元,享受救助金1200元。一出一进,看病没花钱。
小到衣被物品、大到丧葬费用, “五保村”的老人基本不用掏钱。而赚钱的方法, “五保村”为老人想了不少。
五保老人中的大部分有山林水田耕地,通过村委会或村民小组,这些地被转包给其他村民耕种,五保老人可以从中得到一定的租谷和租金。
这种盘活五保老人原有资产的办法,使贺州市八步区的五保老人能得到500元到1500元不等的收入。“五保村”也鼓励五保老人根据自身状况,参与农业劳动,从事各种经营性活动,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清塘镇“五保村”在从环院的土地中划出4亩菜地,分给老人耕种,自行管理,“五保村”优先采购他们种植的蔬菜。73岁的壮族五保老人韦相朝会编织竹箩筐,一天编两个,能卖50元钱。
用“小财政”实现“大民生”
在“五保村”建设令人头痛的经费问题上,广西用“小财政”实现了“大民生”。以贺州为例,该市采取“六个一点”的办法有效解决了资金问题,即市财政以奖代拨奖励一点,县(区)财政出一点,自治区民政厅资助一点,对口帮扶单位出一点,村民投工投劳帮一点,社会募捐一点。
该市根据创优考评制度,对被评为“五保村”规范管理优秀县(区、管理区)的,给予10万元的项目奖励资金;对被评为“五保村”规范管理先进县(区、管理区)的,给予5万元的项目奖励资金。针对五保供养的经费也在逐年上升。八步区2010年之前的五保供养经费总额在200万元左右,2012年是830万元,今年预计达到900万元。
为了“五保村”的长远发展,贺州市还调整划拨了一部分集体土地或集体经济给“五保村”,因地制宜建立了茶场、果园、鱼塘和菜园等经济基地,再由“五保村”自行管理或转承包出去,收入归“五保村”所有,用于提高五保老人的生活水平。
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村民对“五保村”的建设也十分支持。钟山县回龙镇上泉“五保村”选址时,涉及14户农户的土地。这些农户得知消息后,主动无偿地让出近3亩土地作为建设用地。富川瑶族自治县富阳镇黄龙“五保村”建设需要填平大坑,工程量非常大。黄龙村的百姓们便积极投工投劳,500 多人次填土石900立方米,使“五保村”如期建成。
“五保村”除了能够提升五保老人生活质量外,还有利于村集体公有资产的可循环使用,甚至有助于扭转“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观念,推动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等。广西计划用5年时间,进一步加强农村“五保村”建设,在符合条件但尚未建有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6000个村新建“五保村”,逐步实现五保老人供养从短期措施向长效机制、从临时救助向制度救助、从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的转变。
89岁的五保老人肖子林,耳聪目明、气定神闲,讲起话来还带有几分幽默: “树好看树皮,人好看脸皮,你看看我们这些人的脸皮就知道我们生活得不错了嘛!”听肖子林这么一说,坐在一旁晒太阳、打扑克的老人也都笑了起来。这幅温馨的景象是记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钟山县清塘镇“五保村”看到的。“在这里生活比自己单住强多了,最重要的是,一点儿都不孤单。”肖子林对记者说。
像这样的“五保村”,广西全区有9171个,共投入建设资金7.86亿元。通过采取统筹规划、部门配合、多方筹资、建管结合、典型示范等措施,广西不但实现了五保老人供养“离家不离邻、离户不离村、离土不离乡”,还使他们居有其屋、食有其源、乐有其所、病有其医。
“五保村”不是村
其实,“五保村”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庄,而是一个集中供养五保老人的院落。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
广西壮族自治区属于欠发达地区,有五保供养对象31.44 万人,占全国五保总人数的5.9%。以前,广西与其他省份一样,对五保老人的供养也采取的是乡镇敬老院集中供养以及在村、屯分散供养的模式。但随着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散供养模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由于村集体经济的弱化,陷入无法供养的困境。为解决这一问题,2001年,广西基层民政部门结合灾民新村建设的经验,在五保老人较多的村、屯建起“五保村”,对五保老人实行就近集中安置。看似和传统的敬老院差不多,但“五保村”与敬老院有着本质区别。
敬老院建设需要考虑规模,投资多,而且位置偏僻,需要离村供养。“五保村”则更为灵活。在贺州,只要村里有10位以上的五保老人就可以建一个“五保村”。村址依原有的自然村而建,一般选在靠近村民活动中心、学校、村委会、村卫生室的地方。居住在贺街镇西南村沙子坳“五保村”74岁的黄代仁老人“走10多分钟就到自己家了,一有空儿还能探探街坊”。“五保村”还摒弃了一般敬老院的“大锅饭”,采用“一户一房一厨”的家庭生活方式。老人喜欢吃什么口味,自己开伙自己做。
既十户为邻,集中居住,又一户一家,独立生活。五保老人在“五保村”既不需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又生活在原有的人际关系和亲情氛围里,还能享受政府的服务。难怪他们一个劲儿地向记者夸赞自己的“村子”。
医食住娱费用“村”里掏
虽然是自己开伙做饭,但每个月民政部门都会给每人送来15公斤大米、一斤食用油,月人均保障标准达到230元。这让红花镇五保老人莫桂庭非常满足。看病对于五保老人来说也没有那么可怕。在红花镇“五保村”居住的卢景秀,住院一个月却“赚”了3元钱。原来,钟山县不但为五保老人购买了“新农合”,不足部分还发放二次救助金。卢景秀住院花了4538元,“新农合”报销了3341元,享受救助金1200元。一出一进,看病没花钱。
小到衣被物品、大到丧葬费用, “五保村”的老人基本不用掏钱。而赚钱的方法, “五保村”为老人想了不少。
五保老人中的大部分有山林水田耕地,通过村委会或村民小组,这些地被转包给其他村民耕种,五保老人可以从中得到一定的租谷和租金。
这种盘活五保老人原有资产的办法,使贺州市八步区的五保老人能得到500元到1500元不等的收入。“五保村”也鼓励五保老人根据自身状况,参与农业劳动,从事各种经营性活动,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清塘镇“五保村”在从环院的土地中划出4亩菜地,分给老人耕种,自行管理,“五保村”优先采购他们种植的蔬菜。73岁的壮族五保老人韦相朝会编织竹箩筐,一天编两个,能卖50元钱。
用“小财政”实现“大民生”
在“五保村”建设令人头痛的经费问题上,广西用“小财政”实现了“大民生”。以贺州为例,该市采取“六个一点”的办法有效解决了资金问题,即市财政以奖代拨奖励一点,县(区)财政出一点,自治区民政厅资助一点,对口帮扶单位出一点,村民投工投劳帮一点,社会募捐一点。
该市根据创优考评制度,对被评为“五保村”规范管理优秀县(区、管理区)的,给予10万元的项目奖励资金;对被评为“五保村”规范管理先进县(区、管理区)的,给予5万元的项目奖励资金。针对五保供养的经费也在逐年上升。八步区2010年之前的五保供养经费总额在200万元左右,2012年是830万元,今年预计达到900万元。
为了“五保村”的长远发展,贺州市还调整划拨了一部分集体土地或集体经济给“五保村”,因地制宜建立了茶场、果园、鱼塘和菜园等经济基地,再由“五保村”自行管理或转承包出去,收入归“五保村”所有,用于提高五保老人的生活水平。
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村民对“五保村”的建设也十分支持。钟山县回龙镇上泉“五保村”选址时,涉及14户农户的土地。这些农户得知消息后,主动无偿地让出近3亩土地作为建设用地。富川瑶族自治县富阳镇黄龙“五保村”建设需要填平大坑,工程量非常大。黄龙村的百姓们便积极投工投劳,500 多人次填土石900立方米,使“五保村”如期建成。
“五保村”除了能够提升五保老人生活质量外,还有利于村集体公有资产的可循环使用,甚至有助于扭转“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观念,推动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等。广西计划用5年时间,进一步加强农村“五保村”建设,在符合条件但尚未建有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6000个村新建“五保村”,逐步实现五保老人供养从短期措施向长效机制、从临时救助向制度救助、从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