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参保总人数达4亿多,有1亿多老年人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养老金能否保证退休以后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2亿,养老设施、养老服务的大堤能否抵挡“银发浪潮”来袭?如何让社保基金运行得更规范、更安全?养老问题成为两会上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1
55元与1万元的“天壤之别”
55元钱可以做些啥?对于多数人来说,55元钱解决的问题的确有限,不足一袋米,不满一壶油,猪肉可以买3斤,三口之家买两天的菜钱。而对城镇居民和农村老人来说,55元就是他们一个月的基础养老金,让他们体会到“做老人的尊严”。湖北黄石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说:“有了这个钱,老两口的米、油、盐基本上解决了,省得向儿女伸手要钱了。”
一些群众也提出了自己的心愿: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养儿防老变成了社会养老,但是保障的水平低、标准低,与城镇职工又有很大的差距。
中国社科院近日发布《2012社会保障绿皮书》中显示,目前我国以养老、医疗为代表的社会保险,分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企业职工、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等多种制度,不同养老保险制度的养老金待遇差别较大,在福建厦门的被访者中,同一月份领取的养老金最低仅为200元,最高为10000元,相差49倍。
全国政协委员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
正在研究养老金双轨制问题
胡晓义4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养老金双轨制等一系列问题正在进行综合研究和顶层设计。
“实际上,已经有一些问题在和大家讨论了,比如前些时间拿出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这都是我们整体方案的一个组成部分。”胡晓义说,“其他方案会陆续拿出来,充分让社会各界发表意见。”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黄冈市委书记刘雪荣:
尽快建立
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
“从目前情况看,随着物价水平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每人每月55元这个保障水平明显偏低。”来自革命老区的刘雪荣建议:根据国家财力和实际参保情况,与经济发展同步,适当提高中央转移支付补贴,同时增加地方财政的投入,这样不仅能提高城乡居民保障水平,也有利于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接轨。
刘雪荣建议,尽快研究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让广大城乡居民这一相对弱势的社会群体,更好地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特别是中西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和革命老区,地方财政不足,亟须加大中央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转移支付力度。
要多少钱才够养老?
问
[现实困惑]
[代表委员观点]
“50个老人一张床”
“就算一个月掏5000元,我啥时能住进养老院?”家住北京市和平街的许大妈,打听入住社区养老院的事,结果让她发出如此疑问。社区中新建的养老院一个月收取5000元至7000元不等的费用,春节刚过就有20多人提出登记入住。工作人员告诉许大妈,现在100多张床位都住满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有空床。
许大妈的疑问也是众多老年人的困惑。我国养老模式正在从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变,但养老机构“一床难求”。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城乡养老机构发展到4.18万个,养老床位365万张。但平均下来,每50个老人拥有不到一张床。
养老护理人员更是短缺,且专业化程度低是不争的现状。我国缺乏自理能力的老人约有3300万,如果按照3:1的比例配备养老护理员,需要1000多万名,而目前从业人员不足百万,其中一半左右是文盲。
全国人大代表、奉化市滕头村党委书记傅企平:
建议政府购买养老服务
“政府应当从公共财政中安排专项资金,选择硬件水平高、服务质量好、管理规范的民办养老机构,以‘委托合同’的形式,通过加大财政补贴和提供政策优惠来鼓励、吸引民办养老机构参与承担社区和居家养老。”傅企平建议,创办日托所、居家养老中心等小型分散、就近方便、服务多样的老年人服务场所,使老人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各种养老服务。
傅企平也对养老服务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提出了建议:政府需要促进养老服务形成行业标准。要保证养老服务工作人员接受正规化的专业岗前技能培训,并严格执行只有持养老服务培训结业证书的人员才可以进入机构、社区及居家养老的服务环节,为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提供保障。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辉县市孟庄镇南李庄村党支部书记范海涛:
农村贫困群众集中供养
在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辉县市孟庄镇南李庄村党支部书记范海涛建议,对农村贫困群众实行阶段性集中供养,不仅可以有效解决贫困群众冬季取暖吃饭问题,而且可以提高帮扶款物的利用率,改变过去撒“胡椒面式”的扶贫方式。
范海涛说,据测算,对贫困群众采取阶段性集中供养,政府不需要投入太多的资金。若是五保对象,有集中供养金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若是低保户,有低保金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再加上他们的土地和宅基地流转的收益,基本上就够一年的花销,政府只需要投资建立集中供养中心,并配备一定的设施和工作人员,就可以把这一惠民工程搞好。
2
到哪里去养老?
问
[现实困惑]
[代表委员观点]
本版图文均据新华社
“养老钱”收支平衡吗?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社保基金预算纳入预算管理。“我的保命钱更安全了!”群众对此一片叫好。
细读社保预算,可以看到“收”和“支”两条线:收入总计看,2012年为2.98万亿元,2013年预算为3.28万亿元;支出总计看,2012年为2.39万亿元;2013年预算为2.79万亿元,收入高于支出。
这其中,整个社保费中规模最大、对是否存在缺口一直存在争议的“养老金”——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一项,2012年滚动结余为2.16万亿元,2013年预算为2.4万亿元。整个社保费年末滚动结余为3.6万亿元。
面对这份预算中的一系列数据,一些代表建议,期待今后进一步细化,看得懂看得明白,对个人和企业而言,社保费的缴纳本身具有强制性,而且是代扣代缴,具有税收的性质,所以格外需要纳入强化预算的监督管理。
全国政协委员
全国社保基金会副理事长沈小南:
社保基金
年均收益率跑赢CPI
沈小南透露,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成立12年来,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尽量保证收益,通过配置不同资产类别分散风险,年均收益率超过8.3%,成功“跑赢”CPI。
与基本养老保险的社会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不同,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是中央政府集中的社会保障资金,主要来源包括财政预算拨款、国有股减持收入、彩票公益金收入和投资收益,用于弥补今后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的社会保障需要。目前社保基金总规模为1万亿元。
全国人大代表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问题教授郑功成:
“养命钱”纳入预算是一大进步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社会保险基金纳入政府全口径预算并接受国家立法机关监督。郑功成指出,社保费首次纳入预算是一个大的进步,以前政府是社保费的责任主体,现在全国人大也成为信用担保方,这对资金走向规范化、制度化、保障安全性无疑是“双保险”。当然,今后预算的公开还会逐步完善。
目前,我国以养老金为代表的社保费有的集中在省一级、大多集中在地市一级,管理分散。一些地方存在着不规范管理的现象。审计署曾发布公告称,13个省本级、96个市本级和392个县共427.37亿元社保费未纳入财政专户管理,还存在多头开户等现象。
“地方的分割管理使得社保费面临无法转移接续等很多问题,今后走向全国统筹、实现投资运营是必然方向,让社保费的收支接受全国人大监督,透明公开将推动制度的完善。”郑功成说。
“社保费纳入预算刚开始,为今后进一步扩大范围打下基础,这同时也是一种倒逼机制,这有利于让预算先行去带动我们目前的社保制度改革,同时也加强了社保费的监督,互相推动。”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表示。
3
我们的养老金安全吗?
问
[现实困惑]
[代表委员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