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媒体关注

为贫寒家庭盖上最温暖的“棉被”

发布日期:2013-02-28 00:0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中国社会报

——江苏省大丰市社会救助工作略览
  年过花甲的朱德怀是江苏省大丰市西团镇黄浦村的村民,生活困难。今年春节,他从民政部门领到了4460元的“意外之财”。身为优抚对象,他额外得到460元慰问金;由于罹患尿毒症,还拿到了2500元临时医疗救助和1500元的慈善救助。


  由于日常有医保、大病救助和慈善专项救助的帮扶,老朱所知道的是,即便身无长物,即便得了一年要花数万元的重病,也不用担心日子过不下去。他所不知道的是,春节前,大丰市人民政府1号文件在为民办实事的项目中,又专门拿出2000万元用于2013年大病医疗救助工程,以进一步提高水平、降低门槛;投资2亿元的老年养护康复中心也将在年底竣工。在随后的2013年首次市委常委会议上,如何进一步加强民政工作,具体到冬春困难群众生活安排等内容也是讨论的焦点。


  大丰市民政局局长杨建平用“棉被”来形容本地的社会救助工作:“被子要够大,困难群众都能盖得上;要够厚,不然挡不住风寒;还要够结实,料子不好的话脚一蹬就破,也没有大用。”本着这个目标,在加强社会建设的大潮中,最近3年成为大丰民政惠民政策出台最密集的时期——新政5项,提标和扩面各4项,也是改善民生资金投入最大的时期——达2 亿元,还是受益群体最广的时期——直接受益人数达5.5万。


  显然,只要上面致力于将棉被做得更大、更厚、更缜密,“老朱们”就能过得更暖、更稳、更安心。


  横祸比贫困更可怕

  在惯常想象中,低保对象应该屋矮房破、家徒四壁,但六川村的葛亚军一家住着2008年新建的2层小楼却拿上了低保补助。因为2009年,家中唯一的女儿被确诊为白血病,不仅花光了所有积蓄,还背了一屁股债。女儿去世后,还债就成为葛亚军的首要目标。同样住在川东社区的骆占朋一家三口,夫妻俩做着小生意,女儿在外读书,日子也算红火。2008年的一场车祸把骆占朋变成了植物人,妻子罹患癌症,好好的一家转眼就濒临绝境。如今,按照大丰城乡每人每月380 元和260 元的低保补助标准,葛家一个月还能拿到200多元,骆家一个月能有1140元。


  “随着生活水平普遍提升,支出型贫困家庭就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对象。”低保办主任吴孟说,“必须让困难家庭尽可能地享受到政府的优惠政策。”在大丰,低保救助的附加值已经远大于其本身的内容。从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保障到城乡医疗救助、慈善救助加上法律援助,甚至有线电视费、电费和物业管理费等各个方面,都有相应优惠。


  同时,他也强调,低保不是普惠制的福利制度。“除了应保尽保,也要通过规范程序、动态管理、分类登记等手段严格做到公开、公平。同时,将事后的信息比对关口前移,运用民政事业统计管理软件和跨部门信息比对机制在受理申请时就严把审核关。”


  久病能拖垮一大家

  “现住大中镇大新社区的陈志海,妻子戴蓉35岁,不幸于2012年9月患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在上海进行骨髓移植手术。原本就是工薪家庭,积蓄不多,如今已经倾其所有,并负债十多万元。”这是一份普通的大丰市城乡困难居民医疗救助申请书。申请表中显示的医药费总额为22万多元,其中有4万多元医保补偿。由于创新性地实施了“动态”救助封顶线,从旧式的固定金额封顶变为按比例封顶,在1月26日的《大丰日报》公示栏中,可查到戴蓉又获得了3.2万元的救助。


  仅2012年,大丰市发放此类医疗救助金就达1442万元。此外,当地的低保对象、五保对象、重点优抚对象等困难群体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或新农合费用全部由财政出资;特别困难的大重病患者还能得到慈善二次救助。“邻居一低保对象患了脑梗,一个月花了1.7万元医药费,由于可以实时结算,扣除医保和救助只花了两三千元。”副局长吴汉钧想起身边事难免感慨:“政策就是生命。”


  “为了挽救更多困难群众的生命,2008 年以来,《大丰市城乡困难居民医疗救助实施办法》四次修改。从最高救助额度2500 元变为2012年个人最高救助额达5.5万元,取消了五类特殊对象的起付线,全额救助等比例不断调高。”救灾救济科科长朱瑞丰介绍。


  同时,在大丰,尿毒症患者的治疗主要集中在市人民医院和中医院两家,约180余人。其慈善总会通过购买并捐赠15台血透机的方式,挂牌“慈善血透救助站”,将患者每次血透的费用从400 元降至350 元。相关负责人袁晓明算了一笔账:“以每周血透两次的患者为例,一年能节省五六千元,再加上其他治疗费用大约花费六七万元,但通过医保报销和大病救助以及医院支付血透仪折旧费用所添加的补助,其实际自付部分往往为几千元。”


  流浪精神病患者救助难

  大桥镇中港村的张夕根看上去有70多岁了,实际上只有49 岁,是刑满释放人员。市救助站的高伟伟对他的印象很深,“7 月酷暑,从东台、兴化到姜堰,他跑了三次,我们救助了三次。”由于每每送回无人照管,加之经过鉴定他患有精神疾病,依照当地2012 年出台的《特殊重性精神病人医疗救助办法》,救助站帮张夕根办理了医保等手续,将其送入了第二人民医院。家住南阳镇广丰村的未成年人海燕,母亲是云南人,由于患有精神疾病,救助人员自上海松江、云南保山多次将其接回。以前,“送到家没几天人就又跑了。”如今,救助站依照政策为其办理了低保和医保救助,将她送进了第二人民医院长期治疗。


  春节期间,类似的案例又发生了多起,救助站书记韦晓春笑言:“过个年,除了起早贪黑在街面巡查,一天进进出出医院好几次,脸都混熟了。”站里一共3个人,高伟伟戏称大家都是全能:“会开车、会做饭、会初步诊病还得会自我保护。”


  经过多年的努力,大丰市的社会救助体系覆盖了低保对象、重残人员、孤儿、城镇“三无”人员、重点优抚对象、流浪乞讨人员、重性精神病人、移民、老渔民等等;同时,也囊括了保障其吃穿、住房、上学、就医以及基本丧葬费用等生活的方方面面。“民政,注定为困难群体服务,更要调整思路转变传统意义上的救助思路,不断扩大救助范围和标准。”但同时,杨建平也强调:“这项工作慢不得也快不得,既要紧跟社会进步步伐和群众需求,又不能超越现阶段政府的财力和社会现实。”科学完善各项救助的动态增长机制因此就显得格外重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为贫寒家庭盖上最温暖的“棉被”
发布时间:2013-02-28
——江苏省大丰市社会救助工作略览
  年过花甲的朱德怀是江苏省大丰市西团镇黄浦村的村民,生活困难。今年春节,他从民政部门领到了4460元的“意外之财”。身为优抚对象,他额外得到460元慰问金;由于罹患尿毒症,还拿到了2500元临时医疗救助和1500元的慈善救助。


  由于日常有医保、大病救助和慈善专项救助的帮扶,老朱所知道的是,即便身无长物,即便得了一年要花数万元的重病,也不用担心日子过不下去。他所不知道的是,春节前,大丰市人民政府1号文件在为民办实事的项目中,又专门拿出2000万元用于2013年大病医疗救助工程,以进一步提高水平、降低门槛;投资2亿元的老年养护康复中心也将在年底竣工。在随后的2013年首次市委常委会议上,如何进一步加强民政工作,具体到冬春困难群众生活安排等内容也是讨论的焦点。


  大丰市民政局局长杨建平用“棉被”来形容本地的社会救助工作:“被子要够大,困难群众都能盖得上;要够厚,不然挡不住风寒;还要够结实,料子不好的话脚一蹬就破,也没有大用。”本着这个目标,在加强社会建设的大潮中,最近3年成为大丰民政惠民政策出台最密集的时期——新政5项,提标和扩面各4项,也是改善民生资金投入最大的时期——达2 亿元,还是受益群体最广的时期——直接受益人数达5.5万。


  显然,只要上面致力于将棉被做得更大、更厚、更缜密,“老朱们”就能过得更暖、更稳、更安心。


  横祸比贫困更可怕

  在惯常想象中,低保对象应该屋矮房破、家徒四壁,但六川村的葛亚军一家住着2008年新建的2层小楼却拿上了低保补助。因为2009年,家中唯一的女儿被确诊为白血病,不仅花光了所有积蓄,还背了一屁股债。女儿去世后,还债就成为葛亚军的首要目标。同样住在川东社区的骆占朋一家三口,夫妻俩做着小生意,女儿在外读书,日子也算红火。2008年的一场车祸把骆占朋变成了植物人,妻子罹患癌症,好好的一家转眼就濒临绝境。如今,按照大丰城乡每人每月380 元和260 元的低保补助标准,葛家一个月还能拿到200多元,骆家一个月能有1140元。


  “随着生活水平普遍提升,支出型贫困家庭就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对象。”低保办主任吴孟说,“必须让困难家庭尽可能地享受到政府的优惠政策。”在大丰,低保救助的附加值已经远大于其本身的内容。从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保障到城乡医疗救助、慈善救助加上法律援助,甚至有线电视费、电费和物业管理费等各个方面,都有相应优惠。


  同时,他也强调,低保不是普惠制的福利制度。“除了应保尽保,也要通过规范程序、动态管理、分类登记等手段严格做到公开、公平。同时,将事后的信息比对关口前移,运用民政事业统计管理软件和跨部门信息比对机制在受理申请时就严把审核关。”


  久病能拖垮一大家

  “现住大中镇大新社区的陈志海,妻子戴蓉35岁,不幸于2012年9月患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在上海进行骨髓移植手术。原本就是工薪家庭,积蓄不多,如今已经倾其所有,并负债十多万元。”这是一份普通的大丰市城乡困难居民医疗救助申请书。申请表中显示的医药费总额为22万多元,其中有4万多元医保补偿。由于创新性地实施了“动态”救助封顶线,从旧式的固定金额封顶变为按比例封顶,在1月26日的《大丰日报》公示栏中,可查到戴蓉又获得了3.2万元的救助。


  仅2012年,大丰市发放此类医疗救助金就达1442万元。此外,当地的低保对象、五保对象、重点优抚对象等困难群体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或新农合费用全部由财政出资;特别困难的大重病患者还能得到慈善二次救助。“邻居一低保对象患了脑梗,一个月花了1.7万元医药费,由于可以实时结算,扣除医保和救助只花了两三千元。”副局长吴汉钧想起身边事难免感慨:“政策就是生命。”


  “为了挽救更多困难群众的生命,2008 年以来,《大丰市城乡困难居民医疗救助实施办法》四次修改。从最高救助额度2500 元变为2012年个人最高救助额达5.5万元,取消了五类特殊对象的起付线,全额救助等比例不断调高。”救灾救济科科长朱瑞丰介绍。


  同时,在大丰,尿毒症患者的治疗主要集中在市人民医院和中医院两家,约180余人。其慈善总会通过购买并捐赠15台血透机的方式,挂牌“慈善血透救助站”,将患者每次血透的费用从400 元降至350 元。相关负责人袁晓明算了一笔账:“以每周血透两次的患者为例,一年能节省五六千元,再加上其他治疗费用大约花费六七万元,但通过医保报销和大病救助以及医院支付血透仪折旧费用所添加的补助,其实际自付部分往往为几千元。”


  流浪精神病患者救助难

  大桥镇中港村的张夕根看上去有70多岁了,实际上只有49 岁,是刑满释放人员。市救助站的高伟伟对他的印象很深,“7 月酷暑,从东台、兴化到姜堰,他跑了三次,我们救助了三次。”由于每每送回无人照管,加之经过鉴定他患有精神疾病,依照当地2012 年出台的《特殊重性精神病人医疗救助办法》,救助站帮张夕根办理了医保等手续,将其送入了第二人民医院。家住南阳镇广丰村的未成年人海燕,母亲是云南人,由于患有精神疾病,救助人员自上海松江、云南保山多次将其接回。以前,“送到家没几天人就又跑了。”如今,救助站依照政策为其办理了低保和医保救助,将她送进了第二人民医院长期治疗。


  春节期间,类似的案例又发生了多起,救助站书记韦晓春笑言:“过个年,除了起早贪黑在街面巡查,一天进进出出医院好几次,脸都混熟了。”站里一共3个人,高伟伟戏称大家都是全能:“会开车、会做饭、会初步诊病还得会自我保护。”


  经过多年的努力,大丰市的社会救助体系覆盖了低保对象、重残人员、孤儿、城镇“三无”人员、重点优抚对象、流浪乞讨人员、重性精神病人、移民、老渔民等等;同时,也囊括了保障其吃穿、住房、上学、就医以及基本丧葬费用等生活的方方面面。“民政,注定为困难群体服务,更要调整思路转变传统意义上的救助思路,不断扩大救助范围和标准。”但同时,杨建平也强调:“这项工作慢不得也快不得,既要紧跟社会进步步伐和群众需求,又不能超越现阶段政府的财力和社会现实。”科学完善各项救助的动态增长机制因此就显得格外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