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中的温情与感动
发布时间:2013-01-06
抗雪防冻特别报道
救助流浪人员
立交桥下的“房客”
住进了温暖的小旅馆
本报讯(记者 孙钥 通讯员 洪卫第)下雪了,天更冷了。
“刚入冬,我就把所有的衣服都穿身上了,还是冷,整天流清涕。”64岁的王小兵身患重病。从老家来到杭州后,他就露宿在艮新天桥下。
他不敢想象,在杭州最寒冷最难挨的日子,却住进了温暖的小旅馆,喝着热水,捧着热腾腾的方便面,盖着厚被。“生平第一回住旅馆”。
还有一位80岁的补鞋匠,南通人,白天在闸弄口补鞋子,晚上就睡在天桥下。
包括他俩在内,艮新天桥下的10名“房客”,近日都免费搬进了江干区政府安排的两个主要临时避寒点。
避寒点都在附近,一个是“天风旅馆”,一个是皋塘社区的“鑫宝旅馆”。
他们被安顿的房间里有热水、电视机、空调,每个房间3张床铺。
“如果不是政府救助,这个冬天估计我过不去了。”王小兵说。
这些天,艮新立交桥下、文晖大桥下、还有老火车东站的各处拐角等,江干区流浪乞讨救助小分队奔波在冰天雪地里,认真排查每一处无家可归者可能栖身的每个场所,不让一个人在冰天雪地里过夜。
暖暖的棉被送到他们手中
本报讯(通讯员 王美华 叶菁菁 记者 孟杨斌)“咦,这桥洞下好像有人!”昨天上午,上城区紫阳街道甬江社区工作人员冒雪在辖区巡查时,发现望江东路富春路口的新塘河桥洞底下有两个流浪人员。
社区工作人员上前劝说,希望他们转移到救助站接受救助。但苦口婆心地劝了两个多小时,两个流浪人员还是不愿意离开。
劝说无果后,工作人员马上去购买了棉被等保暖用品和一些食品,再次前往新塘河桥洞,将购买的保暖用品和食品交到两个流浪人员手上。随后,社区工作人员又联系了救助站工作人员,再次前往现场劝说。最后,一个流浪人员答应前往救助站,另一个流浪人员也同意前往城东朋友家居住。
人和羊都进了“安乐窝”
本报讯(西湖报道组 潘湘虹 通讯员 孙亦娴 凌云)“我们在危房内,找到一名流浪人员,怎么办?”1月4日上午,西湖区转塘街道民政科接到一个求助电话,街道干部立即随村干部赶往现场。
何家埠村附近的一处废弃危房内,没有窗,也没有门,北风可以呼啸着穿堂而过,大雪透过屋顶瓦片缝隙飘进屋内。一名头发花白的流浪人员蜷缩在用废弃塑料品铺成的“床”上,身上盖着一层破旧的薄棉被。
“快醒醒,天这么冷,人要冻坏的!”工作人员赶紧叫醒他,可流浪人员却一脸戒备。大伙儿赶紧为他披上棉衣。也许是身上传来的温暖,慢慢让老汉放松下来。
流浪人员叫陈和强,57岁,绍兴嵊州人,老家已无亲人。几个月前,他从萧山辗转来到转塘,居无定所。平日靠放羊为生,并跟他养的两只羊同吃同住,相依为命。
“天这么冷,在这样的地方怎么行?!”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耐心劝说,陈和强终于答应搬去村里的临时安置点。为了解除他的后顾之忧,村里甚至将他的两只羊也接到安置点。感受到众人的真心救助,喝着村里提供的热水,陈和强道了声“谢谢”。
护送学生回家
在桐庐,党员教师一路相伴
本报讯 (桐庐记者站 陶元 徐需)“马上成立党员教师护送队,把每个学生安全送回家!”1月4日,鹅毛般的大雪不依不饶地下个不停,合村山区漫山遍野白茫茫一片。大雪封山,导致交通中断,就在学生们为怎么回家焦急时,合村小学校长杨雷勇的话,让孩子们定下了心。
有31个孩子家住岭源村诸家自然村。在为孩子们穿戴好衣帽后,年过5旬的党员教师余维忠、年轻党员教师张林鑫,一个在头、一个在尾,冒着凛冽的寒风护送学生回家。见学生们背着书包,一步一滑走在路上,两位教师干脆把一些低年级学生的书包背到了自己的肩膀上,牵着孩子们的手鼓励他们勇敢前行。就这样,师生们一路结伴,一步一滑,在风雪中步行了10多公里、近2个小时才把每个学生送到家。
在村口翘首期盼的家长们见到自己的孩子,都感动得不知该怎么表达自己的心情。大家纷纷拉着老师的手,邀请他们去自己家吃个饭,却被婉言谢绝了。寒风中,两位老师又踏上了艰难的回校之路……
在建德,警车开道全程护送
本报讯(通讯员 刘玉宏 建德记者站 李牡娇)4日持续降雪,客运班车全部停运,学生回家有困难,大同镇党委书记徐恒辉听说后,马上赶到大同一中,了解情况,亲自指挥,护送学生回家。
雪天路滑,车辆行驶比较困难,徐书记与大同交警中队联系,先让警车勘察路况,后联系客运班车。利用中午温度最高的时候,由警车在前面带路,一路护送学生回家。为了能保证学生平安到家,又通知各村村干部在指定车站接学生,把他们送回家。大雪没有使一名学生滞留学校。
救助流浪人员
立交桥下的“房客”
住进了温暖的小旅馆
本报讯(记者 孙钥 通讯员 洪卫第)下雪了,天更冷了。
“刚入冬,我就把所有的衣服都穿身上了,还是冷,整天流清涕。”64岁的王小兵身患重病。从老家来到杭州后,他就露宿在艮新天桥下。
他不敢想象,在杭州最寒冷最难挨的日子,却住进了温暖的小旅馆,喝着热水,捧着热腾腾的方便面,盖着厚被。“生平第一回住旅馆”。
还有一位80岁的补鞋匠,南通人,白天在闸弄口补鞋子,晚上就睡在天桥下。
包括他俩在内,艮新天桥下的10名“房客”,近日都免费搬进了江干区政府安排的两个主要临时避寒点。
避寒点都在附近,一个是“天风旅馆”,一个是皋塘社区的“鑫宝旅馆”。
他们被安顿的房间里有热水、电视机、空调,每个房间3张床铺。
“如果不是政府救助,这个冬天估计我过不去了。”王小兵说。
这些天,艮新立交桥下、文晖大桥下、还有老火车东站的各处拐角等,江干区流浪乞讨救助小分队奔波在冰天雪地里,认真排查每一处无家可归者可能栖身的每个场所,不让一个人在冰天雪地里过夜。
暖暖的棉被送到他们手中
本报讯(通讯员 王美华 叶菁菁 记者 孟杨斌)“咦,这桥洞下好像有人!”昨天上午,上城区紫阳街道甬江社区工作人员冒雪在辖区巡查时,发现望江东路富春路口的新塘河桥洞底下有两个流浪人员。
社区工作人员上前劝说,希望他们转移到救助站接受救助。但苦口婆心地劝了两个多小时,两个流浪人员还是不愿意离开。
劝说无果后,工作人员马上去购买了棉被等保暖用品和一些食品,再次前往新塘河桥洞,将购买的保暖用品和食品交到两个流浪人员手上。随后,社区工作人员又联系了救助站工作人员,再次前往现场劝说。最后,一个流浪人员答应前往救助站,另一个流浪人员也同意前往城东朋友家居住。
人和羊都进了“安乐窝”
本报讯(西湖报道组 潘湘虹 通讯员 孙亦娴 凌云)“我们在危房内,找到一名流浪人员,怎么办?”1月4日上午,西湖区转塘街道民政科接到一个求助电话,街道干部立即随村干部赶往现场。
何家埠村附近的一处废弃危房内,没有窗,也没有门,北风可以呼啸着穿堂而过,大雪透过屋顶瓦片缝隙飘进屋内。一名头发花白的流浪人员蜷缩在用废弃塑料品铺成的“床”上,身上盖着一层破旧的薄棉被。
“快醒醒,天这么冷,人要冻坏的!”工作人员赶紧叫醒他,可流浪人员却一脸戒备。大伙儿赶紧为他披上棉衣。也许是身上传来的温暖,慢慢让老汉放松下来。
流浪人员叫陈和强,57岁,绍兴嵊州人,老家已无亲人。几个月前,他从萧山辗转来到转塘,居无定所。平日靠放羊为生,并跟他养的两只羊同吃同住,相依为命。
“天这么冷,在这样的地方怎么行?!”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耐心劝说,陈和强终于答应搬去村里的临时安置点。为了解除他的后顾之忧,村里甚至将他的两只羊也接到安置点。感受到众人的真心救助,喝着村里提供的热水,陈和强道了声“谢谢”。
护送学生回家
在桐庐,党员教师一路相伴
本报讯 (桐庐记者站 陶元 徐需)“马上成立党员教师护送队,把每个学生安全送回家!”1月4日,鹅毛般的大雪不依不饶地下个不停,合村山区漫山遍野白茫茫一片。大雪封山,导致交通中断,就在学生们为怎么回家焦急时,合村小学校长杨雷勇的话,让孩子们定下了心。
有31个孩子家住岭源村诸家自然村。在为孩子们穿戴好衣帽后,年过5旬的党员教师余维忠、年轻党员教师张林鑫,一个在头、一个在尾,冒着凛冽的寒风护送学生回家。见学生们背着书包,一步一滑走在路上,两位教师干脆把一些低年级学生的书包背到了自己的肩膀上,牵着孩子们的手鼓励他们勇敢前行。就这样,师生们一路结伴,一步一滑,在风雪中步行了10多公里、近2个小时才把每个学生送到家。
在村口翘首期盼的家长们见到自己的孩子,都感动得不知该怎么表达自己的心情。大家纷纷拉着老师的手,邀请他们去自己家吃个饭,却被婉言谢绝了。寒风中,两位老师又踏上了艰难的回校之路……
在建德,警车开道全程护送
本报讯(通讯员 刘玉宏 建德记者站 李牡娇)4日持续降雪,客运班车全部停运,学生回家有困难,大同镇党委书记徐恒辉听说后,马上赶到大同一中,了解情况,亲自指挥,护送学生回家。
雪天路滑,车辆行驶比较困难,徐书记与大同交警中队联系,先让警车勘察路况,后联系客运班车。利用中午温度最高的时候,由警车在前面带路,一路护送学生回家。为了能保证学生平安到家,又通知各村村干部在指定车站接学生,把他们送回家。大雪没有使一名学生滞留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