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市县动态

服务为本 自治为基 打造和谐治理标杆区

发布日期:2020-09-17 13:35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办公室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宁波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区治理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紧扣“一核四治”,突出“三个聚焦”,着力将社区打造成为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努力当好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的模范生。365社区服务工作法、“开放空间协商模式”、“村级36条”、“村民说事制度”等一批基层治理服务工作品牌闻名全国。

一、聚焦顶层设计,打造“小社区、大格局”治理共同体

(一)以制度为线描绘蓝图。注重从整体上构建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框架和系统格局,出台基层社会治理“1+9”、基层党建“1+2”、市域治理现代化等系列政策,绘就了基层规范化组织、清单化权责、法治化城乡社区治理、网格化工作、信息化支撑、社会化服务、多元化矛盾调解、制度化保障等“八大体系”构成的基层社会治理蓝图,着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二)以党建为核完善架构。在治理机制上:坚持上下联动,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区域化党建、以社区居委会为主导的协商共治、以社区服务中心为平台的“三位一体”的新型社区治理机制。在治理方式上:全面推行“党建+治理”工作方式,推进农村区域党建联合体,推行社区“大党委制”,加强“网格建党”“物业党建”“社会组织党建”,统一调配、集约利用区域内党建资源和公共服务资源,充分发挥区域党建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核心引领作用。在治理途径上: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探索分类型管理、按需求服务的分类治理、集群发展模式,创出工业社区大港 “小马拉大车”、老旧社区划船“365工作法”、国际化社区玉兰 “筑五桥、连五洲”等宁波解法。

(三)以科技为钥提高效能。一是加快推进“智防风险”。全力推进“雪亮工程”,深化视频监控等物联感知网络建设和智慧安防小区建设,全市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数达40余万路,重点公共区域视频监控覆盖率达100%。疫情期间依托智能化系统先后有效管理99.8万名居家隔离人员,大幅减轻了基层负担。二是加快推进“智理城事”。依托“E宁波”移动终端,实时记录网格长(员)的走访轨迹、走访进度和走访内容,做到工作轨迹直观可见、工作绩效随时可查、社情民意即时反映,实现基层社会事务处理“一网到底、一览无余”。三是加快推进“智享服务”。以“浙政网”“浙政钉”贯穿市、县、乡、村(社区)四级数据网络,推进市场监管、综合执法、公共卫生、教育文化、应急管理、村(居)务管理、生态环境等领域业务系统数据的互通共享和开放应用,全市31个部门4100多万条人口、法人、地理空间、信用等各类数据实现贯通共享,推动基层治理从分散低效向集成高效转变。

二、聚焦共识共为,打造“小社区、大协商”命运共同体

(一)“五有五化”扬民主。坚持“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制定出台《关于加强社区协商的实施意见》,以“五有五化”(五有:有一个议事组织、有一份议事目录、有一个议事平台、有一张协商流程图、有一套协商议事制度,五化:协商主体多元化、事项清单化、形式多样化、程序规范化、成果效能化)议事模式为基础,确立10个市级示范观察点,探索基层协商民主的新路径,形成一批有影响力、可推广的协商品牌。“村民说事”制度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胡春华的充分肯定,入选全国首批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开放空间协商模式”入围首届中国城市治理创新奖;小区居民自治互助站“家人治家”模式获得浙江省委副书记、宁波市委书记郑栅洁,省委政法委书记王昌荣等领导的批示肯定。

(二)众事共商解难题。一是居民群众来说事,针对居民反应的私事小事,按照“说、议、筹、办、评”五步法,邀请业委会、物业公司等相关方参与,做到社区搭台、民事民商。二是代表委员来协商,针对群众反映、社区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垃圾房改造、群租房管理等问题,在全省率先探索“请你来协商”机制,定期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职能部门进社区开展小微协商。三是专家学者来认证,对关系重大、专业性强的事项,决策前召开意见征询会、听证会进行反复认证、达成共识。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协商实践,较好地解决了“老旧小区改造”“停车位改造”“小区养犬”等社区治理热点难点问题,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社,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三)凝聚共识促和谐。一是议出资源。探索建立“社区微基金”,通过向社区居民、辖区单位、群团组织、慈善人士等多类群体“众筹”等方式集聚资源资金。象山县通过乡贤说事会收到乡贤赞助资金超1亿元,吸引乡贤返乡投资乡村产业项目30余个。二是议出行动。推进协商成果以微项目、微服务的形式细化落实,以打包项目、购买服务等形式引导社会力量解决社区问题、改善社区环境。镇海区通过“居民提案大赛”等形式,形成了52类248项“微服务”项目,满足了居民群众多元性、多向性、多样性的“微民生”需求。三是议出和谐。坚持协商于民、协商为民,把协商议事的过程转化为达成共识落实行动的过程,引导居民群众、物业企业、辖区单位等多方主体参与社区治理、文明创建、疫情防控等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推进社区和谐共治。

三、聚焦精准精细,打造“小社区、大服务”生活共同体

(一)以标准化实现服务“零距离”。编制全国首个地市级社区布局规划--《宁波市城市社区布局规划》,并以规划为引领推动完善社区基础设施,确保公共资源优先服务居民群众。按照不低于每百户40平方米标准落实社区服务配套用房,积极打造开放式的“居民会客厅”,探索推进集公共服务、居民活动、居民协商议事于一体的未来社区服务综合体建设,让社区居委会回归自治组织本质,为居民群众提供零距离服务。鄞州区发布全国首个《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服务规范》国家标准,实施社区服务标准化改造工程,满足居民对社区服务多层次需求,成为全国借鉴的样板。

(二)以精细化实现服务全覆盖。一方面,全面深化专职社区工作者包片联户制度,全面建立“345社区服务群众制度”,推动专职社区工作者50%以上的工作时间用于走访居民群众,促进专职社区工作者“主动问需、主动服务”,确保社区一线服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另一方面,全面推行“全能社工”和“一门受理、后台协同办理”运行模式,规范基层服务平台、联动各类便民网点,畅通“分级受理、全程代理、按时办结、优质服务”的便民通道,实现便民服务“一站通办”、群众小事“一网联办”、偏远地区“一步即办”。

(三)以专业化实现服务高质量。健全自下而上的服务需求收集机制,推动社区服务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及社会组织推荐性目录,通过“公益创投”“公益集市”“三百工程”等载体,引导社会组织主动嵌入社区服务,不断满足群众个性化、多元化、专业化服务需求。推行“三社联动”机制,通过“项目依托、平台依托、信息依托”推动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互联互动,逐步实现居民群众提出需求、社区组织开发设计项目、社会组织承接项目、专业社会工作团队执行实施的服务新模式,不断提升社区服务的精细化和专业化水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服务为本 自治为基 打造和谐治理标杆区
发布时间:2020-09-17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宁波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区治理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紧扣“一核四治”,突出“三个聚焦”,着力将社区打造成为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努力当好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的模范生。365社区服务工作法、“开放空间协商模式”、“村级36条”、“村民说事制度”等一批基层治理服务工作品牌闻名全国。

一、聚焦顶层设计,打造“小社区、大格局”治理共同体

(一)以制度为线描绘蓝图。注重从整体上构建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框架和系统格局,出台基层社会治理“1+9”、基层党建“1+2”、市域治理现代化等系列政策,绘就了基层规范化组织、清单化权责、法治化城乡社区治理、网格化工作、信息化支撑、社会化服务、多元化矛盾调解、制度化保障等“八大体系”构成的基层社会治理蓝图,着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二)以党建为核完善架构。在治理机制上:坚持上下联动,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区域化党建、以社区居委会为主导的协商共治、以社区服务中心为平台的“三位一体”的新型社区治理机制。在治理方式上:全面推行“党建+治理”工作方式,推进农村区域党建联合体,推行社区“大党委制”,加强“网格建党”“物业党建”“社会组织党建”,统一调配、集约利用区域内党建资源和公共服务资源,充分发挥区域党建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核心引领作用。在治理途径上: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探索分类型管理、按需求服务的分类治理、集群发展模式,创出工业社区大港 “小马拉大车”、老旧社区划船“365工作法”、国际化社区玉兰 “筑五桥、连五洲”等宁波解法。

(三)以科技为钥提高效能。一是加快推进“智防风险”。全力推进“雪亮工程”,深化视频监控等物联感知网络建设和智慧安防小区建设,全市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数达40余万路,重点公共区域视频监控覆盖率达100%。疫情期间依托智能化系统先后有效管理99.8万名居家隔离人员,大幅减轻了基层负担。二是加快推进“智理城事”。依托“E宁波”移动终端,实时记录网格长(员)的走访轨迹、走访进度和走访内容,做到工作轨迹直观可见、工作绩效随时可查、社情民意即时反映,实现基层社会事务处理“一网到底、一览无余”。三是加快推进“智享服务”。以“浙政网”“浙政钉”贯穿市、县、乡、村(社区)四级数据网络,推进市场监管、综合执法、公共卫生、教育文化、应急管理、村(居)务管理、生态环境等领域业务系统数据的互通共享和开放应用,全市31个部门4100多万条人口、法人、地理空间、信用等各类数据实现贯通共享,推动基层治理从分散低效向集成高效转变。

二、聚焦共识共为,打造“小社区、大协商”命运共同体

(一)“五有五化”扬民主。坚持“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制定出台《关于加强社区协商的实施意见》,以“五有五化”(五有:有一个议事组织、有一份议事目录、有一个议事平台、有一张协商流程图、有一套协商议事制度,五化:协商主体多元化、事项清单化、形式多样化、程序规范化、成果效能化)议事模式为基础,确立10个市级示范观察点,探索基层协商民主的新路径,形成一批有影响力、可推广的协商品牌。“村民说事”制度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胡春华的充分肯定,入选全国首批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开放空间协商模式”入围首届中国城市治理创新奖;小区居民自治互助站“家人治家”模式获得浙江省委副书记、宁波市委书记郑栅洁,省委政法委书记王昌荣等领导的批示肯定。

(二)众事共商解难题。一是居民群众来说事,针对居民反应的私事小事,按照“说、议、筹、办、评”五步法,邀请业委会、物业公司等相关方参与,做到社区搭台、民事民商。二是代表委员来协商,针对群众反映、社区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垃圾房改造、群租房管理等问题,在全省率先探索“请你来协商”机制,定期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职能部门进社区开展小微协商。三是专家学者来认证,对关系重大、专业性强的事项,决策前召开意见征询会、听证会进行反复认证、达成共识。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协商实践,较好地解决了“老旧小区改造”“停车位改造”“小区养犬”等社区治理热点难点问题,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社,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三)凝聚共识促和谐。一是议出资源。探索建立“社区微基金”,通过向社区居民、辖区单位、群团组织、慈善人士等多类群体“众筹”等方式集聚资源资金。象山县通过乡贤说事会收到乡贤赞助资金超1亿元,吸引乡贤返乡投资乡村产业项目30余个。二是议出行动。推进协商成果以微项目、微服务的形式细化落实,以打包项目、购买服务等形式引导社会力量解决社区问题、改善社区环境。镇海区通过“居民提案大赛”等形式,形成了52类248项“微服务”项目,满足了居民群众多元性、多向性、多样性的“微民生”需求。三是议出和谐。坚持协商于民、协商为民,把协商议事的过程转化为达成共识落实行动的过程,引导居民群众、物业企业、辖区单位等多方主体参与社区治理、文明创建、疫情防控等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推进社区和谐共治。

三、聚焦精准精细,打造“小社区、大服务”生活共同体

(一)以标准化实现服务“零距离”。编制全国首个地市级社区布局规划--《宁波市城市社区布局规划》,并以规划为引领推动完善社区基础设施,确保公共资源优先服务居民群众。按照不低于每百户40平方米标准落实社区服务配套用房,积极打造开放式的“居民会客厅”,探索推进集公共服务、居民活动、居民协商议事于一体的未来社区服务综合体建设,让社区居委会回归自治组织本质,为居民群众提供零距离服务。鄞州区发布全国首个《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服务规范》国家标准,实施社区服务标准化改造工程,满足居民对社区服务多层次需求,成为全国借鉴的样板。

(二)以精细化实现服务全覆盖。一方面,全面深化专职社区工作者包片联户制度,全面建立“345社区服务群众制度”,推动专职社区工作者50%以上的工作时间用于走访居民群众,促进专职社区工作者“主动问需、主动服务”,确保社区一线服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另一方面,全面推行“全能社工”和“一门受理、后台协同办理”运行模式,规范基层服务平台、联动各类便民网点,畅通“分级受理、全程代理、按时办结、优质服务”的便民通道,实现便民服务“一站通办”、群众小事“一网联办”、偏远地区“一步即办”。

(三)以专业化实现服务高质量。健全自下而上的服务需求收集机制,推动社区服务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及社会组织推荐性目录,通过“公益创投”“公益集市”“三百工程”等载体,引导社会组织主动嵌入社区服务,不断满足群众个性化、多元化、专业化服务需求。推行“三社联动”机制,通过“项目依托、平台依托、信息依托”推动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互联互动,逐步实现居民群众提出需求、社区组织开发设计项目、社会组织承接项目、专业社会工作团队执行实施的服务新模式,不断提升社区服务的精细化和专业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