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热点专题 >> 六稳六保

杭州市临安区『三个全』兜牢脱贫攻坚民生底线

发布日期:2020-10-12 08:49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中国社会报

撤市设区三年来,杭州市临安区民政局坚持深入群众、坚持简政放权、坚持改革创新,在助力脱贫攻坚中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作出了贡献。截至今年8月底,临安区登记在册的低保对象14803人、低保边缘对象9892人、特困人员489人,纳入救助范围的持证困难家庭人数占全区户籍总人数4.6%,位列杭州市第一。已拨付各类社会救助补助资金1.21亿元,极大地减轻了困难群众的生活负担,使困难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明显增强。

全面排摸,确保精准识别

镇村主导网格排。充分发挥镇村网格作用,依托18个镇(街道)民政助理员和村(社区)民政事务联络员、网格员等开展救助对象摸排工作,全面了解各村救助对象的生活状况、困难情况、急切需求,确保所有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救助补助范围。

探视服务精准排。组建探视服务工作指导组,对3876户因病、因残导致生活困难的低保家庭和110名分散供养的特困人员,全面落实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和探视服务工作。帮助指导镇(街道)和村(社区)工作人员挨家挨户上门进行救助需求调查复核,凡是符合特困供养条件的,根据其个人意愿,按照分散供养、集中供养和自愿低保救助三个类别给予分类施救,确保救助更加精准高效。

购买服务专业排。连续三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第三方社会组织对低保、低边家庭的综合家庭经济状况进行抽查评估。

全力施策,确保精准救助

查找短板“及时救”。制定下发《全面实施“先行救助”工作通知》《关于切实做好疫情防控期间散居在家特困对象救助保障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针对春节前后、疫情防控等特殊时期,加大保障力度,通过电话、短信等途径全面实施非接触式救助,坚持“先救助、后审核、再补办手续”的方式。

简化程序“一证办”。把低保救助、低边救助、临时救助等6项社会救助落实到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实现困难群众凭身份证“一证办理”社会救助申请全覆盖。对因病、因残或年老等出行困难人员,由村级民政事务联络员帮助其代办,尽可能简化程序、减少材料。同时,建立健全主动发现和及时救助机制,第一时间把走访调研中发现的因病、因学或因残导致生活困难家庭纳入救助范围。

资金发放“一卡通”。依托“浙江省社会救助信息系统”,严格落实救助资金社会化发放的规定,所有救助资金全部通过临安区财政局“公共财政支付系统”支付,通过银行将救助资金直接汇入救助对象市民卡“一卡通”账户,并于每月10日前发放完毕,实现当月审批、当月发放。

全程创新,确保分类施策

先行救助,救急有速度。对因重特大自然灾害或突发公共事件导致生活出现临时性困难的,先行实施救助。对当月获得批准认定的新增低保对象,根据分层分类原则确定救助标准:对新增的重病或重残个人单独低保对象,给予每人500元先行救助金;对新增的其他一般收入型或支出型家庭低保对象,给予每人300元先行救助金,有效解决困难群众申请当月的过渡期难题。

以人为本,复核有温度。针对入户调查中发现的重度残疾和老年人存款超标、房屋拆迁和车辆异常等实际情况,先后3次召开社会救助联席会议,研究适当放宽退出标准,不搞一刀切。通过入户复核,将本人收入低于低保标准、靠家庭供养、无法单独立户的重病患者以单人户纳入救助范围,全区共有重病单列低保对象964人,重残单列低保对象4386人。

加速融杭,提标有力度。2017年7月撤市设区后,临安区先后修订出台了《杭州市临安区临时救助实施细则》《杭州市临安区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实施细则》《杭州市基本医疗保障办法临安区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快推进融入杭州的步伐。截至今年8月底,城乡低保、低保边缘、特困供养、低保家庭水电气补助、低保家庭春节慰问金、临时救助、孤困境儿童救助和物价补贴8项社会救助政策全部实现同杭州主城区标准一体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